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簡介】
第77集團軍鐵血紅軍旅“勇猛頑強英雄連”,誕生於1938年7月,前身為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第1支隊1營3連,參加過青浮、淮海等戰役戰鬥。83年來,一代代官兵傳承“赤膽忠心,勇猛頑強”的血脈基因,先後湧現出“特等戰鬥英雄”傅一宗等4名被授稱的英雄模範。連隊被原第13集團軍授予“一等功臣連”榮譽稱號,被中央軍委授予“勇猛頑強英雄連”榮譽稱號,前不久被評為陸軍“星火燎原”育人基地。
“當年打仗,我將強攻任務交給三連,他們猛打猛衝攻佔了6個高地,了不起!”今年外訓,第77集團軍鐵血紅軍旅邀請前身部隊老團長馮運秋“回家”講傳統、述歷史。這位已達90歲高齡的老前輩回憶了當年戰火硝煙中,三連湧現出的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那年,在邊境作戰中,三連奉命搶佔211高地卻遭遇埋伏,腹背受敵。緊急關頭,負傷的四班戰士薛從榮忍著巨痛,依舊衝鋒在前,與戰友一道突圍,掩護連隊撤退,直到胸部中彈倒下。“你有暗堡工事,我有鋼鐵意志!”三連以12名戰友犧牲的代價,贏得斃敵130餘人、俘敵2人、攻克6個高地的勝利。戰後,中央軍委授予該連“勇猛頑強英雄連”榮譽稱號。
幾十年來,儘管“勇猛頑強英雄連”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勇猛頑強的精神歷久彌新。兩年前,該連赴川西高原演訓。面對高寒缺氧、裝備故障等重重險阻,官兵們不畏艱險、主動突擊。裝甲技師羅朝江每天起早貪黑鉚在戰車裡,根據發動機聲音及操縱桿情況,一一找準故障源,併成功搶修,確保連隊順利完成戰場機動、戰術演習等任務。
血性基因熔鑄打贏鋒刃。時過四年,下士李江成依然清晰記得新兵下連第一次參觀旅史館,就被陳列櫃中“英雄彈片”的故事吸引——
抗戰時期,時任指導員傅一宗全身多處負槍傷,堅決不下火線,取得卓越戰功,被太嶽軍區授予“特等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新中國成立後,傅一宗到醫院檢查發現,體記憶體留的彈片多達33塊,最大的有鴿子蛋大小。由於彈片大部分已嵌入骨頭,醫院只取出一小部分,其餘的不敢貿然手術。傅一宗對此坦然:“就讓這些彈片留在體內作為永遠的紀念吧!”
2005年8月,傅一宗去世,火化後人們在其骨灰裡發現了12塊鋥亮的彈片……
“給青春增色,就要敢鬥強敵、敢戰極限、敢創奇蹟!”從此,李江成對“勇猛頑強”這四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憑藉鋼鐵意志向軍事體能短板、技能弱項發起衝鋒,多次榮登營連“龍虎榜”,勇奪旅400米障礙比武桂冠,榮立三等功2次。
為抓好血性傳承,連隊堅持開展“爭當新時代革命軍人”大討論,組織講好連隊英模故事,在耳濡目染中強化血性精神賡續。結合使命任務,幹部骨幹細研連隊戰史戰例、探討轉型路子,在思想碰撞中催生矢志打贏的內在動力。
黨旗所指,戰旗高揚。進入新時代,連隊加鋼淬火,始終把鍛造勝戰利刃當作核心主責。數月前,接到上級賦予的演示任務後,全連官兵迎難而上,通宵達旦研教材、推流程、扣細節……最終出色完成任務。戰鬥力重塑轉型,連隊官兵不僅保住了“勇猛頑強”這塊金字招牌,更在實踐中賦予它新的時代元素。
沙土漫天,鐵甲奔流。今年野外駐訓,連隊官兵在戈壁荒原頂寒風、鬥風沙,挑戰身心極限,在戰鬥協同、戰術演習中取得較大突破。一片歡呼聲中,“勇猛頑強英雄連”的旗幟飄揚在塞北荒原,與五彩晚霞相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