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草鞋兵”又稱黔軍,由三部分定義而成:第一部分是指民國初年以黔藉軍人為主體、由黔人在黔組建且不斷髮展壯大形成規模的部隊。第二部分黔軍是1935年國民黨在貴州追繳紅軍時,貴州軍政首領王家烈被廢除後,改編而成的5個師。第三部分是指抗戰期間,由貴州地方編制並得到國民政府承認的貴州部隊。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參與了諸多戰爭來抵禦日寇侵略,究竟黔軍都參與了哪些經典的戰爭?在那個動盪而艱辛的年代,作為非嫡系軍的黔軍又面臨著怎樣的微妙處境?他們又是如何在這處境中生存的?
一、 經典戰役
1.忻口戰役
1937年的忻口會戰作為山西會戰的一部分,無疑是黔軍犧牲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在與日軍爭奪華北的戰鬥中,有軍事家斷言,如果我軍能守住山西,就能守住全華北。山西在這場戰爭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而忻口不僅是晉北通向太原的門戶,還是保衛太原的最後一道防線。忻口會戰中,閻錫山是正面戰場指揮官。這場戰爭引起了中國統帥部的重視,在1937年8月20日下發的《國軍作戰指導計劃》中有這樣的判斷:“日軍將以有力之一部先進佔平綏各要點(張家口、南口等處),爾後或深入山西,以威脅我第一戰區之側背,或轉進於正定、保定方向,以直接協力於其在平津部隊之攻擊。”華北戰場基本按照《國軍作戰指導計劃》部署。閻錫山設想日軍會選擇較為常規的作戰方式推進戰爭,因此他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部署,坐等日軍投進他設計好的天羅地網中。然而,閻錫山的對手是被稱為“中國通”的板垣徵四郎。板垣徵四郎生於1885年,甚是精通中國文化,也是“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之一。他並未選擇閻錫山設想的線路,而是另闢蹊徑。他早就注意到了晉、冀兩省的一條容易被忽略的咽喉要道,即蔚代公路。1937年9月11日,日軍非常輕鬆地進佔蔚縣,12日又進佔陽原。不久,大同失陷。閻錫山設計的天羅地網並未起一絲一毫的作用。而後,茹越口、平型關、原平相繼失陷,日軍直逼忻口。10月2日,蔣介石從南京發來電報,內容有二:中央派第14集團增援山西,並希望山西抗戰陣地再至少堅持一個半月。
隨後陸軍第85師(黔軍)增援山西,頗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風範。師長陳鐵,貴州遵義縣人,原名陳永楨,黃埔一期生。他早年任團溪女校校長,後棄教從軍,在國民黨軍中以果敢、善斷、勇猛而著稱。第85師最初被安排在最左翼,猛烈的戰鬥使士兵的人數銳減,只剩兩個團。郝軍長陣亡後,總部命陳長捷作為陳鐵的頂頭上司,並派給陳鐵“挽回戰局”的任務。陳鐵主動向陳長捷提出他要向突破口之敵進攻,恢復原陣地。陳長捷批准後,陳鐵的部隊白天固守陣地,晚上偷襲敵人,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與敵人形成拉鋸戰。最困難的時候,陳鐵指揮司令部勤雜人員上陣殺敵。當陳鐵得知同為貴州人的團長劉眉生在戰鬥中犧牲時,不禁抱頭痛哭,隨後及時料理後事。一番惡戰後,我軍雖奮力抵抗,各處防線仍然破潰,即便守住忻口,也失去了意義。11月2日,僅剩1營人的85師在夜幕降臨時撤離了忻口。儘管太原最終還是失陷了,但這場戰役卻為其他戰役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下午,日本軍人駕車強行進入虹橋軍用機場時被擊斃,這成為駐滬日軍要求中國政府撤退上海的保安部隊和拆除所有防禦工事的幌子。中國政府對此表示拒絕。隨後中日雙方將各自的軍隊送往上海。8月13日,日軍沿北四川路、軍工路一線發動進攻,我軍還擊,就此成為淞滬會戰的開端。會戰主要有三個階段。8月13日至22日,戰場主要集中在虹口、楊浦市區一帶,日軍死守據點,造成我軍被動局面,此為淞滬會戰的第一階段。8月23日至10月25日為戰役的第二階段,敵我雙方都等到了援軍,並且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役。10月25日至11月12日期間大場陣地失守、多地受到威脅。11月9日,日軍攻陷松江,我軍全線撤退,此為淞滬會戰的第三階段,至此淞滬會戰結束。其中102師粉碎了日軍襲擊17軍團側背的企圖,確保了蘇州河上游吳淞江地區的安全。胡宗南嘉獎第102師“奮勇克敵,顯樹戰功”。
3.徐州突圍戰
日軍佔領南京後,將徐州作為戰略首要目標,以溝通南北戰場。徐州位於蘇州北部,當時接魯、豫、皖、蘇四省,又是兩條鐵路的樞紐,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徐州會戰始於1937年12月,終於1938年5月。包括津浦路沿線的初期保衛戰(1937年12月中旬至1938年2月)、臺兒莊會戰(1938年3月至4月)、徐州突圍戰(1938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三個階段。1938年4月,我軍臺兒莊戰役大獲全勝,日軍調30萬部隊、配各種重武器,分6路包圍徐州。我軍為儲存力量,計劃放棄徐州,決心向魯皖邊突圍。蔣介石在5月15日下令放棄徐州,李宗仁命第8軍到徐州參戰,掩護其他部隊後撤。屬第8軍的黔軍102師奉命在徐州最西部的碭山設防。5月20日,敵我雙方進行激戰,整整對峙了7日7夜。戰爭期間,102師部與3個主力團、補充團失去聯絡、各自為戰。戰役緊急時屢電軍部請求支援,援軍遲遲不至。5月26日,豫東兵團司令薛嶽來電,任務完成。至此,碭山戰役完成。
4.滇緬戰役
日軍侵犯英國殖民地緬甸時,英國本土正受到德國軍威脅。自顧不暇的英國決定借中國之力來牽制日軍。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公路是我國接受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這條公路是否通暢對我國的抗戰能否堅持到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一拍即合,結成盟軍。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1941年12月中英兩國形成軍事聯盟。由於害怕中國沾染英國在緬甸的利益,英軍對我軍心存戒備,並給我軍安排危險任務,陷我軍於被動境地。1942年,日軍攻入仰光。1942至1943年間,在中、英、美的磋商下,中、英、美達成共識,決心聯合反攻緬北。1945年3月,這場戰役以聯盟軍勝利告終。黔軍基本參加了滇緬作戰中的每一次重要戰役,付出重大犧牲。
二、 夾縫求生
由於黔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軍隊,因而處在一個微妙的境地中。黔軍更多地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1. 經濟難題:貴州經濟條件不好,難以依靠自身的財力獨自養起為數眾多的軍人。各派軍閥佔領貴州後,都紛紛增發紙幣、開放煙禁。在《貴州草鞋兵》一書中,有如下資料資料:貴州徵兵人數為58萬,四川徵兵人數為257.8萬,雲南徵兵人數為37.5萬。雖然貴州徵兵數目是最少的,但從人口比例來看,四川省平均14人中有一人直接參戰,貴州省平均12人中有一人直接參戰,雲南省平均20人中有一人直接參戰。由此觀之,貴州難以養活開支龐大的黔軍。迫於生計,黔軍不得不依靠幫助四川軍閥打內戰而謀求生存。後來劉湘統一四川后,黔軍退出四川,參與廣東革命政府興師北伐的活動以維持生計。但即便是如此艱苦的環境,黔軍還是能夠發展壯大,並不斷有軍事人才湧現。
2.時常易主:蔣介石改編黔軍採用徹底拆散的做法,將黔軍部隊直接分化為若干個師級作戰單位。黔軍共計11個陸軍師。他們分別是:陸軍第85師,第82師,第102師,第103師,第121師,第140師,新編第8師,新編第28師,預備第2師,新編第11師,陸軍補充師等。除此之外,黔軍往往臨戰易主,常難以發揮自己的真正實力。3.非嫡系軍隊:由於黔軍並非蔣介石的嫡系軍隊,自然有許多不公平降臨在黔軍的頭上。國民黨內部時時出現各派勢力的明爭暗鬥。由於黔軍沒有“靠山”,總被派去打惡戰、打大戰。幾場戰爭下來總是元氣大傷、人員減損嚴重。但也正是黔軍沒有什麼“靠山”可以依靠,只好依靠自己的實力。正如第102師師長柏輝章所說,“我們一個師孤軍作戰,到處做客,臨時在戰場上找婆婆。打起仗來只有向前看,不能後顧,否則後果莫測”,因此對於黔軍來說,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強自身建設,竭盡全力打勝仗、打好仗。
戰爭通往和平的道路並非一路坦途。這一路走來,儘管抗日戰爭那段艱苦歲月已經匯入歷史洪流,但貴州“草鞋兵”,一如耀眼的明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