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劇宣發,都能讓人想起當年,令狐沖埋了師兄弟後,任我行在火堆前說的那句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明星的場子,就免不了“番位”之爭。
最近,熱播劇《雪中悍刀行》和《風起洛陽》都在緊鑼密鼓搞宣發,力爭在觀眾的“年底必看劇單”中搶佔一席之地。
誰成想,劇情熱度還沒捧起來,卻因為番位排序問題捲上了熱搜。
一個,有21個排名不分先後的主演,分分鐘上演一出《全是主演》。
網友吐槽:看完直不認識主演倆字了
一個,是男女主演各自領銜,外加一個“特別主演”一個“特邀主演”鎮場,重新定義主演。
如此別開生面的宣發,讓不少網友感嘆:看宣發,可比追劇有意思多了。
愣是讓人想起郭德綱的那個段子。
“誰找我幫忙拍戲,我都去,這麼些年拍了不少戲,幾乎沒有一個我看過劇本。”
要是放到今天,老郭少說也是個特邀主演。
可被笑到過後,看著這批發般的主演,也不禁讓人疑問叢生——
怎麼,看這全員主演的架勢,諸位是打算集體退出“最佳配角”競爭,全部改爭主角,
還是不加個“主演”字首,就不會演戲了呢?
現在的番位排序,能有多複雜?
古有倉頡造字,今有宣發造詞。
為了分個番位高低前後,宣發們可說是想盡了招數。
進能上演花式排序,盡顯中華文字博大精深,退可細節嚴謹,絕不給人挑毛病的機會。
畢竟按照演員姓名排序,早已經是落後之舉。
要知道,一些明星的藝名和本名不一樣,用筆畫也很容易引起粉絲爭執。
“怎麼不用我家愛豆筆畫多的那個?”
此時就需另闢蹊徑。
機智如《你是我的榮耀》,官微特別註明:排名不分先後,按年齡排序。
細節控如《張公案》,就倆領銜主演,還要標註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當真是“一個合格的宣發,堅決不能給人雞蛋裡挑骨頭的機會”。
可饒是如此注意,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要是首字母相同咋辦?
別急,《這就是街舞》宣發醒目標註,首字母相同,按姓名第二字首字母排序。
宣發:讓我們捲起來/截圖源自微博
直接預判粉絲的預判,從源頭杜絕“xx憑什麼排在前面”的質疑。
這還不算完,名字排序之後,還有海報問題:形象大小、位置前後、左右,這些都要掰扯個明白。
之前一直強調雙女主的《流金歲月》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既然是雙女主,那“平番”再正常不過,可雙方粉絲卻不樂意了。
什麼,平番?
有話說得好,“平番必糊番,糊番必撕番”。
涉及到實績歸屬的事,必須丁是丁,卯是卯,否則日後就是一筆糊塗賬,說不準誰吃虧,不如早早弄明白的好。
左思右考,綜合考量,《流金歲月》宣發最終選擇了輪播形式:兩位主演,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皆大歡喜。
那……要是像《風起洛陽》,人物關係複雜,剪不斷理還亂。
一張海報,根本放不下不分先後、大小一樣的人,只放主演,又有左右前後之爭,怎麼辦?
莫慌,那就乾脆一人一張。
為讓各家都滿意,宣發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直看得網友都不禁感嘆:“真期待《水滸傳》重拍的那一天。”
“一百零八將誓要撕出個高低上下,場面一定很精彩。”
撕番,到底在撕啥?
所謂撕番,其實就是爭奪在宣傳物料上的名字、形象排序。
涉及上下,以上為主;涉及左右,以左為主;涉及前後,以前為主;要是涉及人物群像,就看誰在中間,誰的形象更大。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且由來已久。
把番位一說鬧得人盡皆知的,當屬2008年的《功夫之王》。
當時,這部電影是公認的大製作,不僅請了李冰冰、劉亦菲、鄒兆龍等人,還有成龍、李連杰這兩位大咖坐鎮。
前三位戲份相差懸殊,番位沒啥說的。
可問題來了,成龍和李連杰都是巨星,戲份也差不多,怎麼排?
見慣了大場面的宣發方,給出了教科書級的操作——
從上往下看,李連杰在前,成龍在後;
從左往右看,又是成龍在前,李連杰在後。
對於一部主演戲份幾乎均等的片子來說,這排版可以說讓人心服口服。
2010年,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也用了這個方法。
同樣的兩位主演,一個橫板,一個豎版,誰也不吃虧。
但這一操作,也給後續接連不斷的“番位之爭”埋下了伏筆。
有前輩案例做參考,後來者們也學會了依樣畫葫蘆,大爭三六九,小爭時常有。
尤其2015年前後,隨著“流量”“小鮮肉”的崛起,漸漸成了常態。
起初,還能小範圍調和。
2016年,鹿晗井柏然合作《盜墓筆記》,雙方粉絲因到底誰是一番爭論不休,爭到最後,片方給了個方案。
輪流在前,一週一換。
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
到了2020年,同樣的番位爭論,又在鹿晗和吳磊的《穿越火線》再度上演。
從單男主說,到雙男主論,這場風波從劇集播出開始,一直鬧到結束。
甚至劇播完許久了,雙方還在爭。
而隨著“撕番”操作被搬上臺面,各方也逐漸重視起來。
資深經紀人、製片人穆小勇透露:“演員合同中重要的業務條款,首先是工作時間,其次是酬勞,第三其實就是署名的問題了。”
可饒是如此注意,撕番也難避免。
電影《小小的願望》,主演彭昱暢和王大陸,第一次將番位之爭訴諸法律,不僅演員、片方雙雙發出宣告,在電影上映之前,主演之一還提出瞭解約。
種種撕番操作,常常導致兩種結果。
要麼,一部作品播完,路人不記得演了啥,只記得撕番。
要麼,一部作品播完,路人記得演了啥,然後打開了手機,反手就是個“一星差評”。
其中,王大陸彭昱暢撕番的《小小的願望》評分5.0;井柏然鹿晗撕番的《盜墓筆記》評分4.8;李沁孟美琪撕番的《誅仙》評分4.5。
少有的超過6分的獨苗,是《穿越火線》,7.9分,但相關話題也因為撕番事件,早歪樓歪到“吳磊去哪了”。
撕番,損害了作品的口碑,也破壞了觀眾看劇的心情。
面對一出接一出的鬧劇,只能無奈發問:
“我就想和從前一樣,好好看個劇,咋就這麼難?”
國產劇苦撕番久矣
不是偏見,回顧那些年的經典作品,大多無番位紛擾。
演員們的排位,要麼按出場順序,要麼就是這場戲裡有誰寫誰。
《鐵齒銅牙紀曉嵐》演職員表裡,太后在第一個,可人家也不是一番。
《上錯花轎嫁對郎》演職員表裡,直接把幕後工作人員表寫在前面,演員表排在後頭。
或者,乾脆就別寫什麼主演不主演,誰演誰,說明白完事。
圖源自《鐵齒銅牙紀曉嵐》
對於演員和觀眾而言,排位靠前與否,沒那麼緊要,順序是否領先,似乎也與評價作品好壞無關。
為啥後來“撕番”風頭興起,並愈發強盛?還要從源頭說起。
番位說,一般被認為來自於日本。
這也是日劇和其他劇的大不同之處。對於演員番位,日劇向來區分嚴格:有一番(主役),W主演,特別出演等等。
《朝5晚9》中,“男一號”山下智久,也照樣是“助演”
通常,一番是戲份最多、與電視劇主旨相關性最強的角色。
被定為一番的演員,相當於“絕對主演”,不論宣傳還是拿獎,都是無可爭議的主角。
雙主演,則大多是二番戲份比較重要,或知名度很大,才會標明W主演。
“W”主演即“雙主演”,取double(雙)諧音/圖源自《MIU404》
後來,番位說傳入內娛影視劇圈,不但有了一番概念,還有具體排序和範圍生態。
一番後是二番,二番後是三番,後面還有五六七八番以此類推。
當番位說遇上護偶像心切的粉絲,逐漸開始“發揚光大”:一番瞧不上二番,二番撕一番嘲三番,鄙視鏈也逐漸形成。
演配角,居然成了“不愛惜羽毛”?
乍一看,撕番操作,似乎就是這麼回事了。
但把視線稍後移,會發現這其中大不同。
要知道,日劇講究番位背後,還有一套嚴格的獎懲機制:想成為一番,不只要有知名度,還要深受廣告商信任,能承擔起收視重任。
簡言之——
誰是一番,這個片子就被誰“承包了”。
作品成功了,獎是一番拿;作品撲街了,鍋是一番背;如果作品出問題或者收視不好,一番還要道歉、謝罪。
對比如今的“撕番時驚天動地,扛事時悄無聲息”,差別簡直不要太大。
一番石原里美表示:作品成績不好,責任全在自己
這當然不是說“番位說”就是原罪。
分番位,本不是壞事,這關乎演員在宣傳物料中的排位次序,還有後續資源和宣傳的傾斜程度。
只是,前提本應是:演員為角色服務,角色才會反哺演員。
遠一點的,1994年上映的電影《活著》。
演職員表裡,早在兩年前就已拿下威尼斯影后、且在國際影壇有姓名的鞏俐,排在演職員表第二位。
第一位,是“大男主”葛優。
1994年,葛優憑藉電影《活著》獲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電影《長城》也曾出現番位問題。
在宣發時,劉德華被歸在了“特別出演”中,粉絲們為他鳴不平,以劉德華的人氣,怎麼不也得是個主演。
關鍵時刻,劉德華髮聲表示,特別出演這個排位是自己的要求。
“因為《長城》是外國人制作,需要一個女主角,那男女主角在前面,重要的人再依次分下去,這個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千萬不要因為這個怎麼樣。”
近一點的,2019年上映的《攀登者》。
當時這部作品眾星雲集,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成龍。
算番位,胡歌只能算是五番,當時有記者提到,如果按照番位來看,這個真的不算靠前。
胡歌說:“如果在意番位,就不是攀登者了”。
所有攀登者,都不是為了個人榮譽而攀登。
同一件事,有人爭先恐後,有人不甚在意,那麼問題來了,爭番,有用嗎?
是有的。
作用大不大,卻不好說。
2005年,電視劇《天下第一》宣發在即,為了宣傳熱度,導演王晶將配角黃聖依放在了主番位置。
16年過去了,提起這部經典劇目,絕大多數觀眾首先想到的,是歸海一刀,是上官海棠,是段天涯,成是非和諸葛神侯。
至於當時被強行放入主番,只有幾分鐘“醬油戲份”的黃聖依——
一些記得這個角色的觀眾,或許會嘆句“柳生雪姬是美的”。
更多的人,其實常常在想:“她演誰來著?”
撕番,撕了個寂寞
如今,爭番已成了常規操作。
電視劇爭、電影爭、綜藝爭……就連線個廣告,都能爭出形象大使、品牌摯友、代言人、繆斯等花樣。
宣傳方們充分將“都是腕兒 ,誰都不得罪”貫徹到底。
甭管戲份多少,先定個主演;勿論能力高低,也給個一番;這是潮流,也是評價“腕兒”們地位的重要標準。
楊笠在節目中自嘲“爭番”
只可惜,偷番、搶番大戰屢次上演,當局者爭得面紅耳赤,觀眾卻只覺得他們吵鬧。
“凡是在番位上作妖的,一律不看。”
一個拒絕演配角的演員,很難讓人相信會是個好演員。
而製作方,如果連演員番位都協調不好,甚至反而指望靠“撕番”博流量,也別指望能拍出什麼好作品了。
觀眾要看的,從不是番位那點事,評判一個演員,也跟是否一番無關。
演員劉琳,《父母愛情》裡是鄉下小姑子德華,《知否》裡是直來直去的大娘子,《隱秘的角落》裡是控制慾極強的周春紅。
每一個都是配角,卻都為人稱道,也被觀眾牢牢記住,自能扛起口碑。
《隱秘的角落》中周春紅吃橘子片段
演員王硯輝,《烈日灼心》裡一段“法制線上式演技”,讓人記住了這個如同記錄片裡走出來的“犯罪分子”;
等到《小歡喜》上線,他又成了“憨憨爸爸”老季,愛妻愛子,謙和有禮。
圖源自《小歡喜》
前輩們的故事,無不在說明——
做演員,只要演技立得住,沒一個角色會被忽視,沒一個角色是小角色。
還得是葛大爺
番位,從來不是判定演員的唯一標準。
更不是誰下手快就是誰的。
這道理,前輩們多少年前就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