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歷次大規模戰略決戰,有兩場戰役十分相似,即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和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既然年代相隔兩千多年,分別處在冷兵器和熱兵器時代,為什麼說這兩場著名戰役很相似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點相似之處:戰役初期交戰雙方實力均十分強勁,戰鬥力水平接近。淮海戰役名義上為60萬對80萬人,解放軍處於劣勢,但由於支前民工500多萬人得到充分動員,所以在後勤補給上我方佔有明顯優勢,很大程度彌補了火器、火力以及正規軍人數上的短板。而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出動50萬大軍,趙國也有45萬人出戰,並且經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改革,趙軍騎兵的硬實力在秦軍之上。因此50萬對45萬,其實也在一個實力層面上。
第二點是在戰役程序上的相似性。1948年淮海戰役前半段,華東野戰軍打得不是特別順利,尤其是在碾莊一帶遭到黃百韜兵團的頑強抵抗,雙方几乎打出了一比一的交換比。粟司令親自指揮的華野主力,在戰役初期就有6萬多人的傷亡。黃百韜兵團在碾莊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實際的傷亡人數也是6、7萬人。
而對比長平之戰,趙軍統帥趙括雖然只會紙上談兵,不擅長實際指揮,但由於趙軍騎兵自身實力強勁,給秦軍也造成了大量傷亡。趙軍自身傷亡約25萬人(其中5萬人陣亡)的情況下,也給秦軍帶來了近20萬人的傷亡損失,雙方的真實戰損比大致相當,這和淮海戰役前半段的情形十分相似。
第三點相似之處,是被圍一方糧草接濟不上,主力部隊最終失去戰鬥力,最後任人宰割。淮海戰役杜聿明集團主力30萬人從徐州南撤之後,被圍困在永城陳官莊一帶,時間長達一個月,糧食補給完全斷絕。而長平之戰後半段,趙括大軍被圍的時間長達46天,一開始殺馬吃肉,後來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兩場戰役都是被動的一方糧草斷絕,導致了徹底的潰敗。
被圍後的趙軍希望後方補充糧草,但是屯糧據點又被秦軍佔領,後方與前線完全隔離開來,趙國始終無法達成補給的目的。更嚴重的是,趙國國內再無主力部隊可以增援被圍的趙括集團,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自生自滅。淮海戰役也是一樣,國民黨軍江北主力全部被圍在陳官莊,一個月的時間裡,南京方面無法組織有力部隊進行增援,糧食也只能透過飛機進行盲目空投,達不成補給目的,釀成了慘敗。
第四點,則是兩場戰役的俘虜人數極多,戰後清點都達到了30萬人(淮海戰役含碾莊、雙堆集、陳官莊等戰場)以上。如上文所述,長平之戰秦趙兩軍真實的戰場傷亡比相差不大,趙軍名義上45萬人被殲滅,其中有40萬是被困46天之後,無奈選擇投降的。最終這些俘虜被秦將白起下令坑殺,因為他們無法轉化為秦軍,人數太多容易譁變,放回趙國又不可能,在古代的條件下只能殺害。
而淮海戰役後期,僅南撤的杜聿明集團就有20多萬人被我軍俘虜。與長平之戰不同的是,這些原國民黨軍官兵大部分經過必要的思想教育,很快就成為了光榮的解放戰士,在此後的渡江戰役和解放南方領土的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兩場大戰的俘虜人數,在我國戰爭史上都是非常突出的。
第五個相似之處,就是決定了戰爭的最終走向。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影響力最大的,使得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集團完全被摧毀,解放戰爭大勢已定,全國解放只是時間問題。而長平之戰消滅了唯一與秦國勢均力敵的對手,趙國的主力部隊。六國畏秦如虎,國力、軍力上更是相去甚遠。後來嬴政能夠獲得統一中國的機會,也是以秦昭襄王時期長平之戰的勝利為重要基礎的。所以說,這兩場戰役都具有偉大的決定性。
第六點,兩次戰役獲勝方主將的後期個人發展,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長平之戰秦軍的指揮官為武安侯白起,他被稱為戰國時的“殺神”,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立了曠世之功,但隨後卻遭到冷落和誤解,幾年之後被賜死。而淮海戰役中最重要的指揮員粟司令,被譽為我軍“戰神”,位居開國大將之首,但是在1958因反個人主義批判事件被撤去了總參謀長職務,從此遠離了軍隊一線。在軍事生涯的黃金時期,粟總沒有獲得充分施展才能、抱負的機會,一直到1984年含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