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0多歲的老父親痴呆了,好好的怎麼就痴呆了呢?”朋友拿各種就診記錄坐在我的身邊,有些茫然。
01茫然常常是得知家人得了痴呆的第一個反應。
“我就是想不通,我爸爸教了一輩子的書,前兩年還在外面給孩子們上課,身體也硬朗得很,怎麼就得了這個病了呢?”
朋友給我看老先生的各種檢驗報告,血液分析檢測正常、肝腎功能正常、血脂、血糖也是好的,頭顱CT顯示“老年腦改變”,沒有腦梗、腦出血的徵象,三甲醫院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在服用促認知藥物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老年性痴呆”,起病往往很隱匿,主要表現是近事記憶下降,常常不記得新近發生的事情,或者學習使用新的知識時,顯得比以前慢很多,有時候和老年人自然發展的記憶力下降很類似,所以早期很難識別。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在患病初期,遠事記憶是保持得很好的,年輕時發生的事情、老同事、老朋友都記得清清楚楚,更加增加了家屬的猶豫和迷茫,覺得老人家有時記性好,有時記性不好,不像痴呆的樣子呀,怎麼就被診斷了呢。
02第二個階段是否認。
和朋友見面後的兩個禮拜,朋友著急地打電話給我:“我爸大概是精神分裂症,他不正常!”原來老先生這幾天,變得喜怒無常,飽餓無度,在家裡又哭又鬧,覺得家裡人害他,對著原本最喜歡的小兒子吐口水、說髒話,老爺子以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現在這些特質蕩然無存,“我爸爸變成了一個撒潑無賴的小老頭!他哪裡是痴呆,我看他一點都不傻,他一定是得神經病了!”
幾乎所有的痴呆患者在疾病的過程中都會有1-2個甚至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表現為激越、抑鬱、冷漠、多疑、幻覺、妄想、反覆的無意義的動作、睡眠問題和各種不適當的行為等等。精神行為症狀中激越、攻擊性和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是臨床上最受重視的,也常常是最讓照料者受挫以及困擾的。
根據老先生的病情,朋友配了一些精神科藥物來協助改善老先生的精神行為症狀。
03接著出現了第三個階段——憤怒。
配了精神科藥物以後,朋友變得越來越憤怒,因為老先生的精神行為症狀老是反覆,兩天好,三天不好,或者上午好,下午不好,完全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發怒,什麼時候又像一個正常人。
這一天,老先生晚上7點著急地趕兒子、兒媳走,嚷嚷著要睡覺,朋友上前試圖講道理的時候,老先生突然脾氣上來了,大罵朋友要謀害他,說要趕他們走是因為自己馬上要脫光衣服睡覺,你們在我家裡是幾個意思!吵得厲害了,還推搡了身邊拉架的老愛人,把我朋友氣得給我打電話,覺得這日子過不下去了,吃藥沒有用!好言相勸也沒有用!試圖強壓也沒用!什麼辦法都沒用!
“可是,老爺子自己也不想得這個毛病呀。”我在電話裡勸他,“他這樣也挺痛苦的。你看看他生氣的時候,是不是多半發生在自己意識到自己記性不好或是做事情不如以前的時候?”
當朋友冷靜下來,自己細細琢磨,發現老爺子電視看不懂了,對家人聊天的內容也不太能理解,所以老爺子就很警惕,也很挫敗,對於想不通的事情,突然就會生氣發火,有時候是想嚷嚷著把聽不懂的事實掩蓋過去,有時候也是對自己的狀態感到很害怕,不得不用發怒的形式來表達。
04如此幾番的折騰,朋友一家進入了第四個階段——接納
慢慢的,朋友不太來找我聊天了,一切都風平浪靜的樣子,我倒是有些擔心,不知道老先生現在的狀況如何。
前幾天遇見,特意問起,朋友說,現在爸媽家裡請了一位阿姨,白天阿姨在家幫忙,減輕母親的負擔,老爺子對這個阿姨很認可,有時候阿姨帶著他一起看看手機裡的小影片,有時候老爺子和老伴一起出去散散步,心平氣和的日子越來越多了。晚上的時候,老爺子有時還會吵一吵、鬧一鬧,基本上吵鬧半個小時,朋友和家裡人也就隨他去,不和他來硬的。反倒是家裡的親戚朋友老是勸他要把老爺子送醫院或是送養老院。
“那你怎麼想的呢?”我問他。
“只要病情還能控制,我就不會送他去醫院,我們的陪伴對他來說才更重要。”朋友笑笑和我說,全然沒有了之前的著急。
哎呀,真好,又一位認知障礙的老人能夠在家人的接納下繼續在家庭裡生活。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相信,有了朋友家人的陪伴,老先生仍然能夠以相對平和的方式安度他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