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假設你第一次聽到這些國家名稱,你會聯想到什麼?美國,美麗的國家?德國,有道德的國家?英國,英雄輩出的國家?法國,講法律的國家?總之,都是非常正面。實際上,它們也都是在近代崛起,並一直髮達到現在的國家。
再來看以下國名:緬甸,“甸”在漢語古義中指郊外或田地;柬埔寨,“埔”在閩粵方言中指平坦的地方,“寨”最直白的意思是村,但有時也指綠林好漢聚居的地方,比如瓦崗寨;新加坡,“坡”者,地形傾斜的地方,比如十字坡;寮國,“撾”在古代指鎬等兵器。
歐美髮達國家的國名都好聽,到了東南亞就變了味兒,這到底是巧合,還是背後有什麼故事?可能有人會說,歐美髮達國家中也有不好聽的啊,比如聽起來有些“殺氣”的挪威,古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更古怪的希臘和立陶宛;東南亞也有國名好聽的國家,比如泰國。
其實這些並非偶然,雖然說不上是多麼嚴謹的規律,但至少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在裡面。每個國家的名稱都有其歷史文化演變過程,而我們看到的一般都是中譯國名。中文翻譯有個標準叫“信、達、雅”,由清末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但任何譯文要同時達到這一標準實屬不易,而在僅需幾個字的國名翻譯上就更是難上加難。
絕大多數國名都是按照音譯翻譯成中文的,比如新加坡,英文名是Singapore,舊時也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新嘉坡”也是音譯,“星洲”或“星島”則結合了新加坡是一個島國的地理特徵。有時會用到的新加坡的別稱“獅城”來自其起源的傳說,而更早時期的地名“淡馬錫”(Temasek)則出自爪哇語。
“坡”出現在東南亞地名中並非新加坡一個孤例,馬來西亞首都的吉隆坡英文名為Kuala Lumpur,多少也算部分音譯。馬來西亞(Malaysia)和與之相鄰的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中文國名就更是音譯,符合音譯國名的東南亞國家還有菲律賓(Philippines),這個國名原意則是由最先以菲律賓為殖民地的西班牙人起的。
比起東南亞的島嶼國家,處在中南半島上的國家中譯國名就有意思多了,它們都和中國古代淵源頗深,有的在東亞朝貢體系中長期屬於藩屬國,在中國古代按照其朝代更替有不同的國名,比如越南近代以前多以朝代(國號)代替國名,柬埔寨曾被叫作真臘(和希臘為一個系列?)和高棉,寮國曾叫瀾滄和寮國,泰國曾叫暹羅等等。
“寮”在中文中是小屋的意思,但在寮國是主體民族的名稱。寮國的寮,緬甸的甸,柬埔寨的寨,新加坡的坡都是地名,但也都是小塊土地的地名,這多少反映出它們在朝貢體系中的從屬地位。特例中的“越南”國名由清朝冊封而來,泰國則遲至1949年才從“暹羅”改為“泰國”,而“暹羅”的意思據說是膚色較黑的部落。
美英法德等西方發達國家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多成立於近代,比如美國建國於1776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遲至1871年才成立;英格蘭在1688年光榮革命時才建立君主立憲制,1707才與蘇格蘭合併;而法國在經歷漫長的高盧時期和中古時期,到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形成共和制國家。
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的清朝從建立到興盛再到衰落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的科技和軍事相對西方的興起而落後的階段。西方發達國家中的美英法德在國名中譯時的“美好”國名,一方面體現了對翻譯中“雅”的要求(通俗點說就是儘量選好詞),但多少也透露出當時“師夷”派和向西方學習的那些學者們對西方先進國家的仰慕之情。
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正式國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文簡稱UK來自“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英國”的“英”源於“英吉利”,從“英吉利”到“英格蘭”,中間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程序。同樣,“德國”的“德”究竟出自“日耳曼”的“Germany”還是“德意志”的“Deutsch”,中間又有一段公案。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來自於“法蘭克”,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而現在的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則最早由查理曼帝國分裂為東、西、中三個法蘭克王國而來;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簡稱,英文即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般簡寫為USA,這個“A”所指代的America源於一個義大利人Amerigo,它最早探索了美洲部分地區,所以美洲大陸也以他名字命名。
不知道老美在當初給國家冠以整個大陸的名稱,是無意呢還是有野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