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淞滬會戰之前,中國已經敗了一百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敗,第二次鴉片戰爭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敗,甲午中日戰爭敗,七七事變一槍不開出讓全東北,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一百年,足以改變很多人的觀點,在當時的列強看來,中國已經從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變成了誰都可以染指的魚肉。
以至於當時日本裕仁天皇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考慮的並不是中國人的抵抗,而是擊敗中國人後將不得不在這裡對上蘇聯。
當時的昭和參謀們為了鼓動天皇,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神論:“即使與支那發生戰爭,兩三個月就解決了。”意思是打完後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在東北構建防線防備蘇聯。
一、中國空軍首度亮劍
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之前,做了整整五年的戰爭儲備,為了向美國人購買石油和鋼鐵,光廢鋼鐵一項,1937年的進口量就是1931年的40倍,當時沒有統一的國際貨幣,他們大量動用了黃金貯備,以至於當時日本國內物價飛漲。到了1937年8月,全面侵華戰爭已經是箭在弦上。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特戰隊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強闖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守軍擊斃。後來的種種跡象表明,大山勇夫早已做好了必死的準備,這是日本人用自己慣用的“碰瓷”手法,製造了入侵的藉口。
隨後,日本向中國國民政府提出交涉,要求國民軍隊立即拆除一切在上海的設施,並將軍隊撤出上海,但是這一要求直接得到了上海市長俞鴻鈞的嚴詞拒絕。因為他背後的蔣介石國民政府已經意識到,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不可避免,只是在哪裡打的問題。
蔣介石決定在上海打這一仗。一方面,上海以及江浙一代依靠海防,能夠給搶灘登入的日本軍迎面痛擊,另外一方面,當時上海有英法德各國租界,在上海打這一仗也能引起各國的注意,從而介入調停。
8月14日凌晨,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空軍在夜色的掩護下,轟炸了日軍在上海的據點。
日軍在當日即派遣9架轟炸機反擊,因為過於輕視中國空軍,他們甚至沒有派戰鬥機護航。然後,他們便落入了高志航設下的空軍包圍圈裡。
高志航,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隊長,曾經在1935年和1936年分別為墨索里尼和蔣介石作飛行表演,因為精湛的飛行技巧,曾經被墨索里尼挽留,而他的回覆是:“我是一名中國軍人。”
高志航作為隊長率隊出擊,直接將一架轟炸機擊落,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擊落敵機,在這場戰鬥中,中國空軍一共擊落5架飛機,擊傷一架,僅有一架飛機受到輕傷。國軍士氣為之一振。
在隨後的三天裡,中國空軍多次出擊,一共擊落日軍飛機44架,並多次轟炸敵軍軍機。日本引以為傲的九六式轟炸機在此戰役中損傷慘重,因無法面對事實,木更津航空聯隊隊長石井義剖腹自殺。
但是,當時日本的飛機有2100架,而國軍可以起飛的空軍僅300架,差距7倍,而且後續的養護和生產也遠遠不如。在懸殊的差距面前,每一個飛行員都知道,自己的終點只有戰死沙場。
淞滬會戰後期,中國空軍的飛機在戰鬥中損傷殆盡,高志航在1937年11月死於日本空襲,年僅30歲,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民國頂尖飛行員“四大天王”,沒有一人活過1938年。
二、全國馳援
如果說中國空軍的英勇是第一重意外,那麼中國陸軍的堅定就是第二重意外。
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一直在對外的立場上軟弱無能、摳摳搜搜,但是這一次,他壓上了全部家底。蔣介石的嫡系盡出,孫元良率領的裝備精良的德械步兵師,胡宗南的第一軍第一師,羅卓英的第十八軍……各系軍閥也幾乎全力支援,甚至地方民兵也自行組織前往上海。
四川曲山場青年教師王建堂,聽聞國難,隨即在家鄉招募民兵,在出徵之際他收到了父親送來的一面死字旗,上面寫著: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屍。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這是當時民兵的一個縮影,在愛國精神的鼓舞下,全國各地都擠滿了前往上海的軍隊,一輛去往上海的列車,一天之內能被徵用三次運兵。
而日本一方同樣也孤注一擲,20萬日本士兵被召集,在家人的歡送下登上侵略中國的路途——而且絕大多數人沒能回去。
9月底,日本人成功增援上海,淞滬會戰進入膠著階段,在這裡爆發了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攻防戰。胡宗南第一師第一部、第18軍都在這裡浴血奮戰。
羅店屬於典型的江淮地形,水網密佈,土質酥鬆,國軍無法構築堅固的工事,經不起日軍炮火的轟炸,只能憑藉血肉之軀硬扛日軍轟炸。戰士的血肉之軀混入泥土,再被戰友築成堅固的戰壕。
白天是日軍的主場,飛機大炮坦克輪番上陣,將國軍的陣地攻佔,到了晚上,敢死隊趁夜色出擊,找敵人拼刺刀,再把陣地奪回,有時一天需要打退十幾輪進攻,國軍一天要頂上一個師,經常整個營成建制戰死,再由增援部隊上去反擊。日軍同樣損傷慘重,戰死超過10000人。
在寶山,中國陸軍第98師頂著1艘航母30多艘軍艦的火炮死守,死傷過半,第583團第三營中校營長姚青山奉命留下死守,除一名通訊兵外出報告戰況外,全營500人拼光最後一顆子彈,壯烈殉國。
寶山陷落後,羅店獨木難支,被日軍攻破,守軍在陷落後依然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巷戰,7000多名國軍試圖再度奪回寶山,最終全軍覆沒。
三、故技重施的杭州灣登陸
早在兩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間,日本人就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上海,國民政府對日本人在此登陸並非毫無防備。國民政府在這裡部署了第八集團軍的四個師加一個旅。但是隨著淞滬會戰戰況吃緊,國軍只能抽調兵力前往江陰前線,最後只剩下一個營的兵力,而他們需要守衛接近100公里的江面。
1937年10月底,日本在江陰前線陷入拉鋸之後,轉而選擇在金山衛登陸,杭州灣江面開闊,守軍無法抵抗日軍的進攻,幾乎一戰即潰。
日本在杭州灣登陸直接在國軍的背後插入了一記冷刀,淞滬會戰的70萬人陷入了日本的包圍圈中,蔣介石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撤退。
上海市長俞鴻鈞,時年僅40歲,在當年7月因騎馬摔傷了手臂,他本可借傷病避禍,卻始終在上海一線協調各方勢力,能力和意志力可見一斑。但是面對國軍的撤退,他卻顯得無能為力。
11月14日,他不得不宣讀了《告上海市民書》,宣告上海就此淪陷。
四、國軍的得與失
如果說淞滬會戰是蔣介石的一場作秀,無疑過於片面。這場戰鬥幾乎投入了蔣介石所有的嫡系中央軍,接近100師的兵力,他的德械師死傷慘重,空軍幾乎覆滅,以至於後來的南京保衛戰只能倉促組織起10多萬人防守。
但是蔣介石絕非無過,在會戰的第一個階段,蔣介石過於猶豫,因為寄希望於國際的調停,他曾經三度下令阻止進攻,以至於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機會,使得日軍成功增援。
在他屢次向國際社會告狀的時候,英法正在與納粹德國展開外交拉鋸,美國還在為日本輸送石油,對日本僅限於口頭上的指責。
其次,是協調不當,這是各系軍閥首度攜手對外,協調極差,在撤退階段,經常出現自己人的防禦工事阻斷自己人去路的場景,淞滬會戰的戰死共30萬人,其中僅在撤退階段就戰死10萬人。
再次,是蔣介石的能力不足,他曾經在不通知馮玉祥的前提下直接越過重重指揮,調走了他的一個炮兵營,馮玉祥以為這個炮兵營成了逃兵,險些釀成很大的損傷。
但是無論如何,淞滬會戰依然打出了中國人的堅韌,日本人“三個月滅亡中華”的目標最終變成了三個月攻入上海,而當他們打進上海的時候,發現自己還要打南京攻防戰,攻佔了南京,後面還要打武漢,打完了武漢,卻陷入了全面戰爭的包圍。
熬過了那三個月的中國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恐懼,他們知道只要不投降,終有一天會有希望的曙光。長達八年的壯烈抗日史,就此拉開序幕。
文/之夢
參考資料:
1、《陳誠先生日記中的淞滬會戰》,徐亮、陳紅民
2、《1937年江陰保衛戰研究》, 盧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