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抓住有利時機,從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等國家,引進了一系列先進武器裝備。在這個過程中,國內科研機構以冷靜而理智的態度、紮實的技術基礎,催生了許多經典專案。比如說在引進俄製蘇-27戰鬥機上,衍生出國產殲-11/16戰機,以2000萬美元從烏克蘭購得的“瓦良格”號航母,華麗轉身成為海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等等。然而,在這些大獲成功的專案之外,海軍在2009年曾為“遼寧”號配套引進來了9架卡-31預警直升機,但直到目前為止,這批卡-31也從未在航母上真正出現過。這是我國在對外採購裝備時,絕無僅有的“浪費”行為,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卡-31是蘇聯在80年代中期研發的一款直升機預警機。一般認為,這是蘇聯海軍受到了1982年馬島戰爭的影響,專門為正在建造的兩艘6萬噸級大型航母準備的。當時,英國“無敵”級輕型航母率領的特混編隊,正是由於缺少空基預警能力,遭到阿根廷空軍的沉重打擊。卡-31原型機在1987年首飛,在蘇聯解體之後,由俄羅斯完善了後續設計,於1995年正式定型,並少量生產搭載到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在這之後,由於俄羅斯與印度簽訂了“贈送”基輔級航母四號艦“巴庫”號的協議,因此,印度在1999年以2億美元價格購買了9架卡-31,成為其第一個國際使用者。
我國在21世紀初獲得“瓦良格”號航母之後,也緊鑼密鼓地啟動了航母配套工程。其中,航母本身的改造,得益於國內蓬勃發展的造艦實力,進展相對順利,準備上艦的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也在2009年末成功首飛。同時,還在國產直-9C反潛直升機基礎上,衍生出用於海上搜索救護的直-9S救護直升機。這樣算起來,當時航母上的混編艦載機聯隊,就缺少最後的艦載預警機。由於在滑躍航母上使用固定翼預警機尚無先例,也沒有合適的艦載固定翼運輸機平臺,因此技術風險太大,不得不放棄在“遼寧”號上使用固定翼預警機的打算。
當時,國內雖然有直-8這款比較理想的直升機平臺可供改造,但沒有任何開發直升機預警機的經驗,而且對直-8的升級改造,又遭遇加拿大斷供先進發動機的問題,陷入了比較尷尬的境地。因此,中方最終在2009年與俄羅斯簽訂協議,購買9架卡-31用於“遼寧”號航母。由於美元貶值及俄羅斯技術升級卡-31等原因,這批卡-31的價格相比印度在10年前購買得更高一些,整個訂單約為3億美元,而俄羅斯最終在2010年11月開始交付,於2013年前交付完畢。
按道理來說,海軍在收9架卡-31之後,可以將3到4架編入“遼寧”號的混編艦載機聯隊,其餘的用於陸上訓練及備用。也就是說,“遼寧”號航母於2012年服役之後,卡-31應該與殲-15一起,逐步搭載到“遼寧”號上,承擔起編隊空基預警的任務。然而,直到2016年底,“遼寧”號的殲-15編隊起飛打靶試驗,宣告正式形成戰鬥力時,外界才驚訝地發現,卡-31居然至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登上“遼寧”號的甲板,反而是國產直-18預警直升機,在不知不覺之間成功上艦,並完成與其他艦載機的磨合。於是乎,原本備受外界期待的卡-31預警直升機,開始逐步淡出大眾視野。隨著直-18大體效能的逐漸公開,外界對其技術發展脈絡也有了更多的瞭解,對於海軍耗資3億美元採購9架卡-31,卻始終沒有登上航母的原因,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就目前來看,俄方執行採購協議的速度並不算慢,而海軍在收到卡-31之後,當然是先完成相應的訓練,尤其是將卡-31搭載的俄羅斯標準通訊和指揮系統,與國產航母及艦載機匹配。這個問題在採購卡-31之前,兩國就已經有所協商,海軍也做好相應準備。鑑於海軍當時已有卡-28反潛直升機的使用經驗,這個步驟並不算繁瑣,大概1到2年的時間就足以完成。然而,就是在俄羅斯生產卡-31,以及海軍訓練磨合卡-31的過程中,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2010年之後,國內軍事工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其中航空工業更是一口氣推出了殲-20、直-20、運-20等多種先進裝備。在這種情況下,國產直升機的進步雖然沒有那麼驚人,但也有不小的突破,尤其是直-8搭載的渦軸-6發動機進化到了渦軸-6C,其推力進一步提升,完全能夠滿足海軍將直-8改造成艦載預警直升機的需求。與此同時,國產雷達技術也迅速突破,殲-10B戰鬥機開始裝備第一款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這些因素的不斷積累,使得發展國產預警直升機的條件逐步成熟。
更重要的是,卡-31雖然在2005年前後,經過俄羅斯的新一輪改進,但其本身體型較小,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2.5噸。再加上共軸雙旋翼的獨特設計,導致有效載荷不足5噸,在機組成員之外,很難再搭載預警機常用的顯控臺和操作人員。這使得卡-31實際上只有預警、分發的功能,缺乏最關鍵的指揮引導殲-15機群作戰的能力。相比之下,國產直-18最大起飛重量13.8噸,有效載荷6噸,除機組人員之外,可以搭載2名空勤指揮人員及顯控臺,具備對殲-15進行簡單指揮的能力。
另外,與長期落伍的俄羅斯電子技術相比,我國電子工業要先進得多。本世紀初期,中國在與以色列合作研發大型預警機的專案失敗後,曾一度打算向俄羅斯採購A-50預警機,單空軍在租下A-50試用後,卻發現其電子裝置效能比較落後,甚至比當時美國海軍的E-2C艦載預警機都有明顯差距,因此最終決定自研新一代國產大型預警機,也就是日後的空警-2000。
與之類似的是,俄羅斯卡-31預警機的效能,同樣並不理想。其腹部搭載的E-801M無源相控陣雷達,在起降時可以自由收放,抵達目標區域後再以360度掃描搜尋目標。這部雷達工作在L波段,波長25釐米左右,這種設計使得雷達天線尺寸相對較大,增益較少。再加上俄羅斯透過增加雷達天線表面陣元距離,來降低各單元之間的互耦,以保證雷達精度,進一步降低了天線陣元總數量,使得雷達探測距離較低,最大理論搜尋距離只有約200千米。並且E-801M雷達的功能比較有限,僅有空空和空海兩種工作模式,不具備合成孔徑和逆合成孔徑成像等高精度模式,無法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繪圖,不能支援兩棲作戰行動。
相比之下,直-18受益於國產雷達技術的飛速發展,搭載了一款先進的二維有源相控陣雷達,擁有大約500個天線陣元,是E-801M雷達的5倍左右。不僅探測距離更大,解析度更高,並且數字化能力很強,具備較好的靈活性和多功能效能,可以實現對敵方艦艇、飛機及臨海地區地形的精確繪製。
此外,卡-31搭載的聯合電子資料系統,也同樣受到俄羅斯電子裝置水平較低的影響,多目標處理能力較差,一般認為其僅能同時處理40個目標。並且雷達搜尋到的資訊只能交由水面艦艇綜合處理,然後再引導指揮戰機,這種工作模式的時效性及抗干擾性能較差。最重要的是,卡-31受制於其基礎設計,最大飛行高度不超過4000米,典型作戰高度約3600米,而國產直-18理論最大飛行高度超過7000米,正常飛行高度約6500米。對於迫切需要克服地球曲率影響的艦載預警直升機來說,飛得高當然也就意味著“看”得更遠。
正是因為國產直-18預警直升機的效能,較之俄製卡-31強出太多。因此在卡-31正式登上航母之前,直-18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成熟之後,海軍放棄了打通卡-31與航母、殲-15協同體系的想法,直接構建了直-18、殲-15與遼寧艦的組合。看得出來,耗資3億美元引進卡-31,卻最終擱置的原因,在於海軍採購卡-31預警直升機的時機特殊,目的也過於複雜。一方面,是在國產型號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使用卡-31作為過渡;另一方面,也是在設計、製造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希望透過使用卡-31積累經驗,避免國產直-18走上彎路。
然而,受益於國產航空工業的大爆發,大大加速了預警直升機的研發程序,也就放大了卡-31本身的缺陷,最終導致這種機型未能發揮最初規劃的作用。從日後來看,當然覺得這種做法有些浪費,但國產直-18的快速成熟,顯然出乎了海軍的預料,從軍事準備的角度講,也不能就此認為卡-31的引進毫無意義。畢竟,為了保證“遼寧”號航母的戰鬥力,國內打造航母執行體系,花費的代價又何止幾十億美元,僅僅為省下3億美元,而將整個專案置於風險之中,顯然是不理智的。
事實上,卡-31雖然沒有登上“遼寧”和“山東”兩艘航母,但也並不是徹底被海軍放棄。媒體曾多次報道了卡-31登上國產大型兩棲艦艇,配合兩棲編隊進行登陸訓練的情況。就目前來看,卡-31搭載的E-801M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不具備地面精確成像能力,但其本身作為一個空基預警平臺,對於缺乏空中預警的兩棲登陸編隊,仍然有極大的助益。
除此之外,由於卡-31與國內之前引進的卡-28反潛直升機採用相似的起降方式,因此,國內也曾嘗試性在052C型驅逐艦上搭載卡-31,以使水面編隊在不編入航母的情況下,具備一定的空中預警能力。但就目前來看,這種做法的實際價值有限。一方面,052C、052D型驅逐艦,需要經過一定的改造升級,才能真正具備長時間搭載卡-31,並妥善維護的能力。另一方面,想要保證穩定的空中預警能力,需要的卡-31數量至少要在3架以上,就目前的海軍的水面編隊構成來說,顯然不太現實。因此,卡-31在航母上“失業”之後,實際上一直處於發揮餘熱的狀態,所做的事情只能說聊勝於無。
從本質上來說,卡-31甚至國產直-18預警直升機,本身就是一種頗為尷尬的型號。蘇聯海軍當時之所以發展卡-31,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時蘇聯蒸汽彈射器技術不過關,其研發的安-71艦載固定預警機,雖然完成了簡單的上艦實驗,在不經彈射的情況下,也可以比較順利的從“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滑躍起飛。甚至機翼在摺疊後的寬度及機身長度數值,也低於蘇聯蘇-33艦載機,完全可以在航母甲板和升級機上運作。但問題在於,安-71在滑躍起飛時,機翼展開過大,使得航母中、前端的停機區需要全部騰空。再加上安-71起飛必須要佔據航母約60%長度的長起飛點,導致安-71使用時,嚴重壓縮了其他艦載機的準備空間,整個混編艦載機聯隊的運作效率非常低,因此不具備實際使用意義。
而英國海軍雖然也前後發展了,“海王”、“灰背隼”艦載預警直升機,但這是建立在美國航母固定翼預警機,甚至陸基大型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實際上,英國海軍已經沒有逐鹿遠海的追求,艦載直升機的效率雖然不高,但也能勉強滿足英國海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英國海軍如今確實沒有打造一整套彈射器加固定翼預警機的資源。
很重要的一點是,透過直-18預警直升機的研發使用,中國海軍建立起一整套艦載戰鬥機、空中預警平臺和航母指揮系統的配合協作機制。在2019年前後,空警-600艦載固定翼預警機成功首飛;到2021年10月下旬,國產殲-35隱身艦載機也成功首飛,再加上國產第三代陸基型空警-500的技術基礎,已經為空警-600掃平了所有技術障礙。
因此,在未來國產新一代電磁彈射型航母服役時,其搭載的混編艦載機聯隊,預計將會從目前的殲-15加直-18預警直升機的狀態,蛻變成殲-15T加上殲-35、空警-600的強大組合,真正達到了美國海軍F-35C、F/A-18E/F加E-2D的整體水平。屆時,海軍期待數十年,型號豐富、搭配合理、戰鬥力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國產航母混編艦載機聯隊,也將正式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