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裡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幕,主角團開著車在路上狂奔,後面是滾滾而來的岩漿,岩漿所流經的地方寸草不生。隔著螢幕我們都能感受到岩漿的熱氣,更不要提看見群眾演員被岩漿吞噬的慘狀,想想都覺得疼。岩漿的溫度在900到1400攝氏度之間,屬於上地幔的軟流層,裡面的物質很複雜,有融化的岩石二氧化矽、有地核中的鐵和碳,看起來很像鋼鐵廠的鋼水。
2021年12月4日,印尼當地的火山爆發,造成了超過10人遇難,儘管我們知道,死於火山噴發的人並不完全是因為高溫,還因有害氣體和煙塵,但我們還是不禁覺得面板疼痛。與高溫最近的職業是鋼鐵廠的鍊鋼工人,他們承受著我們難以想象的高溫和危險。
人體能承受的溫度極限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新聞,某地出現罕見的高溫,不少人因為高溫去世。這些地區的高溫,最高不超過45攝氏度,地面溫度為60攝氏度左右,光從資料上看並沒有多高,可是人體已經出現承受不住的跡象了,我們的身體真的這麼脆弱嗎?
早在18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博萊登就拿自己做過一次測試,他發現,如果是在乾燥的環境下,人體可以在120攝氏度的高溫下堅持15分鐘而無不良反應。可一旦變為潮溼的環境,即便只有48到50攝氏度,人體便會出現百般不適,最後堅持不了幾分鐘。為此他得出結論,因為人在乾燥的環境下能夠透過蒸發汗液來調節體溫,即使是能煎熟牛排的溫度,人體也能維持正常運轉十來分鐘;而潮溼的環境會阻礙人類的汗液蒸發,人體溫度調節失衡,很快就會難受。
上個世紀冷戰期間美蘇宇宙爭霸,都想將自己的航天員第一個送入太空,於是鉚足了勁發展航天科技。其中,有一項實驗就是需要了解航天員的忍耐力。加加林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天空的宇航員,自然接受了這個實驗。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不穿任何衣物,在乾燥環境人可以承受210攝氏度的溫度,穿上厚實的冬衣反而還能承受270攝氏度的高溫。但是當人體的溫度超過40度時,宇航員開始出現不適,42度為臨界值,不能再繼續上升,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
因此人類是否能忍受高溫,得看自身的溫度調節機制,只要體溫在38度以下,那麼人在高溫裡是可以堅持很久的,40度的時候身體會發出警告,42度離死亡就只有一步之遙。不過這資料不具備普遍性,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宇航員的身體素質優於普通人且沒有任何疾病,一般人要是有心臟病之類的,根本堅持不住。
鋼鐵廠慘劇
2021年1月28日,遼寧營口發生鋼鐵廠事故,2名工人在轉動鍊鋼爐時發生噴爆,瞬間被鋼水吞沒。
2016年3月6日,因工人操作失誤導致冷水灌入轉爐,導致轉爐爆炸,工人遇難。
2007年4月18日,遼寧鐵嶺包鋼發生事故,27噸高溫鋼包破裂洩露,導致32人死亡,這是我國鋼鐵歷史上最慘痛的鍊鋼事故。
以上是近十五年發生的比較慘烈的鋼鐵廠事故,造成了人員傷亡,其中最觸目驚心的莫過於工人被鋼水包圍。鋼的熔點在1500攝氏度左右,比災難片裡的岩漿溫度還高,掉入這麼高溫的鋼水裡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我們唯一關心的是,遇難者在落入鋼水時會感到痛嗎?還是尚未感覺到痛就已經融化了?畢竟人體高溫實驗告訴我們人類的最高極限為270攝氏度,那麼1500度的鋼水,會瞬間融化人的血骨嗎?
落入鋼水
慘劇已經發生,我們希望遇難的工人在臨終前能少一些疼痛,所以說服自己他們在那一瞬間就被高溫融化,沒有感覺到疼。但是人體學家解釋,工人們不僅被融化了,還在融化前經歷了劇烈的疼痛。
我們的痛覺產生依賴神經細胞,當人類的面板在受到傷害時,刺激透過神經末梢傳導到大腦皮層產生了痛覺。痛覺的產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能讓身體感到疼痛的事情都是有一定危險的,大腦希望人體趕緊遠離危險源。產生痛覺的根本在於大腦,因此遇難工人是否感受到疼痛,取決於他以什麼姿勢掉進了鋼水裡。
如果工人是頭朝下掉入,那麼在那一瞬間,他的腦神經就死亡了,都來不及將痛覺反應出來,這個時候,工人在沒有痛覺中融化。這是最讓人容易接受的說法,大家都希望是這樣,至少能走得不那麼痛苦。如果工人是平躺著掉進鋼水,因為人體的密度接近於水,而鋼水的密度為每立方米7.9千克。工人不會沉入鋼水而是浮在表面,這個時候他的頭和身體同時接觸到鋼水。
理論上講,因為工人都戴著頭盔,頭盔的融化速度比衣服慢,身體面板會比腦袋先一步接觸到鋼水,所以在它神經細胞死亡之前,工人會感受到疼痛,只不過時間很短,頭盔融化後就離無知覺不遠了。
最痛苦的莫過於腳朝下落入鋼水,由於人體密度比鋼水低,工人相當於站在了鐵水上方,很快鞋子被融化,腳底面板接觸到了鋼水,很快便將面板燒燬,神經末端感受到了刺激傳到大腦皮層,大腦做出劇烈反應產生極大的痛覺,這個時候工人能明顯感受到自己從腳開始一截一截的變短,直到融化到關鍵的組織,造成工人死亡。也就是說,工人有可能還沒被融化完,人就已經去世了。去世前他真的感受到了什麼叫撕心裂肺的痛。
火災
有人會說,這些事故都發生在鍊鋼廠,遇難者都是工廠裡的工人,我們現實生活中基本上遇不見鋼水這樣極端的情況。的確,我們生活中碰到的鋼都是已經冷卻的,不是1500攝氏度的熔融狀態。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離高溫傷害非常遙遠,現實中,每個人都面臨著火災危險。
2021年5月10日,成都一小區的電梯內,因住戶將電瓶車帶上電梯,電梯門關上的一瞬間電瓶車起火,導致電梯內的5人被燒傷,其中還有一個5個月大的嬰兒。事故發生後,嬰兒全身40%燒傷,嬰兒的外婆也在事故中受傷,祖孫二人都在接受搶救。這件事情震驚了全國,也讓各小區紛紛貼出告示,電瓶車不得進入小區電梯。
回想一下,在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前,我們在電梯裡看到過幾次電瓶車呢?恐怕時有發生吧,並且我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直到事情發生後,大家想起來才覺得後怕,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離火災如此近。
2019年8月28日,安徽黃山某小區,一住戶家中莫名失火,玻璃發生了爆炸,好在小區的其他住戶及時撥打119,將大火控制住,沒有造成進一步損失和傷害。著火人家的住戶稱自己家裡的電器全部都已經斷電,一切有可能著火的她都防範著,這火是怎麼起的?
消防員勘察了現場後得出起火原因,是住戶放在窗臺的一個水晶球,它匯聚太陽光落在了房間內的一點,然後光點聚集能量最後燃起來,原理就和我們拿放大鏡點火一樣。消防員還提醒,注意家裡的玻璃裝置,如果發現它們折射反射光線,應該及時避光處理,不然哪一天就像這位住戶家一樣,被點燃了。
誰家沒點玻璃製品?都有吧,誰又能想到這個東西居然可以將家裡的傢俱點著呢?還是那句話,事情沒發生之前大家都覺得正常,可是發生之後,大家都在後怕。
燒傷與窒息
我們懼怕與火、高溫有關的事情,因為這會給身體帶來傷害。火災帶來的傷害無外乎兩種,燒傷與窒息。
燒傷在醫學上指熱力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並不侷限於明火,而是包括一切帶有溫度的能量源,如水蒸氣、熱水等,根據傷害程度與面積可以分為9個等級,最嚴重的為重度燒傷,嚴重者出現休克甚至生命危險。
燒傷並非完全無法避免,在發現身邊的人身上著火時,首先應該脫下他的衣物,不可盲目使用水滅火,如果是汽油之內引起的火災,澆水反而會使火苗轉移,這個時候應使用滅火器。沒有滅火器,採用打滾的方式撲滅身上的火。危機情況下可採用沙子掩蓋。如果是自己著火,身邊沒有其他人,也是應該脫掉身上的衣物,並且在地上連續打滾撲滅火焰。
根據消防部門的統計,火災中致死率最高的不是火焰本身,而是它燃燒時產生的有毒氣體——一氧化碳。當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超過1.3%之後,人會在兩三分鐘內就失去知覺休克,13分鐘後人便會死亡,大部分火災的遇難者都屬於窒息而亡。
此外,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塑膠製品,如聚氯乙烯、尼龍等,會在燃燒時產生有毒氣體。面對火災時,如果發現已經無法逃離現場,房間裡濃煙四起,首先應該保持鎮定,不要慌亂,找一塊毛巾或者布料,用水打溼,捂住口鼻,這樣能阻擋一些有毒氣體進入呼吸道。然後找一個相對安全的角落躲避,等待救援。遇到他人被困火場時,不要盲目衝進去救人,應該報警等消防員到來,一定要在保障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救助他人。
火災離我們不遠,但也不是可怕到無可阻擋,只要我們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識,那麼可以避免大部分災害。
結語
如果有人不幸掉入鋼水,那麼成功拯救他的機率為零,是先感到疼痛還是沒疼就化了,取決於人掉入鋼水時的姿勢。最慘痛的莫過於腳著地落入鐵水,人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痛再到死亡失去知覺,軀體反而是最後一個消逝的。
不過鋼水這種情況實屬太過於極端,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遇不到。但是,我們離火災的距離比想象中的近。因此應該隨時提高防火意識,做到出門隨手斷電,使用大功率電器時注意家裡的情況,一旦聞到有糊味,應該立馬切斷家裡的主電源,及時排查故障。
我們時刻都在面對危險,但我們時刻也在防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