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開始的松山戰役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這場戰役持續了三個月零五天了,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增長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此次戰役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也是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日本天皇親授的聯隊軍旗被毀,旗冠深埋地下,113聯隊不復存在,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殮的敗仗。
這場戰役遠征軍傷亡7783人,而這裡面就有1000多名娃娃兵犧牲,年齡大多在13-15歲之間,最小的只有9歲。他們本是無家可歸的孤兒,父母都被殘忍殺害,只能留在部隊裡做後勤工作,隨著戰事的升級,有的連隊傷亡殆盡,有的只剩下了兩三個戰士,最終這些未成年的孩子也扛起武器去衝鋒陷陣,踏入這個像絞肉機一樣的戰場。
隨軍的美軍記者看到這批娃娃兵,不解地質問遠征軍指揮官:“為什麼要讓這些孩子上戰場,他們是這個國家的未來啊!”指揮官沉默了一會,看向松山的主峰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如果他們不上戰場,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
這些孩子扛著沉重的槍支迎著炮火奮勇衝鋒,他們意志堅韌,面對敵人的殘忍也無懼無悔。一個只有9歲計程車兵在戰鬥中被日軍俘虜,日軍將其帶到審訊室,給他展覽一遍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刑具,然後透過翻譯問他:“你想怎麼死?”小戰士怒睜雙目,大聲說:“我已經死了,但死也不降!”
10次大戰,數百次小規模的戰鬥,不斷的付出生命的代價,遠征軍一次次的發起衝鋒,最終遠征軍攻上松山後,又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對殘餘日軍一個不留,全部殲滅!日軍113聯隊長松井秀治副官真鍋邦人向搜殺的國軍發起“死亡衝鋒”,被亂槍打成了馬蜂窩。
位於雲南大埡口主峰的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儲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公路旁立有松山戰役陣亡將士公墓,以及紀念碑,有402座單體雕塑,其中就有娃娃兵方陣。
一位遠征軍老兵在70多年後的2014年,從遠征軍小戰士的銅雕像裡看到了自己,當時老人,抱著自己的雕像失聲痛哭。這名老兵名叫陳友禮,他說“這張照片是兩個美國人給我拍的,那時我剛13歲,時間是1944年冬天,我們剛攻打龍陵後。”他還透露了很多細節,比如脖子上乾糧袋裡兩個饅頭、穿的是膠底帆布面的軍鞋。經過刑偵專家以及歷史專家論證,證實照片中的娃娃兵就是陳友禮。
巍巍松山,記下了歷史畫冊中悲壯的一頁,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辛酸,作為後人,我們不應忘記歷史,更應該砥礪前行,不要讓歷史的悲劇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