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淮海戰役,都會想起“小推車奇蹟”,說起渡江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543萬老百姓在整個淮海戰役中,前赴後繼,將生死置之度外,全力以赴支援解放軍前線,保障瞭解放戰爭最大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
毋庸置疑,沒有億萬人民的支援,解放軍不會再短短3年內取得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三年就能取得勝利,也完全超出了毛澤東的預料,在1948年,毛澤東還預測要60個月贏得解放戰爭,前30個月是戰略防禦,後30個月進入戰略相持直至取得勝利。
但是解放全中國的步伐卻快得出乎所有人預料,解放軍在人民的支援下,戰鬥力達到了幾何級提升,反觀國民黨軍隊,雖然裝備精良,卻一直呈孤家寡人之勢。
最終,勝利的天平倒向解放軍一邊完全在預料之中。
為什麼在淮海戰役中,在渡江戰役中出現“小推車奇蹟”和“小划船奇蹟”?
今天,就以“小推車奇蹟”來分析其中的主客觀因素。
一.主觀因素無疑是解放軍政治思想工作獲得了巨大成功。
政治思想工作始終是戰無不勝的法寶!
顯然,543萬支前民工,思想覺悟不可能整齊劃一,怎樣提高老百姓的思想覺悟,讓他們自覺自願充滿主觀能動性,是關鍵之關鍵。
恰恰,這是共產黨和解放軍最擅長的戰勝國民黨軍隊的手段,無論是在解放軍內部,還是對待支前民工,解放軍始終做到了讓戰略目標和廣大戰士的利益訴求一致,與廣大老百姓的利益訴求相一致。
為了提高廣大支前民工的思想覺悟,解放軍始終堅持“把支前民工隊當成學校辦”。讓黨員幹部分割槽包片對老百姓開展形勢教育,講明講透作戰形勢,讓老百姓感受到勝利是必然的,從而提高參戰的積極性。
同時,讓老百姓有發聲的渠道。這樣,更能激發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開展“訴苦”活動,倒苦水、說心聲,讓老百姓把憋在心裡的苦說出來,感受到人民當家做主的優越感。讓每個老百姓都能深刻感受到,解放軍的勝利就是自己的勝利。
宣傳保障支前民工政策也發揮了穩定人心的巨大作用,“支前不是無償服務!”“支前要解決後顧之憂”,不搞一刀切和軍事化,講清支前的供給標準和辦法,有困難及時解決。
二.客觀上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妥善解決民工的衣食住行問題,切實維護老百姓利益。
只有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問題,不說空話,讓群眾的切身利益又保障,群眾才會響應號召,真心真意支援解放軍。
一是徵糧是保障戰爭勝利重中之重,不影響人民生活是前提,借糧還糧是基礎,借糧有證明,每畝田地借糧不超過10斤,不向人均擁有土地量不到1畝地的農戶借糧,勝利後保證結算清楚,還糧到位。
二是維持農村及城鎮的生產發展、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更是前提,支前民工年齡規定在18歲至55歲,對軍、工、烈屬家中只有一個男勞動力以及患有疾病的的家庭,正在生產勞作期的民工給予酌情減免和照顧。保護工商業發展不受大的影響,工廠工人和作坊主可以僱人代替或酌情出勤。
三是禁止無價派赴,原則上依照規定運費按工給價。統一規定民工供給標準。對伙食標準、服裝供給標準、埋葬費、運輸工具修理、醫藥費、負傷費、賠償費進行規定,保證群眾正當利益。同時規定在核定基本工作量的基礎上計算報酬,鼓勵多勞多得,極大地激發了民工支前的積極性。
四是在民工撫卹政策上解除參戰支老百姓後顧之憂,以犧牲的老百姓撫卹為例,發葬埋費小米400斤,一次性撫卹米150斤。因犧牲家中無勞力者,組織群眾代耕其天地。對負傷致殘者,享受軍人同等優待,按照全年撫卹金小米300斤、180斤、120斤優待一、二、三等殘疾。喪失勞動者由政府為其本人或家屬介紹適當職業;有土地者為其代耕,無土地者分配適量土地。
解放軍真心對待老百姓,老百姓更真心對待解放軍。完全詮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