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和胰腺等器官,當某一器官發生功能紊亂或病理損害時,可能會表現在其他器官,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會延誤病情。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列出消化疾病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異常,並告訴你如何“吃”出一條好消化道。
受訪專家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教授 陳科全
北京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 賀修文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 於仁文
消化疾病常“聲東擊西”
三十六計中有一招叫“聲東擊西”,它是製造假象讓敵人產生錯覺而出奇制勝的一種謀略。有些消化疾病也會用這一招來“騙人”:
表現在口腔上
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吸收不良等:舌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上腹部飽脹或鈍痛,但由於貧血、維生素B2攝入不足等情況,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舌炎,舌頭腫脹、黏膜發紅,引發燒灼感或疼痛。
炎症性腸病:口腔潰瘍。克羅恩病等炎症性腸病主要侵犯腸道,機體其他部位也會受影響,比如出現口腔潰瘍、大關節炎等腸外表現,甚至可導致面板出現壞疽。急性腸炎往往不會引發口腔潰瘍。
表現在面板上
慢性肝病:蜘蛛痣。面板表現是診斷肝病的重要線索,慢性肝病的標誌就是蜘蛛痣、肝掌、面色灰暗、黃疸等。
表現在腹部
慢性胰腺炎:腹瀉、脂肪痢。由於消化酶的缺乏造成腔內消化障礙,慢性胰腺炎也會出現腹瀉症狀,有時因脂肪吸收不良,可出現脂肪痢,即大便中脂肪含量過多。
急性闌尾炎:麥氏點痛。右下腹麥氏點(肚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點)的壓痛,往往是急性闌尾炎。如果壓痛點在突然鬆手時還出現反跳痛,需警惕腹膜炎可能。
- 需強調的是,出現急性膽囊炎時,如果膽囊穿孔膽汁流到右下腹部,也可出現麥氏點壓痛,但病情可能已十分嚴重。
腹膜炎:板狀腹。出現腹膜炎後,無論怎樣調整呼吸,患者腹肌都會持續收縮,完全失去肌組織的彈性,像是一塊木板,這便是板狀腹,常見於潰瘍病穿孔、胃液外溢引起的化學性腹膜炎。
5種吃法很傷消化道
患上消化疾病總會讓人痛苦不堪,生活質量下降,而我們的很多飲食習慣就在一步步增加患病風險。
趁熱吃
食管黏膜正常耐受溫度在40℃~50℃,超過這一範圍就易發生損傷,造成破損、潰爛等。雖然黏膜上皮有再生和修復功能,但長期反覆刺激會導致黏膜慢性損傷,可能誘發癌變。
吃得太硬
如果愛吃燒餅、煎餅等比較粗糙和偏硬的食物,吃得過快或咀嚼不充分,也容易對食管黏膜造成傷害。
常吃醃製、油炸等食物
過多進食醃製、煙燻、油炸食物,含有大量致癌物,還會加重胃的負擔
暴飲暴食、進食過快
一旦人體在短時間內攝入過多高脂油膩食物,消化不掉的脂肪就可能堵塞胰管,造成急性胰腺炎;飲酒過多可直接損傷胰腺,還能間接刺激胰液分泌,造成胰腺的“自我消化”,引發急性胰腺炎。
吃飯不分餐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吃飯不分餐給了幽門螺桿菌更多的傳播機會。
好消化道是吃出來的
如果飲食不當,不僅會影響消化疾病的康復,甚至還會加重病情,科學飲食方法可以很好降低消化疾病風險。
1//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食物
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包括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兩大類,可溶性膳食纖維來源於果膠、藻膠、魔芋等,不可溶性膳食纖維主要來源於粗糧、豆類和水果蔬菜,其中,含膳食纖維較高的蔬果包括芹菜、蓮藕、胡蘿蔔、西蘭花、牛油果、蘋果、香蕉、橘子等。
2// 堅持攝入發酵乳製品
以酸奶、乳酪為代表的發酵乳製品,不僅具有奶製品高鈣、富含優質蛋白的優勢,部分產品還含有一定量的活性有益菌,對保護消化道健康有一定促進作用。
但需要提醒的是,益生菌對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要在低溫條件下儲存,如果酸奶等產品的物流、銷售環節不能嚴格保證冷鏈環境,保健功效有限。因此,應儘量挑選冷藏條件好、生產日期近的發酵乳製品。
3//蔬菜要加熱做熟
蔬菜富含未經軟化的纖維,有些還含一定量的抗營養物質,如草酸,它們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消化不好的人最好別生吃蔬菜。
建議將蔬菜焯水後急火快炒,以滅活其中的維生素C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細菌,保留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4//晚餐不宜過飽
晚餐長期吃得過飽不僅增加肥胖風險,還影響消化功能。建議主食以發酵食物為主,如饅頭、包子、花捲、發糕、醪糟等,經過發酵,比較容易消化,非常適合消化不好的人食用。
5//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能殺死有害菌,也會損傷有益菌,長期使用抗生素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出現腹瀉、便秘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損及全身,必須杜絕濫用。▲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宣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