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 年,在接受某雜誌採訪時,傳奇科學家和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描述了一項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技術。這是當時的報道:
當無線完美應用時,整個地球將變成一個巨大的大腦,事實上,所有事物都是一個真實而有節奏的整體的粒子。無論距離多遠,我們都將能夠立即相互交流。不僅如此,透過電視和電話,即使相隔千里,我們也能像面對面一樣完美地看到和聽到彼此;與我們現在的電話相比,能夠實現我們意願的工具將非常簡單,一個口袋裡就能攜帶一個。
雖然特斯拉可能不會選擇將這種儀器稱為智慧手機,但他的遠見卓識是正確的。這些未來的手機 本質上重新程式設計了我們與世界互動和體驗世界的方式。但他們並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有許多技術在進步、競爭、融合和演變成為我們現如今所依賴的相當複雜的袖珍伴侶。
現代智慧手機
那麼智慧手機是誰發明的?首先,讓我們明確一點,智慧手機並非起源於蘋果——儘管該公司及其魅力非凡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 (Steve Jobs)因完善了這項在大眾生活幾乎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而備受讚譽。事實上,在黑莓等早期裝置流行問世之前,已經存在能夠傳輸資料的手機以及電子郵件等的應用程式。
那麼什麼是智慧手機牛津詞典給出了一個可靠的教科書定義,它將智慧手機描述為“具有計算機許多功能的手機,通常具有觸控式螢幕介面、網際網路接入和能夠執行下載的應用程式的作業系統。” 因此,為了儘可能全面,讓我們從構成“智慧”功能的最低門檻開始:計算。
誰發明了智慧手機?
第一款在技術上符合智慧手機要求的裝置只是一款高度複雜的(在當時)磚砌手機。你看見過 1980 年代電影《華爾街》中那些笨重但相當獨特的具有地位象徵的玩具嗎?1994 年釋出的 IBM Simon Personal Communicator 是一款更時尚、更先進、更優質的磚型手機,售價為 1,100 美元。當然,今天很多智慧手機的價格都差不多,但請記住,1990 年代的 1,100 美元是不容小覷的。
IBM 早在 1970 年代就構想了計算機式電話的想法,但直到 1992 年,該公司才在拉斯維加斯的 COMDEX 計算機和技術貿易展上推出了原型機。除了撥打和接聽電話外,Simon 原型還可以傳送傳真、電子郵件和手機頁面。它甚至還有一個用於撥號的漂亮觸控式螢幕。額外功能包括用於日曆、地址簿、計算器、排程程式和記事本的應用程式。IBM 還展示了這款手機能夠顯示地圖、股票、新聞和其他第三方應用程式,並進行了一些修改。儘管它擁有很多超前時髦的功能,但它對大多數人來說成本過高,並且只對非常小眾的客戶有用。經銷商 BellSouth Cellular 後來將這款手機的價格降低到 599 美元,簽訂了一份為期兩年的合同。即便如此,該公司也僅售出約 50,000 臺。該公司在六個月後將產品從市場上撤下。
PDA 和手機的早期尷尬聯姻
最初未能引入具有多種功能的手機這一相當新穎的概念並不一定意味著消費者不熱衷於將智慧裝置融入他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技術在 1990 年代後期風靡一時,被稱為個人數字助理的獨立智慧裝置的廣泛採用證明了這一點。在硬體製造商和開發商想出將 PDA 與蜂窩電話成功結合的方法之前,大多數人只是透過攜帶兩個裝置來完成任務。
當時該行業的領先品牌是位於桑尼維爾的電子公司 Palm,該公司憑藉 Palm Pilot 等產品脫穎而出。在產品線的各個世代中,各種型號都提供了大量預裝的應用程式、PDA 到計算機的連線、電子郵件、訊息傳遞和互動式手寫筆。當時的其他競爭對手包括 Handspring 和 Apple 以及 Apple Newton。
隨著裝置製造商開始慢慢將智慧功能整合到手機中,事情就在新千年到來之前開始融合。第一個引人注目的成果是諾基亞 9000 通訊器,該製造商於 1996 年推出。它採用翻蓋式設計,相當大和笨重,但允許使用qwerty 鍵盤和導航按鈕。這樣,製造商就可以塞進一些更暢銷的智慧功能,例如傳真、網頁瀏覽、電子郵件和文字處理。
但愛立信 R380 於 2000 年首次亮相,成為第一款作為智慧手機收費和銷售的產品。與諾基亞 9000 不同的是,它像大多數典型的手機一樣小巧輕便。值得注意的是,手機的鍵盤可以向外翻轉,露出一個 3.5 英寸的黑白觸控式螢幕,使用者可以從中訪問一系列應用程式。該手機還允許訪問網際網路,但沒有可用的網路瀏覽器,使用者也無法安裝第三方應用程式。
隨著 PDA 方面的競爭對手加入競爭,這種融合還在繼續,Palm 在 2001 年推出了 Kyocera 6035,Handspring 在第二年推出了自己的產品 Treo 180。Kyocera 6035 作為第一款透過 Verizon與主要無線資料計劃配對的智慧手機意義重大,而 Treo 180 透過 GSM 線路和作業系統提供服務,無縫集成了電話、網際網路和簡訊服務。
智慧手機狂熱從東向西蔓延
與此同時,由於西方的消費者和科技行業仍在修補許多人所說的 PDA/手機混合體,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智慧手機生態系統正在日本橫空出世。1999 年,本地新貴電信 NTT DoCoMo 推出了一系列連線到名為 i-mode的高速網際網路網路的手機。
與美國用於移動裝置資料傳輸的網路無線應用協議相比,日本的無線系統允許更廣泛的網際網路服務,如電子郵件、體育結果、天氣預報、遊戲、金融服務和訂票——一切都以更快的速度進行。其中一些優勢歸因於“緊湊 HTML”或“cHTML”的使用,這是一種 HTML 的修改形式,可以實現網頁的完整呈現。在兩年內,NTT DoCoMo 網路估計擁有 4000 萬用戶。
但在日本以外,將手機視為某種數字瑞士軍刀的想法還沒有完全站穩腳跟。當時的主要參與者是 Palm、微軟和 Research in Motion,一家鮮為人知的加拿大公司。每個都有其各自的作業系統。
2007 年,在舊金山舉行的一場大肆宣傳的新聞釋出會上,喬布斯站在舞臺上,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產品,為基於計算機的手機樹立了全新的樣式。從那時起,幾乎所有智慧手機的外觀、介面和核心功能都以某種形式源自最初的 iPhone觸摸屏為中心的創新設計。
其中一些突破性的功能是一個寬大的響應式顯示器,可以從中檢視電子郵件、流式傳輸影片、播放音訊以及使用載入了完整網站的移動瀏覽器瀏覽網際網路,就像在個人計算機上所體驗到的一樣。Apple 獨特的 iOS 作業系統支援範圍廣泛的基於手勢的直觀命令,最終形成一個快速增長的可下載第三方應用程式倉庫。
最重要的是,iPhone 重新定位了人們與智慧手機的關係。在那之前,它們通常面向商人和愛好者,他們將其視為透過電子郵件進行通訊和提高生產力的寶貴工具。Apple 的版本將其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成為一個成熟的多媒體應用平臺,使使用者能夠玩遊戲、看電影、聊天、共享內容,並與我們仍在不斷重新發現的所有可能性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