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人類的規模,人類大概是大型物種中最為強盛的一支,而且人類文明的發展彌補了人類肉體力量的不足,但是人類究竟是否算得上一種頂尖的獵食動物還值得商榷,獵食的意義是獵殺並食用,可是現代人類已經很少這樣做。
自然界的食物鏈一環扣一環,形成了能量、物質迴圈往復的通道,在動物的關係上,有食草動物、獵食動物等,我們通常所說的獵食動物就是獵殺並且食用獵物的猛獸。又有因食物的性質不同而處於不同的能量層級,頂尖的獵食動物比如獅子老虎,只吃現成的肉,而它們的食物可以是雜食動物也可以是食草動物,但是都不是離生產者(綠色植物)最近的,所以它們處於較高的能量層級。
單憑藉戰鬥力的話,人類面對獅子老虎也無所畏懼,現代的獅子和老虎也是由於人類的活動而瀕危,部分老虎亞種已經永久性地滅絕了。同樣地,面對大象、犀牛甚至100多噸的鯨魚,只要配備充足的現代人類裝置,也可以很輕鬆地拿下。綜合來看的話,人類的捕獵能力其實很高,但是人類究竟算是頂尖的獵食者嗎?
如果從食物鏈這個相對閉環的系統上來看,人類也並不屬於頂尖的獵食者,因為現代的人類主要靠自己生產食物,透過佔據大量的陽光資源,比如土地、森林、草原、濱海漁業牧場等,單純地從野外採集動植物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食物需求。所以對自然界的動植物,人類已經很少去“獵食”,從這一方面上看,現代人類並不是頂尖的獵食動物。
而從能量流動的角度看,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從生產者流向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最多可以劃分5個能量層級,植物為1級,食草動物為2級,3級的物種只吃食草動物,而4級物種只吃3級食肉動物,以此類推。獅子老虎都屬於能量層級最高層的物種,它們主要吃肉,而且獵殺就是為了吃。可是人類在自然界的能量流動中也比較尷尬,人類自己生產食物,所以已經很少去捕食,所以人類在自然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不像想象的那麼重要。
如果一種動物50%是植物和50%是食草動物,則為2.5級雜食動物,以此類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2013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現代人類日常熱量來源中平均80%來自植物,20%來自肉類和魚類。算下來人類的平均營養級為2.21,介於鳳尾魚與豬之間。但是,人類的營養級差別巨大,蒲隆地居民96.7%的食物都是植物,而冰島人大約一半是肉食,前者的營養級為2.04,後則是2.57。
所以,從捕獵關係和食物層級上看的話,現代人類都已經不是頂級的獵食者,能量層級大約在鳳尾魚和豬之間。然而,人類卻能造成很大的破壞,無數的物種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瀕危甚至滅絕,這似乎和人類“不是頂級獵食者”這個觀點相沖突。不過科學家們認為,現代的人類即便獵殺很多動物,但是基本不吃,所以並不符合“獵殺、食用”這個範疇。人類是透過掠奪自然界最為寶貴的陽光資源(萬物生長靠太陽)生存。
而曾經的人類祖先倒算得上是獵食動物。在人類文明之前,人類四處遷徙為的就是吃喝,吃喝關係著生存,而只有生存下來才能繁衍。文明時代之前,人類吃喝不甚講究,捉到什麼吃什麼、採集到什麼吃什麼,而根據考古發掘,那時候的人類肉食的比例更高。這種情形甚至給現代人類留下了一些生理的不足,那就是對脂肪、澱粉、蛋白的迷戀(油炸食品、澱粉都讓人上癮)。
殘酷的原始時代,供應能量充足的食物最受青睞,所以那些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食物吃得更多,主要就是肉食。現代人類遺傳了早期人類喜歡吃這些食物的基因,但是生活卻改變了很多,不必要付出較多的體力,就可以獲得食物,所以對脂肪等消耗存在不足,於是大量的人肥胖,相關的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等就越來越多。
那時的人類還沒有意識到陽光的作用,獵殺的主要用途就是吃肉。隨著人類靈智的開啟,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的規律,意識到了陽光的重要性,開始嘗試種植,那就需要佔據土地、草原、森林,驅趕野獸,這時種植飼養的食物逐漸佔主流,獵殺是為了佔據陽光資源,人類漸漸地不再是獵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