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最新國統局資料出爐,CPI重回“2時代”,創近15個月來新高。
雖然這個2.3的數值,與美國那邊直逼7的高通脹相比,已是溫和的不知哪裡去了,但在大家荷包承壓已相當不堪的這個年末,依然引發廣泛關注。
資料顯示,11月CPI環比上漲0.4%,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同比上漲2.3%,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
表面上,這組資料仍處於風輕雲淡範疇,但水面之下有兩點值得關注。首先,CPI已是同比連續多月上升;第二,豬肉價格,結束了“9連降”,開始逐漸回升。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資訊系統”監測,2021年11月,豬肉(白條肉)批發均價為23.98元/公斤,雖然同比下降39.3%,但環比已上升22.9%。
11月26日—12月3日,豬肉批發周均價每公斤24.50元,環比漲0.7%,已連續7週上漲。
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惱人的豬週期可能又快要變盤了。
“豬週期”與CPI變化週期密切相關,以至於,CPI也被戲稱為“中國豬肉指數”(China Pork Index)。
由於在CPI中的佔比較大,過去20年來,我國生豬價格的幾次大幅波動,均對CPI影響較大,引起行業及社會廣泛關注。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佔世界豬肉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2001年入世之後,隨著產業規模擴大,豬肉價格開始出現明顯週期。
從不同週期生豬出欄量來看:
2003年—2006年是第1個豬週期,生豬出欄量高峰為6.1億頭;
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第2個週期高峰接近6.5億頭;
2009年—2014年第3個週期,生豬出欄量達到7.5億頭歷史高峰;
2015年—2018年第4個週期生豬出欄量高峰也在7億頭左右;
2018年至今,正執行第5個週期。
本輪“豬週期”始於2018年6月份,疊加了非洲豬瘟疫情、疫情、環保政策調整、生豬產品調運政策調整和生產週期性因素,與前幾個週期有極大不同之處。
在這些因素疊加衝擊下,2019年10月底,全國豬肉均價逼近40元/公斤關口。
隨後在一系列穩產保供政策調控及豬價高位抑制的情況下,豬價略有回落,但依舊在高位震盪。
直到2020年底,豬肉價最後衝高一次之後,終於從今年起步入下行,同比變化由正轉負。
如此上上下下,首先是給供應端帶來巨大影響。有人選取豬雞養殖行業的26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對比了2019年1到11月的基準期,與2021年1至11月的當前期之間變化。
如此選擇是因為,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行業裡較為優秀的代表,其公佈的財報資料也基本可信。
如此對比後發現,與基準期相比,這些公司當期總營收上漲了68%,總營業利潤卻下降了160%,當期的營業利潤總額為虧損137億元。
在26個樣本公司中,基準期即2019年有3家虧損,虧損總額為0.92億元。
而當期即今年前11個月,則有15家虧損,虧損企業佔比為57.7%。這15家虧損企業的虧損總額為253億元,虧損額擴大了275倍。
其中,溫氏股份是今年截至目前虧損最多的企業,虧損94億元,而在2019年同期,它盈利67億。
如此驚人幅度的跌蕩起伏,原因無他:豬週期。
從生豬價格走勢,即可看出養豬業者想穿越週期之難。
2019年全年,生豬價格一路長虹,上漲曲線之陡峭,讓所有養豬的全年都樂得合不攏腿。
2020年保持高位震盪,2021年開始下行,最低跌到每千克11塊的地板價。
與此同時,豬飼料經歷2020年的大幅上升之後,今年一直維持高位。均價3.3元/公斤,2019年同期的均價2.5元/公斤相比,每公斤高出8毛。
再加上豬仔價格也不安生,這就要了豬企們的“老命”。
像溫氏企業這種規模的上市公司,費勁平生努力想穿越豬週期,在這次的第五輪當中還是暫時趴下了。
既然是週期,痛苦過後總有燦爛。
現在,豬仔價格已經開始明顯下降,能繁母豬數量從今年下半年起也開始下降,這意味著未來豬肉供給會減少,價格上漲動力正在積蓄。
2022年,豬企的日子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好轉。
不過,這同時也意味著通脹管理難度會增大。畢竟,現在已經是“菜比肉貴”疊加各種囊中羞澀,肉要是再來一波漲,那就被豬週期牽著減肥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