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45年在新墨西哥(New Mexico)沙漠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
近日,有外媒報道:朝鮮已經開始重建關鍵導彈試驗設施。
這一訊息引起歐美熱議,認為這是沉迷做導彈的朝鮮又一次在試探風聲。
2017年,朝鮮就製作過引起美帝恐慌的氫彈。
一些人估計,這枚朝鮮氫彈的爆炸當量為100千噸,是1945年美國在長崎(Nagasaki)投下的“胖子”(Fat Man)原子彈的五倍,“胖子”在被投下後馬上導致七萬人死亡。
但是,與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為爆炸——1961年核武競賽頂峰時蘇聯引爆的“沙皇炸彈:(Tsar Bomba)相比,它仍然顯得遜色。
”沙皇炸彈“釋放了驚人的50,000千噸能量。
當時的報道稱,”沙皇炸彈“催毀了距離試驗地點北極附近新地群島(Novaya Zemlya)蘇霍伊諾斯角(Sukhoy Nos)55公里內的所有建築。
幾百公里內,建築物損壞,窗戶被打破。有報道指,芬蘭和挪威的窗戶都有破裂,爆炸引起的震盪波繞著地球轉了三圈。
從物理上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炸彈,重27公噸, 長約8米,意味著將它用作真正的武器完全不切實際。它由降落傘從載人飛機上投下,機務人員雖然生還了,但是難以確定其威力。
稍後人們發現,這顆炸彈的威力本可以更強大。它最初被設計要釋放100兆噸能量,但為了防止原子塵影響更多人而縮減了規模。
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在新地島進行了一些其他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測試,當量達到20至24兆噸。
然而,自1945年7月核時代之初,在超過2000次有意的核爆炸中,超過一半是由美國引爆,美國也是唯一在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
美國在打造核武器級別炸彈的勁頭,才是真正的瘋狂。
1952年11月,美國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核裝置。這枚氫彈代號為常春藤麥克(Ivy Mike),重82噸,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引爆。
它的爆炸威力為10兆噸。
當時的存檔新聞畫面顯示,觀察員在約50公里外的軍船上觀看試驗。
物理學家、美國核專案領軍人物哈羅德·阿格紐(Harold Agnew)就在其中一艘船上,他之後說:"我永遠不會的忘記是當時的熱量,不是爆炸…...熱量一直、一直持續著。那真的是一次恐怖的經歷。"
爆炸雲高約50公里,長100公里,並且完全摧毀了伊魯吉拉伯島(Elugelab)。
但是,美國引爆的最大的核裝置是在1954年於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引爆的喝彩城堡(Castle Bravo)。
喝彩城堡讓人記憶最深的是其意想不到的後果。它預期當量本為5000千噸,但科學家計算錯誤,最終的當量為預期的三倍。
其生成的蘑菇雲超4英里寬,輻射擴散超11,000平方公里。
附近的人被疏散,許多人再也沒有回去,但是影響仍然比預期要大。
在那之後,附近環礁上的數百人以及區域內一艘日本漁船上的船員受到核爆炸後放射性沉降物的影響,引起輻射病。
199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表示,比基尼環礁"在目前的輻射情況下永遠不應重新安置居民"。
核汙染的影響
關於核輻射汙染,相信大家對切爾諾貝利並不陌生。
當時,為了防止切爾諾貝利繼續洩露,蘇聯用混泥土修建了一個複雜的大型建築物,被稱之為石棺。
切爾諾貝利救援期間,蘇軍共犧牲237人,這幾十萬人也並非共同行動,而是計算好了每個人身體能承受的極限。達到這個極限的時間便立即換班,他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福島的平成廢物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數個月的時間,蘇聯派出無數人力物力,終於將輻射控制住了。爆炸反應堆周圍三十公里半徑範圍劃為隔離區,用鐵絲網圍了起來,入口設有檢查站。
整個切爾諾貝利的損失大概在兩千億美元,即使後來蘇聯解體,也沒停止對切爾諾貝利的關注。
因為這並非一日就能完成的事,根據估計完全消除至少需要八百年,切爾諾貝利事故對後來蘇聯解體也有著一定影響。
雖然蘇聯和美國一樣沉迷核武器,但是蘇聯在切爾諾貝利這件事情上算是相當負責的。
日本在這方面就很不地道了:
日本基本決定將福島核汙水排入大海。核廢水入海帶來的危害可不是一點兩點。不僅影響周圍的漁民,還會影響到全球魚類的遷徙以及人類的健康,周邊國家受到危害是必然的事。
簡單來說,核汙水入海,其實就是準備讓全世界買單。
幸虧我們有兩彈一星科學家
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歡迎點贊,我們評論區見噢!
編輯排版:秦可珈、劉錫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