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大家繼續談一談高血壓。
我跟你講,中醫,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同樣一個病,中醫非要分出好多不同的情形來。
好不容易把這些情形弄懂了,卻發現,臨床上還有很多患者,無法用課本上的條條框框來衡量。
比如說吧,高血壓這個常見病。誰能想到,它可能和寒氣內伏有關係?
我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46歲。
她從40歲出頭開始,就有高血壓,常年服用降壓藥。但是,效果總是時好時壞。
漸漸地,她對西醫西藥有點失去信心了。有這麼一次,她的血壓又高起來,頭暈、迷糊、站不穩、心中如懸空一般,心煩意亂得很,而且腰部痠痛。
這一回,她決定去看中醫。
刻診,見這個患者舌暗紅,少苔,面色暗紅,即刻血壓高壓150,低壓100。
看脈象,主要是沉弦緊滯,但是仔細品味,其中還兼有一點滑數。
你注意啊,這個脈象,是有點特別的。一會兒我要說說它背後的詳細意義。
這時候,醫家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殭蠶,蟬蛻,赤芍,地龍,石膏,黃芩,梔子,大黃,連翹,薄荷。
所有這些,水煎服。一共開3劑,一日三服。喝完以後,喝稀粥,蓋被取汗。
這個患者有五六年的病史,對各類降血壓的中成藥也比較熟悉了。在她看來,這方子似乎不像是降血壓,反倒是治感冒的。
面對疑惑,醫家道:現在的問題,就是寒邪深伏體內。我們把寒邪逼出去,血壓就下來了。
患者回去以後照辦。結果,讓患者意想不到的是,用藥以後,汗出來了,同時還拉稀了。這樣以後,周身有說不出的舒適感。
這時候再量血壓,發現有明顯下降。高壓140,低壓90 。
後來,醫家又遵原方進行化裁調治,患者最終高壓降至130左右。
這張醫案,源於一對杏林伉儷,即李士懋、田淑霄夫婦。他們都是第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兩位老師特別重視脈診。這在當代杏林中,是難能可貴的。
我說一下這裡的學問吧。
這個人,舌暗紅少苔,面色暗紅,這給人的感覺,就是血行不暢,而且有熱傷津,對不對?暗紅舌,可以主熱,可以主血行不暢。少苔,一般可以主陰津不足。
再結合脈象,你會發現,這個人脈略滑數。滑數,可以主熱。那好了,現在這個人,有熱是肯定的了。
但問題是,這個熱,哪裡來的。
答案,還是藏在脈象裡:患者的脈拋開滑數之象,主要的特點,還是沉弦緊滯。
沉弦緊滯,怎麼理解?脈沉,說明病勢在裡面。脈弦,說明脈道緊張。脈緊,可以主寒。脈滯,主氣血執行不暢。
這麼一看,我們就知道了,患者這是有寒邪藏於體內,使得氣血執行滯澀受阻、脈道緊張。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為啥這個患者,從脈象看,既有寒,也有熱?兩者是不是矛盾的?
其實,仔細想,也不矛盾。寒邪鬱滯於內,鬱久則化熱。熱邪屬陽,主動,必然在其內奔突不停,於是就形成了滑數之脈。
到這裡,我們就清楚了。其實這個患者,根本問題在於體內有寒邪。而且,這個寒邪,深伏於體內,患者並沒有外感寒邪的症狀,比如發熱、身痛等等。
寒邪鬱滯日久,則化熱。熱邪在體內奔突,再加上脈道因寒凝而緊滯,於是兩相作用,導致患者血壓升高。
要想解決問題的話,就必須把那一層寒邪去掉,再把那一股熱邪化掉。你看,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啊。
怎麼實現這個目的呢?其實,當時醫家用的是防風通聖散的化裁。我們再來看看:
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殭蠶,蟬蛻,赤芍,地龍,石膏,黃芩,梔子,大黃,連翹,薄荷。
這裡頭,藥材基本分成兩隊。一個,是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殭蠶、蟬蛻、薄荷,這是用於解表散寒的。
赤芍、石膏、黃芩、梔子、大黃、連翹,這是用於清裡熱的。
地龍,通絡清熱,有降血壓的功效。
如此,患者應用以後,因大隊解表藥而發汗,使得體內寒邪得以發散,又因為清熱藥而下利(拉稀腹瀉),使得熱邪得以化解。如此,體內寒束熱鬱的狀態得以解決。其血壓自然就可以下降了。
讀者朋友,這個降壓的思路,你看懂了嗎?
說實在話,高血壓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病。
我們國家,應該說是高血壓大國。中醫在治療高血壓的時候,往往重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等問題。
對上述這種寒邪深伏於體內所致的高血壓,幾乎很少提及。但是從臨床觀察來看,這類患者又不乏其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這條病因病機。
其實,這個道理十分容易理解。高血壓的本質,是血液衝擊血管的力量增強。之所以增強,和血管失去彈性、緊張有關係。
而感受寒邪,又恰恰是血管緊張、彈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寒邪主收引,主凝滯。如果把寒邪散出去,血管恢復了彈性,那患者的血壓自然就正常了。
由此可見,我們一定要警惕身體受寒啊。
當然了,這些,也都是我自己的粗淺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確,希望您能多批評。
總而言之,血壓高,很有可能是寒氣重。高血壓患者,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普通人養生,也要對此深有戒備。
文中所述的配伍,非專業讀者,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高血壓不屬於寒束熱鬱,血行不暢的人,不能這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