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對伊拉克軍隊實施打擊,代號“沙漠風暴”,海灣戰爭爆發。而就在這次行動的十年前,美軍也遭遇了“沙漠風暴”,不過這個是真·沙漠風暴,它讓美軍損失慘重。
一次解救人質的特種作戰
談起這段歷史要從1979年11月4日開始說起,那天早晨八點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準備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就在這個時候,數不清的憤怒的伊朗人衝進了大使館,將六十六名美國工作人員扣為人質。
伊朗人憤怒的原因很簡單,美國給剛剛被推翻的伊朗國王巴列維提供庇護,伊朗人要求把巴列維送回伊朗,可是美國人拒絕了這麼做。
這種做法激怒了伊朗人,隨後就發生了剛剛提到那一幕。
雙方手裡都有對方想要的人,態度又都很強硬,彼此威脅對方,又都不吃威脅這一套。
1980年是美國大選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雙方都不想讓步。這個問題拖來拖去難以解決,於是派特種部隊解決這件事的想法就被提了出來。
為了能夠執行解救人質計劃,美國兩個特工先行進入伊朗偵察情況。瞭解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佈局,瞭解美國人質分別被關押在哪裡,瞭解哪裡能夠起降運輸機和直升機。
這次藍光行動和索馬利亞摩加迪沙那一戰不同,美軍飛機不能直接落在城市裡和樓頂上,伊朗軍隊也不是吃素的。
美軍要在茫茫沙漠裡找尋地勢平坦、地面堅硬的地方,給直升機和運輸機臨時降落。
經過數次商討和各種方案的逐個否決,最終選定貝克維斯上校的作戰計劃,而這次行動的帶隊指揮官也是他。
查爾斯·貝克維斯出生於1929年,人質事件發生那年他剛好五十歲。
對於一個軍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年紀,第一,年紀還不算大,體力依舊良好,第二,這個年紀的軍人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和穩重的思想。
在這次作戰兩年前,正是這個貝克維斯參與組建了美軍大名鼎鼎的三角洲部隊,他在特種作戰方面的稱得上是美軍裡的專家。
按照貝克維斯的計劃,美軍的行動步驟如下:
第一,六架C-130運輸機搭載著九十七名藍光特種部隊士兵和一切所需要的物資,從美國東部的波普機場起飛趕往中東地區。
但是由於距離太遠,路上要在埃及的基納機場加油,這是第一段路。
第二段路要從埃及起飛繞過整個阿拉伯半島到伊朗南部進入伊朗領空,在德黑蘭東南大約三百公里的地方停下來。
在阿拉伯海待命已久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起飛八架RH-53D重型直升機,與C-130運輸機一起趕到“沙漠一號”。
這個沙漠一號是當時美軍選定的一塊沙漠鹽鹼地,適合飛機降落,除了沙漠一號還有一個沙漠二號。
別看行動的第一步只是在趕路沒有作戰行動,但是難度依舊很大。
當時美蘇冷戰還沒有結束,中東很多國家都有蘇聯的雷達站,美軍飛機不敢明目張膽地飛過去。當然,美軍還要防備被伊朗發現。
美軍有一個便利條件,那就是伊朗剛推翻的巴列維跟美國關係不一般,那個時期伊朗的很多東西都是來自美國。美國清楚地知道怎麼對付自己的裝置,美軍軍機超低空飛行就不會被伊朗發現。
第二,抵達沙漠一號以後,用運輸機上的油料給直升機加油,此時從航空母艦上飛過來的直升機飛越了八百多公里,燃油耗盡。
加完油以後所有士兵乘坐直升機抵達沙漠二號,在那裡隱蔽一個白天。
第三,運輸機趁著夜色也抵達沙漠二號,之前抵達的特工開著買好的車帶著作戰人員進入德黑蘭,救出在美國大使館和伊朗外交部大樓里扣押的人質。
隨後直升機落在附近的一個體育場裡,所有人登上直升機趕往沙漠二號,再坐著運輸機飛走,行動到此結束。
計劃看起來非常詳細,又有運輸機、直升機、衛星、航空母艦、偵察機配合,一個很有能力但指揮官帶隊,近百名全副武裝的精銳士兵,似乎離成功只差開始行動了。
從落地以後就問題百出
4月24日十點半,作戰人員坐著運輸機抵達沙漠一號,可是意外就一個接一個開始了。
貝克維斯上校帶著作戰人員落地後,左等右等直升機都沒有來,在伊朗茫茫的大沙漠上風沙四起,遠處的東西都看不清。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突然,遠處有兩道燈光照了過來,所有人都以為是直升機到了,可是從燈光的高度看,明顯是汽車。
貝克維斯上校立刻決定把這輛汽車截住扣押了,他們打爆了汽車的輪胎,原來這是一輛承載著四十五名乘客的客車。
一輛客車頂著漫天黃沙開到這幹什麼,所有人都很奇怪,不過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他們去想,眼下最急的是完成任務。
這是一次嚴格保密的特種作戰行動,只要輸一次就沒有機會重頭再來了。可以想象當時每個人的神經都繃得很緊,任何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都會導致行動失敗。
終於在11點40分左右,遲到了一個多小時的RH-53D直升機才趕到,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不幸的是,八架直升機只有六架到了,一架路上發生了故障,另一家因為迷路返航了。
更不幸的是,在六架直升機落地加油時發現又壞了一架。
貝克維斯很是焦慮,八架直升機中兩架是備用的,六架是完成任務的最低限度。
這些直升機要搭載突擊隊員,要進行火力支援,回來還要搭載人質,這麼多人和裝備,五架直升機肯定裝不下。
貝克維斯上校向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上將做出彙報,瓊斯上將遠在後方並不瞭解更多的情況,他試著詢問能不能減少一些人,用五架直升機完成任務。
這樣不僅少了相當一部分參戰士兵,還少了一架支援的直升機。
貝克維斯上校意識到這時任務幾乎完不成了,上百名美軍在伊朗領土深處被發現以後後果不堪設想。
再加上瓊斯上將提出這個在他看來非常荒唐的想法,都刺激了貝克維斯上校,他言辭激烈地拒絕了這樣的設想。
瓊斯上將去請示了總統,時間只有幾分鐘,對貝克維斯上校來說卻是極大的煎熬。
卡特面對這樣的情況選擇下令撤退,作為總統他考慮的不能僅僅是一次軍事行動的失敗,還有更多方面的後果。
就在貝克維斯上校撕心裂肺地下達撤退命令後,意外又一次發生,一架直升機搖搖晃晃像個醉漢一樣飛了起來。
不知是漫天黃沙讓飛行員看不清,還是在風沙中嬌貴的飛機又出現了故障。這架直升機撞向一架C-130運輸機,瞬間爆炸聲伴隨著火焰響徹寂靜的沙漠。
貝克維斯徹底絕望了,這一撞造成了十幾人傷亡,士兵們急忙帶著傷員和沒緩過神來的貝克維斯上了運輸機,匆匆離開了這片使他們絕望的沙漠。
留下了幾個陣亡計程車兵,以及餘下的直升機,直升機上還有這次行動前所有偵查好的情報,因為怕事情鬧大美軍也沒有選擇事後出動戰機炸燬這一切。
行動失敗了,最震驚是兩個人,一個是親眼看到這一切意外發生的帶隊指揮官貝克維斯上校,另一位就是卡特總統。
問題到底出在哪?
美軍這次行動計劃失敗了,代價也是巨大的,整個行動計劃好幾個步驟,結果在第一個步驟和第二個步驟銜接的地方出現了問題,那麼失誤的根源到底在哪?
這次行動失敗的原因大概有這麼幾個:
第一,就是參戰單位太多,雖然參戰的特種部隊沒像摩加迪沙之戰那麼多,只有一支陸軍的部隊,可是支援保障的單位很多。
直升機是海軍陸戰隊的,特種部隊是陸軍的,運輸機是空軍的,航空母艦和負責隨時支援的艦載機是海軍的。
這次是個大任務,成功了就是大功一件,各軍種都想從中插一手。
摩加迪沙之戰的時候各個參戰部隊就出現了協同問題,藍光行動比那一戰還要早十三年,協同情況可想而知。
美軍高層對於這次行動上嚴格保密的,這一定程度上是雪上加霜,影響各部隊配合。
第二,越南戰爭結束沒幾年,美軍還處在一個低谷,當時執行任務的直升機是RH-53D,這是掃雷機倉促改裝的。
160陸航團這種裝備著專門特種作戰直升機的單位還沒有成立,沒有適合的直升機可用。
第三,就是很關鍵的,這次行動計劃太複雜了,美軍運輸機從埃及一路七拐八拐地到達伊朗就是怕被發現,既怕被蘇聯發現,又怕被伊朗發現。
這麼一個計劃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可是這個計劃偏偏是這個地點那個地點地折騰,不斷更換交通工具,直升機、運輸機、汽車全都用上。
在這種背景下,但凡有一丁丁點特殊情況計劃就容易出問題,就像人們常說的,越複雜的東西反倒越容易出問題。
不過,換個角度來講,這畢竟是否定各種方案後留下的最好方案,它要是不成功也說明不管什麼方案都可能不成功,它本身就是一件難辦的事。
第四,就是天氣原因,這屬於不可控因素,美軍判斷伊朗出現惡劣天氣應該在五月之後,誰想到行動那兩天天氣那麼惡劣。
整個行動計劃從提出到失敗撤回,準備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之所以選擇那麼一個時間點動手,是因為經過了幾個月伊朗人已經開始放鬆警惕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當時也是伊朗人的節日,節日的氣氛也會沖淡他們的警惕性。
為了執行這次行動,美軍特地在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的沙漠上搭建相似的建築,反覆演練。作戰人員和飛行員反覆訓練在沙漠中行軍、作戰和飛行。
美軍由於在第一步就終止了行動,美軍這些事前準備和判斷以及計劃的後半部分到底有沒有漏洞,就無法得知了。
我們可以去設想,就算美軍順利到達德黑蘭。在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國家的熱鬧首都裡,一百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橫衝直撞,並且救出幾十個人真就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