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寸土未得,卻身死五丈原,死的時候僅僅有五十掛零而已,堪稱英年早逝,所以杜甫曾寫詩感嘆一番,說他“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與他過於操勞和飲食不規律有極大的關係,根據《三國演義》裡面的說法,他的老對手司馬懿曾向蜀使打聽諸葛亮的飲食和公務情況,蜀使告訴他:諸葛公早起晚睡,罰20元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處理,吃飯很少。司馬懿不無感慨地說道:“孔明食少事繁,豈能久乎?”不久,諸葛亮果然因勞累過度撒手而去,空留下滿腹未盡心願,引來後人多少感嘆。
由此可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證健康的重要前提。雖然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胡吃海塞、暴飲暴食或者盲目地節食減肥總會事與願違的。有句老話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飲食既能把病吃回去,同樣也可以把病吃出來。
那麼,什麼樣的習慣才是合理的飲食習慣呢?《養生錄》中談到飲食習慣時,談到了六個宜字,即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這是非常科學的飲食方法,也是我國人民歷來所推崇的傳統飲食原則。
拿少食為例,這是很多高壽者養生的秘訣之一,如長壽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任何飲食過度的現象都是不應該的,有害的,尤其是狂食更是一種罪”。而那些英年早逝的,或者長期飽受病痛折磨的人,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不難發現,在他們當中,迷戀那種大碗吃飯、大塊吃肉、暴飲暴食等生活方式的人非常多。
英國施羅普郡有位壽星叫托馬斯·撥爾,當他活到152歲時,身體仍然非常健康,當時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想召見這位壽星,於是派人把托馬斯·伯爾從他家鄉請到皇宮來,讓他盡情地吃喝玩樂,這種享樂的生活雖然過得很舒適,但這位老壽星竟然不到一個星期就過世了。
而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有個姓周的病人平時身體很好,得了痢疾之後,最初也是大嚼大吃,病了要好好調養,怎能不注意節制飲食?”並且囑咐他只能吃蘿蔔粥。病人照辦,果然調理半個月,就完全復原了。
上述三個例子足以說明:飽食是傷人的利器。那麼,飽食究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傷害呢?飽食首先危害的就是胃。中醫講:胃是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器官,但胃並非是無邊無際的大海,而是一個肉質小袋,容量很有限,如果飲食過量,很多事物囤積在胃裡,不能及時消化就會和胃壁發生粘連,或者事物之間黏在一起,停滯在胃中,而胃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更沒有力量來運化這些粘連在一起的食物了,於是,成食積。食積在胃裡,必然影響了胃的正常工作;而且,這些食積就像一堆垃圾,堆久了就會變質,出現胃脹、噁心、嘔吐、厭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