心肌梗死常常危及生命,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心梗患者已超過100萬,而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終都不幸死亡。
每年一入冬,醫院接診的心梗患者就會增多,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偶爾會感覺胸悶、氣短,但又因為症狀比較輕往往得不到重視,最終錯過最佳治療期。
一個月前,急診接診了一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男,45歲,由於家屬將患者送入醫院時已出現心源性休克,在經過一系列搶救後依然不幸離世。
而透過家屬的回憶不禁讓我們嘆息,明明有三次可以挽救生命的機會,卻都遺憾地錯過了。
第一次獲救機會:偶發胸口疼,活動時病情加重。
根據患者劉先生的妻子回憶,大約在半年前劉先生早晨起床就會偶爾感覺胸口針刺疼一下疼一下的,但很快痛感就消失了,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經常加班,身體總是這疼一下那疼一下,就沒太在意。
接著過了幾天家裡搬家走樓梯,搬東西的時候曾聽劉先生提起過感覺胸口堵堵的,但是休息了一下就沒什麼大礙了。
其實這時心臟已經開始像劉先生髮出預警訊號,胸口疼、活動時感到胸口堵這些都是心肌梗死的初期表現,假如當時劉先生選擇就醫,在心電圖中就會早期發現並及時醫治。
第二次獲救機會:長期的胸部+咽部不適。
緊接著又過了幾天劉先生就總感覺嗓子發緊,正常走路都感覺有些氣喘吁吁,有時候上廁所太用力都會連帶著感覺胸口疼,劉先生當時覺得是年齡大了最近休息不夠,去藥店買了一些止疼藥吃了,但依然沒有去醫院。
此時劉先生已出現心絞痛的典型症狀胸口、咽部的緊縮感,但由於他忽視了這種痛感,並錯誤的自己用藥耽誤了病情,錯過了第二次獲救的機會。
可能很多人疑惑,怎麼一個胸口疼就和心梗有關了,真有這麼嚴重嗎?
心肌梗死的最典型症狀為胸部疼痛,一般表現為胸口部位突發疼痛,以胸骨正中間向心口、左肩方向輻射,並且有壓迫性的束縛感,猶如保鮮膜裹挾著整個胸口,感覺呼吸困難並伴有噁心、頭暈,汗流浹背。疼痛多持續五分鐘以上,易於清晨、飯後、運動、爬樓梯、搬東西或情緒激動時出現。
除此之外,還有全身性的疼痛,包括左側前臂內側抽疼、左腿痠麻脹疼、肩胛骨像漏風一樣地疼痛、突發性的臍周疼痛、腹痛、牙痛、嗓子痛、腳底如針扎痛一樣等等,同時並伴有疲憊、乏力、盜汗、噁心、氣喘等不典型症狀,且病情在持續加重,在進行相關性疾病排除後,一定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就拿頭疼來講,我們曾遇到過一個患者酒後陣發性頭疼、噁心,嘔吐不止並伴隨腹痛,在神經科掛號後做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心臟出了問題,又透過造影發現其實是左冠血管梗死,還好及早發現做了手術很成功。
所以其實在遇到人體內某些器官缺血或是缺氧的情況下,腦組織都是很敏感的,當人體出現心肌梗死的時候,大腦供血不足自然會誘發頭疼。
還有牙疼,看牙看到心內科的患者也曾出現過,其實對於不明原因的牙痛並久治不愈的真要警惕心臟問題,在國外隨訪研究發現牙周疾病和心臟疾病的發生是呈正相關的。在患者出現口腔問題的時候,特別是發炎比較嚴重時,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嚴重時會導致血管的調節功能受損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再有就是咳嗽,在人體結構中神經纖維是連線各個器官的興奮傳輸器,而我們的咽喉部位的神經異常發達,人體的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都源於此,而咽叢神經又是連線著心臟後壁的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所以當心髒出現問題的時候,神經間的連鎖反應最終會導致咽喉部位出現異物感,從而引發咳嗽、噁心、嘔吐等症狀。
除了咽喉,其實人體內的多個器官都和迷走神經有關,比如胃、肝臟、十二指腸等等,所以當心髒出現缺氧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周身疼痛。
第三次獲救機會:胸口連帶腹痛+大汗淋漓。
直到發病當天,加班回家的劉先生感覺胸口連帶腹痛,一陣一陣的滿頭虛汗,在妻子的詢問下劉先生表示可能是加班餓的,但由於身體不適早早便睡下,又因為疼痛加劇劉先生期間抽了幾支煙以緩解疼痛,一直翻來覆去到凌晨二兩左右,劉先生實在堅持不住胸口疼痛被迫打了急救電話,但結果為時已晚。
劉先生之所以失去了第三次救命的機會,就是因為其家人都未能掌握科學的急救知識,在心梗症狀已經十分明顯的時候還是一拖再拖未能及時就醫。
其實在心梗的救治中有“黃金120分鐘”一說,也就是說在突發心肌梗死的早期,是否能快速的疏通擁堵的血管是降低死亡的關鍵。
心肌梗死雖然給人的感覺都是突發的,其實在臨床上多數是有前兆的,並不會一下子就失去意識出現心臟驟停,一般心梗的初期症狀在未能得到足夠重視的情況下,積小成多才會引發致命一擊。
所以一旦發現自身有胸痛等上文所述的相關心肌梗死的症狀一定要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儘早到達醫院救治。
在等待救護車的時間家屬切忌驚慌,首先要使病人呈平躺狀態避免患者出現嘔吐窒息等意外情況,再與急救醫生電話溝通看是否需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服用相關急救藥物。
同時輕拍患者肩膀,呼喚其名字判斷患者是否清醒,如出現意識喪失得不到回應,用手指輕觸患者頸部動脈或出現心臟驟停要立即進行胸外按壓進行搶救,在未能等到救護車到來前也可就近求救公共場所的AED除顫儀。
在救護人員到來後家屬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資訊採集,並儘快同意手術。
心梗究竟是怎麼回事?
上文所說的心梗,其實全稱是急性心肌梗死,它是冠心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種。主要就是冠狀動脈發生了緊急的堵塞,造成心肌瞬間供血中斷,堵塞的時間越長造成的心肌壞死麵積越大。
如果能及時的得到救治,心肌由於長期的供血不足極易出現心衰,心律失常、動脈栓塞、心包炎等甚至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
那為什麼會出現堵塞呢?這就有多種因素有關了,常見的有動脈粥樣斑塊的脫落、破裂造成急性血栓,經由血液流動造成部分血管堵塞,或是由於嚴重的冠狀動脈痙攣、斑塊侵蝕等情況造成的急性病症等等。
心肌梗死也有易感人群,這些人一定要警惕!
第一類易感人群:有心臟方面病史
年齡大於40歲,且發生過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是做過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屬於比較常見的易感人群。此外,研究發現冠心病是具有遺傳傾向的,所以說在家庭成員中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子女發病率也是明顯比正常群體發病率高的。
第二類易感人群:不良生活習慣。
長期抽菸、酗酒、熬夜,久坐不運動、缺乏運動,暴飲暴食、攝入高糖高油高鹽食物,情緒易怒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是誘發心梗的高危因素。也正是這類人群往往容易忽視掉自己的“小問題”,最終釀成“大毛病”。
第三類易感人群:“三高”患者
隨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增多,“三高”已經變得十分普遍,繼而人們開始把這類基礎病不太當一回事,殊不知,三高的危害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恐怖。“三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繼而會導致血管垃圾增加造成心血管狹窄誘發冠心病,如果冠心病還得不到重視最終只能是栓塞引發更嚴重的後果,如心肌梗死、猝死等。
遠離心梗,從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做起。
第一、避免“三高”飲食
可以說血管栓塞猶如觸發心肌梗死的開關,而高血脂、高膽固醇就是“幫兇”。
“三高”又多數是與長期不良的飲食結構有關,所以要想心臟健康,日常應該拒絕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多食用具有溶栓作用、改善血液環境、降低血液濃度的健康食物。
同時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選擇適量的有氧運動,比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加心肌血流速度,促進新陳代謝,提升機體免疫力。
第二、戒菸限酒
在對我國慢性病群體前瞻性研究中發現,吸菸與急性心臟問題發生呈正相關性,可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發病風險,同時吸菸可增加百分之二十的腦梗風險,其更是與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十幾種癌症相關。
研究發現,過量吸菸,其內有害物質在人體內沉積後可能會降低那些保護動脈粥樣硬化的雌激素水平,同時長期吸菸還會造成機體相關器官的炎症病變,從而導致動脈狹窄、血管痙攣等問題的出現,最終誘發心肌梗死。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血壓與飲酒量成正相關性,也就是說大量飲酒會造成血壓升高,引起血脂代謝異常,造成動脈硬化,這些都是繼而引發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
第三、拒絕熬夜
熬夜已經成了現代人的通病,無論是被生活所逼的996,還是受電子產品誘惑的有閒人員。殊不知,經常熬夜會造成長期睡眠不足,因疲勞導致的免疫力低下,繼而誘發多種疾病。
在Nature上釋出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心臟有可能是不受大腦神經系統所控制的,當心髒在特定時間需要休息時,如果大腦依然表現得十分活躍那心臟就有可能會出來搞事情。當心肌與大腦刺激不同步時,就會出現心肌梗死、心猝等現象。
除了誘發心臟疾病,長期性的熬夜還會引發神經系統疾病、腸道潰瘍等疾病,而且熬夜會感覺到飢餓,導致在夜間攝入大量熱量來不及消化,引起肥胖、高血壓等疾病。
第四、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是發現心梗早期症狀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體檢專案主要包括基礎的血脂、空腹血糖、血壓,心電圖(判斷心律失常)、Lp-PLA2(預測斑塊的形成與破裂)、MPO(判斷急性冠脈綜合徵)、hs-CRP(看是否有炎症)、頸動脈彩超以及CT檢查等專案。
一般來說,對於普通患者最好一年做一次系統的體檢,而對於患有“三高”、超重肥胖、或曾發生過心絞痛等病史的患者來說最好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進行體檢,及早的發現致病因子才能抓住最佳的時機進行干預治療,從而使得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綜上所述,雖然心梗已成為威脅我國健康人群的“頭號殺手”,但也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平時多積累疾病相關的知識,遠離文中提到的一些“心梗致病因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會減少案例中劉先生這樣的遺憾。
參考文獻:
[1]朱慧敏, and 馬曉雁.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臨床特徵與診斷研究." 中國中藥雜誌2015/專集: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會議論文集 0.
[2]毛淑霞, and 王豔豔. "對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措施分析." 飲食保健 2020年7卷35期, 28-29頁 (2021).
[3]王穎異. "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時間延誤和住院轉歸的影響."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