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作者:斯蒂芬·金
世界上知名的暢銷書作家有許多,但要論最掙錢的那批,斯蒂芬·金必然是其中之一。據統計,在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就有7本是斯蒂芬· 金的作品。
斯蒂芬·金的作品幾乎都非常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常常能達到原著和票房雙豐收的效果。最誇張的時候,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他有兩部作品幾乎同時被改編成電影。

他最受讀者追捧的代表作,是《魔女嘉莉》《撒冷地》《狂犬庫丘》這些恐怖驚悚型別的作品。斯蒂芬·金也因此被貼上了“恐怖小說大師”的標籤。
直到他出版《肖申克的救贖》,其英文版一經推出,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之位,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同時創下了收錄的四篇小說中有三篇被改編成轟動一時的電影的記錄。
簡單來說,《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是一部由4箇中篇故事組成的合集,但其中收錄的四篇小說,有三篇被改編成電影,創造了轟動一時的的記錄。其中最為著名是曾獲奧斯卡獎七項提名、被稱為電影史上最完美影片的《肖申克救贖》。
這本書堪稱“嘔心瀝血”之作,就連斯蒂芬·金本人都表示:為這4箇中篇故事耗費的精力比別的作品都要多,以後可能再也不會出版類似的一本書了。
為什麼斯蒂芬·金會創作這麼一本跟自身定位迥異的書,又為什麼會給出這樣的說法呢?這要從他對“寫作”的追求說起。
斯蒂芬·金從小就對恐怖驚悚題材的作品很感興趣,他曾在上學時將恐怖電影改寫成小說。雖然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寫的東西,但是校長卻說他的文筆是“垃圾”,認為他在浪費寫作天賦。等到他成為職業作家後,儘管每本書都大賣特賣,主流文學界仍然瞧不起他。
甚至,斯蒂芬·金的編輯也對他有很大的擔心。最初的編輯擔心他一直寫恐怖小說會被定性為“專業恐怖小說家”,而在當時,只寫恐怖小說很難長久;當出版商、影視集團、讀者都離不開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後,他的新編輯又開始擔心斯蒂芬·金之後的小說不再恐怖,失去以往的那種吸引力。
就這樣,斯蒂芬·金雖然名利雙收,卻常常陷入痛苦之中。一方面,他從本心出發,就是喜歡創作恐怖故事,而另一方面,他卻也希望能被文學界認可,擺脫自己的作品是“垃圾”的罵名,除此之外,書迷們的訴求也無法忽視,這讓斯蒂芬·金煩惱不已。
因此,出版這本《肖申克的救贖》也可以算是情理之中。既是斯蒂芬·金在證明自己的文學能力,是他在憋悶許久之後的一次發洩,也是他藉此向大家說些肺腑之言。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儘管這本書沒有超能力、靈異事件等元素,甚至恐怖氛圍都非常得少。它卻依然大賣特賣。前3個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叫好又叫座。而人們也從4個故事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斯蒂芬·金,就連他的內心想法,也能探知一二。
比如,第三個故事《屍體》,被認為是斯蒂芬·金的自傳性故事;而從第四個故事《呼吸呼吸》中,讀者也能得知斯蒂芬·金對聽故事、講故事的熱愛。
下面,我們就簡單來介紹一下這4個故事。


《肖申克的救贖》是以回憶錄的形式展開,講了一個有關“希望”的故事。寫回憶錄的人叫雷德,是一名曾在肖申克監獄服刑的殺人犯。
雷德在監獄中經營黑市交易,無論是香菸酒水,還是色情電影,都能搞到。但他也有底線,從不染指毒品、武器等害人的東西。
由於神通廣大又富有原則,雷德很受敬重且地位超然,是個“大佬”級別的犯人。可直到安迪·杜佛尼到肖申克服刑後,雷德才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傳奇”。
安迪入獄時只有三十歲,原本是個業務能力超強的銀行家,前途一片光明。可他那不忠的妻子和情夫被發現雙雙中槍身死,安迪是唯一的嫌疑人。
儘管安迪是無辜的,但所有的證據全都對他不利。因此,安迪被判處終身監禁,關進了肖申克監獄。雷德說:“在這裡只能強迫自己學會一件事,那就是‘別想未來’。”
然而安迪相當特別,完全不像是個被判終身監禁的犯人。他既不墮落、也不絕望。這讓雷德心生崇敬,卻也被更多的犯人視作異類。絕大多數獄友不願意跟“高冷”的安迪相處,還有一幫同性戀犯人常常毆打和侵犯安迪。
也就在這個時期,安迪第一次找到了雷德,想要買一把錘子。

雷德驟然警惕起來,害怕安迪拿錘子去報復。畢竟,獄警們雖然對雷德的生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如果他賣的東西鬧出了人命,雷德也得跟著倒黴。
所以雷德帶著質疑地眼神問他:“你會不會把錘子插進某個人的腦袋裡?”
安迪很懂規矩,他向雷德保證:我會小心藏好,就算被發現也不出賣你。而且,我只是想敲石頭,因為我有收藏石頭的愛好。至於我的麻煩,會靠別的方法解決。
由於雷德對安迪的印象非常好,這筆交易還是完成了。而安迪擺脫同性戀犯人糾纏的方式,不是用武力,而是動腦子。
在一次外出勞作時,安迪運用自己的理財知識幫一位獄警順利避稅。從此之後,他的大名在肖申克監獄就傳開了。上至典獄長、下至普通獄警,全都找安迪作財務諮詢。這幫人在監獄中撈了不少“黑錢”,正好需要安迪來把錢“洗白”,再透過投資賺到更多的錢。
作為回報,獄警警告犯人們不得欺負安迪,還給他獨享一個監室的待遇。就連勞動崗位,也換成了圖書館管理員。
安迪在圖書館幫助了許多犯人,許多想要繼續深造的犯人,都在安迪的指導下完成了升學考試。此舉,又使安迪贏得了犯人們的尊重。
從此以後,安迪的日子好過了起來。至於那把錘子,直到用了十九年而損壞後,雷德才再一次看到。
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安迪和雷德也建立了友誼。只要是安迪買東西,雷德就給予最大折扣,而安迪也會不時送給雷德幾塊打磨過的石頭當作禮物。
其實對於三觀相合的兩人來說,產生友誼順理成章。他們“打擦邊球”的出發點固然是為了保全自己,但也都有著堅守的底線。對此,安迪曾跟雷德說:“真正幹不法勾當的並不是我們,我們只是在聖人和惡棍之間掙扎求生。”
安迪富有洞察和沉靜的特質,使他總給雷德一種感覺,彷彿一定能等來自由的那天。
可實際上,安迪的假釋申請一直沒有透過。就算他得知了殺害妻子真兇的線索,典獄長也把這件事壓了下來。因為他需要安迪繼續洗黑錢,所以就耀武揚威地說:只要肖申克還歸我管,你就休想出去。
安迪因此消沉了一段時間。雷德懂得那種感覺,雖然監獄中的時光彷彿停滯一般,但是犯人還是會老去。當安迪時隔十九年後,再次託雷德買一把錘子時,價格已經從十元漲到了二十二元。十九年的時光流逝,讓二人不禁慘然一笑。
當然,除了錘子這類奇怪的東西,安迪有時候也會買些正常的商品。比如,很早以前,安迪就請雷德購買最大尺寸的美女明星海報。時間一年年過去,安迪掛的美女海報也不斷更換。
“那些海報有什麼意義呢?”雷德曾這樣問安迪。
“我想,那代表了自由”。安迪曾這樣回答。
雷德困惑不解,覺得安迪不像是為了滿足對女性的幻想那麼簡單。直到安迪消失後,典獄長氣急敗壞地掀開了海報,大家才發現了藏在其後的大洞。

原來,敲石頭的小錘子、大尺寸的海報、單獨的監室,還有那充滿希望的眼神,都是因為這條越獄所用的地道。
安迪也曾邀請過雷德一起越獄。他告訴雷德,早在知道要入獄時,自己就已經做好了計劃。他在摯友的幫助下,準備了另一個合法身份,以及一大筆財富。就連越獄後的去處和要經營的生意都打算好了。
但是雷德拒絕了,他既怕無法成功,更怕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於是,安迪獨自逃離。從1948年入獄,到1975年逃離,歷時27年,安迪終於重獲自由。
不到兩年後,五十八歲的雷德也假釋出獄了。他面對自由的世界,心中滿是恐懼。雷德不禁又想起安迪,記起了他們談到過一個地方。那裡藏著一把鑰匙,可以開啟放置安迪新身份和財富的保險櫃。
雷德希望鑰匙已經被安迪順利取走。
為了驗證結果,雷德常常去尋找那個地方。當他終於找到時,鑰匙的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封安迪留下的信。
信上寫著:親愛的雷德,你能看到信說明你已經出獄了,再次邀請你跟我一起經營事業……別忘了,“希望”是個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
這一次,雷德沒有再拒絕。

好,第一個故事就結束了,下面讓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納粹高徒》。這是個警告性的故事,勸人們要遏制心底的惡。
故事有兩位主角,美國男孩託德·鮑登和在逃的納粹戰犯古特·杜山德。

託德出身於中產家庭,生活體面、成績優異、健康開朗;而杜山德曾是一個納粹集中營的頭頭,綽號“血腥魔王”。他在德國戰敗後隱姓埋名、四處逃竄,躲掉了猶太人的追殺,正在美國小鎮過著平靜孤獨的晚年生活。
按理來說,這一老一少儘管住在同一個街區,卻不會有什麼交集。
可是在一個夏日早上,託德微笑著敲開了杜山德的家門,然後毫不避諱地揭露了老戰犯的真實身份。
二人言語交鋒許久,杜山德終於絕望地發現,託德知道了真相。這時的杜山德已經七十六歲,可是託德只有十三歲。玩了一輩子心眼的杜山德不禁長嘆,他認命地說:竟然被一個小鬼發現了,你到底是怎麼知道的呢?又想從我這窮老頭手裡敲詐什麼呢?
託德的回答,讓滿手血腥、精通刑訊手段的杜山德都不寒而慄。原來,託德在翻看舊雜誌時,對納粹集中營中的血腥事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收集了很多資料來了解這些歷史,卻始終覺得不“過癮”。
突然有一天,託德在逛街時認出了杜山德。於是,託德開始跟蹤杜山德,不僅偷偷拍照,還採集指紋。經過仔細對比辨認,最終確定了杜山德的身份。
而託德的要求也很簡單,他不求財,也不打算揭發,“只想聽聽故事”。
杜山德並不想講這些故事。他逃到美國後,好不容易擺脫了噩夢,也不再怕有人認出自己,所以不願意再回想起曾經的一切。
但在託德以“告密”威脅後,杜山德妥協了。他開始講起了曾經用烤爐、毒氣等殘忍手段殺人的舊事。
一開始,杜山德備受折磨。他又開始不斷做噩夢,覺得微笑著聽這些事的託德是“魔鬼”。可不知怎麼的,杜山德漸漸有了懷舊的感覺,竟然也能微笑著講述回憶。
託德的生活卻開始失控。他總以幫“眼睛不好的老人唸書”的藉口往杜山德家跑。但沉醉在集中營故事後,託德被牽扯了太多精力,以往優異的成績一落千丈。
託德送給杜山德的一份聖誕節禮物,託德和杜山德,將就此建立畸形的共生關係。
那是一套仿製的納粹軍服。託德逼迫杜山德穿上這套軍裝,並且作出敬禮、正步等動作。最開始杜山德十分排斥,可是過了一會,他竟然夢迴青春。不僅正步踢得起勁,眼神也空洞遙遠起來。
託德嚇壞了,他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偷偷發動了魔法掃把的學徒,卻根本沒有停止法術的能力。
事實證明,託德的擔心並沒有錯,他們的交往開始不受控制,但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無論是杜山德還是託德,都無法回頭了。
杜山德漸漸找回了曾經的掌控感,歲月的流逝讓他的心思越發審慎敏銳。他突然想到,那些讓自己都噩夢不斷的故事,託德這個男孩也必然吃不消。
事情果然如杜山德所料,託德的成績已經差到驚動了校方,要被請家長了。這對兩個人來說是個天大的危機,一旦託德的父母見到了輔導老師,那麼他們交往的情況就會暴露。託德會背上“壞孩子”的標籤,杜山德也將遭到猶太人的追殺。
於是,杜山德假扮了託德的祖父去見老師。他跟老師達成協議,如果託德在之後的考試中成績回升,那麼這件事情就不用再告訴託德的父母了。
之後,杜山德每天逼著託德努力學習,終於又讓託德重回了優等生的行列。但是這個過程非常不愉快,兩個人已經壓抑不住心中暴戾的情緒了,互生了殺機。
但是因為各自都有把柄捏在對方手中,他們誰也沒法動手除掉對方,甚至二人的前途和命運也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對此,杜山德大笑著對託德說:“咱們互相尋開心”。
為了宣洩心中的黑暗,他們只好去殺別的人。杜山德和託德就好像一對進行“殺人競賽”的“師徒”一樣,不約而同地開始殺害酒鬼和流浪漢。
明面上,託德以“優秀”高中生的身份活在聚光燈下,背地裡“師徒”二人卻已經共計奪走了十幾條人命。這段時光讓杜山德和託德充滿了活力和愉悅。
但壞事做多了,總要面對命運審判的那天。
有一天,杜山德又在家中殺害了一個酒鬼。可就在他掩埋屍體時,突然心臟病發作。他不敢在現場未經處理時呼叫救護車,就打電話叫來了託德。
託德手忙腳亂地收拾了殘局,又把杜山德送上了救護車。在醫院中,杜山德一點也不怕託德看到他殺人的事實,因為他早就發現託德也在幹著同樣的事情。
他對託德說:“我很瞭解你小鬼,如果說有人心裡的惡魔跟我一樣蠢蠢欲動,那個人一定就是你。”
當然他們都把這當成一種調侃,以為等杜山德出院後,日子照舊。可沒想到命運弄人,與杜山德同住一個病房的病人,竟然曾是杜山德集中營的犯人。他認出並揭發了杜山德,引來了追殺的猶太特工。
特工冷冷地說:“你終於被找到了。”
杜山德知道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偷偷地服藥自殺了,而身背數條命案的託德,也在特工們的追查下露出了馬腳,最終伏法。

第三個故事,名字叫《屍體》。這個故事,既是在緬懷過去,也是在表達抉擇對人生的影響。
故事圍繞著戈登、柯里、泰迪、魏恩這4個12歲左右的孩子展開。在世人的“有色眼鏡”中,這幾個孩子既頑劣又不正常,以後不會有什麼出息。
泰迪總戴著一副厚鏡片的眼鏡,殘疾的雙耳上掛著助聽器。他先天視力不佳,耳朵卻是後天致殘。在泰迪八歲那年,由於打破盤子惹毛了參加過二戰、有了心理疾病的父親。
父親將泰迪的頭按在了滾燙的爐臺上,毀掉了他的雙耳。事發之後,泰迪的父親被送進了退伍軍人精神病院。但泰迪仍然以父親為榮,夢想著像老爸一樣征戰沙場。
而他也繼承了父親的瘋狂,常常“作死”。比如,故意迎著疾馳的汽車,等到快被撞飛時才閃開,併為此開懷不已。
魏恩則是大家公認的“蠢蛋”。他八歲時,在院子裡埋了一個裝著硬幣的“藏寶罐”,還畫了“藏寶圖”。可在魏恩把藏寶圖扔在了房間後,卻忘了這回事。
等後來要用錢時,他才想起了“寶藏”。可是,母親已經清理了好幾遍房間,“藏寶圖”早就不見了。魏恩憑著記憶到處挖了四年,仍然沒有找到。朋友們推測,“寶藏”早就被魏恩那個“混混”大哥偷走了。
戈登的爸爸嗤笑魏恩是“白痴”,說他就連報紙上那麼少量的漫畫,都要用一個半小時才能看懂。
柯里則有個天天醉酒後施展暴力的父親,他經常被重傷到無法上學。在這樣烏煙瘴氣的家庭環境中,柯里的兩個哥哥也沒能健康成長。大哥十七歲就離家參軍,卻在服役期間犯罪被捕;二哥也早早輟學,成了不良少年。
因為有這樣的家人,所以儘管柯里聰明上進,人們仍然說他是“壞蛋坯子”。
至於戈登呢,家庭環境和成績都還不錯,但也有煩惱。因為他在家中是個“隱形人”。
戈登那位大他十歲的哥哥品學兼優,吸引了父母的全部關注。每天,父母們討論和關心的都是大哥,就連戈登故意說髒話,他們也不曾留意。等哥哥意外身亡後,父母更是長期陷入茫然痛苦的情緒之中,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還有另一個兒子。
戈登因此產生了幻覺,彷彿看到形狀可怖的哥哥厲聲大喝:“你才是該死的那個。”
這4個孩子成為了朋友,但更像是在抱團取暖。他們都被家庭、環境所傷害、歧視或忽略著,所以渴望被需要、關心和關注。
於是有一天,4個孩子決定去找尋死去小孩布勞爾的屍體。這個孩子不久前剛剛失蹤,經過多方尋找無果後,警方斷定他已經死亡。
不過最先找到布勞爾屍體的不是警察,而是魏恩的哥哥。魏恩哥哥和幾個不良少年偷了一輛車去兜風,結果無意間撞見了布勞爾的屍體。他們嚇得不輕,卻因為偷車的行為不敢報警。
當那些人談論這件事的時候,魏恩就躲在一旁偷聽。隨後,他把訊息告訴了小夥伴們。他們一致決定,走上三四十公里,去找布勞爾。如果這件大事能辦成,那他們的照片就能登報。
對孩子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刺激的冒險,更是一次對失意人生的“昇華”。所以他們無所畏懼,向大人們編造了“去露營”的理由後就出發了,柯里甚至特意偷拿了父親的手槍。
他們的這趟冒險之旅確實非常刺激,不僅跟成年人起過沖突,也差點被火車撞死,還在河中游泳時被水蛭爬了一身。這像是孩子們告別童年的某種儀式,最後的瘋狂之後,未來的抉擇也將到來。
早慧的柯里最先意識到這點。那是在想當作家的戈登講了一個故事之後發生的事。戈登刻意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然而無論是魏恩還是泰迪都體會不到妙處所在,只說這個故事“虎頭蛇尾”。
柯里就悄悄跟戈登說:“你應該遠離我們,去上更好的班級。不然,你今後只能跟一群聽不懂故事的人混在一起,永遠實現不了作家夢”。
聽過這話的當晚,戈登就做了一個噩夢。他夢到柯里被變成死屍的泰迪和魏恩抓著雙腳,往水中拖去,柯里大聲地哭喊:“戈登,救我!”
第二天,他們找到了布勞爾的屍體。孩子們推斷著他死前的人生,議論著他死後的事情。只覺得布勞爾可憐又孤獨。
正當4個孩子被布勞爾的慘狀所震驚時,那幫最早發現屍體的大孩子突然出現了。原來,他們開著合法的汽車再次找來,同樣覬覦著“發現屍體”的功勞。
兩幫孩子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終柯里掏出了父親的手槍逼退了大孩子們。但哪一夥人都沒有得到這份功勞。大孩子匿名報了警,小孩子也怕冒險經歷被發現而沉默。
但是大孩子們心中有怨氣,在毒打這4個孩子洩憤後,事情才算徹底結束。柯里與戈登一起上了更好的班級。他倆拼命努力,考上了大學;而魏恩和泰迪則去上了“技術”班級,漸漸與柯里和戈登形同陌路。
戈登對此無能為力,他想:有的人會沉淪,如此而已。
當他們二十來歲時,魏恩死在了一場大火中。又過了五年多,泰迪死於酒後駕車導致的事故;而正在讀研究生的柯里,也在調停一起餐廳衝突時被誤傷致死。
而戈登已經成了職業作家,儘管文學評論家都說他寫的東西是“垃圾”,但他至少好好地活著。
有一次,戈登看著流經家鄉的那條河,不禁想到:河水仍然奔流著,我也是。

第四個故事《呼吸呼吸》,是合集中唯一有點驚悚元素的故事,但它並不恐怖,故事的內容,更是歌頌了信念和堅持的力量。
在這個故事中,主角是一名叫做大衛的老人。他是個平平無奇的上班族,一輩子都沒有太大的建樹。所以,說他是個偽主角也無不可。畢竟,在這個故事中,大衛聽到的那個故事才是真正的故事。
這一切都要從一家神秘的俱樂部說起。這家“俱樂部”非常特別,沒有名字、沒有會費、沒有電話、沒有活動記錄、沒有會員卡,甚至就連工作人員,也只有一名叫做“斯蒂芬”的人。
斯蒂芬這個人同樣籠罩著神秘色彩。雖然他以幹練和彬彬有禮的姿態接待和服務會員們,但是俱樂部老闆、房屋主人、管家和侍者,似乎都不是他的真實身份。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斯蒂芬這個人似乎駐顏有術。至少,大衛在俱樂部活動好幾年了,從未覺得斯蒂芬變老。
而俱樂部裡的許多物品,在外面也同樣看不到。比如,沒聽過的廠家生產的檯球、唱片機等用品;還有明明非常出色,卻怎麼也查詢不到的作者和書籍。
這傢俱樂部的鬆散規矩也與眾不同。只要來過的人,不必等待正式邀請、也不用辦理什麼入會手續,完全可以再次自行來訪;凡是在俱樂部活動的會員,要免於一切客套,大家平等輕鬆相處。
每週四的晚上是固定的“故事會”,會員們會在這天講故事。不過,聖誕節前的那個星期四,一定得講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斯蒂芬會在這天向大家收一些錢,但不管是收到千元大鈔,還是幾個鋼鏰,他的答謝回應一律平等。就好像收錢只是個形式,沒人在意具體的金額一樣。
而每到“故事會”時,大家都會圍坐在俱樂部的大壁爐邊,一邊聽著故事,一邊享用斯蒂芬準備的酒水和小食。壁爐上的石頭刻著一行字:故事本身才是主角,而不是說故事的人。
自從大衛第一次來到這個俱樂部算起,他在十年間已經在這裡聽過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驚悚的、諷刺的、悲傷的、歡樂的……但若要說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要數老成員麥卡朗在聖誕節前講的那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麥卡朗的親身經歷,發生在他還是個年輕醫生的時候。1935年,獨自開診所的麥卡朗已經在行業內小有名氣。不管是外科還是內科,他都能接診。就算是接生,他也是一把好手。
用麥卡朗的話說:“我接生過兩千多個嬰兒,坐滿五十個教室都沒問題。”
有一天,一位叫珊蒂的年輕女性前來看診。麥卡朗為她檢測是否懷孕後,斷定珊蒂登記時用的是假名、沒有結婚,並且比她自稱的年齡要年輕三到五歲。
診所的護士說她“不知廉恥”,畢竟在1935年,人們的思想還很保守,對未婚先孕這種事幾乎“零容忍”。
不過,麥卡朗覺得珊蒂很特別。因為她非常鎮定坦率,完全不像其他未婚媽媽一樣,要麼哭哭啼啼,要麼茫然失措。
第二次見面時,麥卡朗對珊蒂的鎮靜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你懷孕了……預產期在聖誕節前後”。說完,麥卡朗心想:她大概會哭吧。
“不意外……你願意為我接生嗎?我是說在知道我沒有結婚的情況下?”珊蒂絲毫沒有哭泣的跡象。
“我願意,但是你要告訴我你的真名。”
珊蒂同意了,然後他們除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外,也成了朋友。
隨後,麥卡朗給了珊蒂一本寫著孕期注意事項的小冊子。上面詳細說明了懷孕期間要注意的飲食、禁忌等。這是麥卡朗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重要知識,後來,他以這本小冊子為基礎,撰寫了一本叫做《孕婦實用指南》的專業書籍。
但在那個時候,麥卡朗的許多想法與主流產科理論大相徑庭。其中最有爭議的,是麥卡朗提出的一種,有助於孕婦在生產時減輕恐懼心理、儲存體力、維持血氧含量的呼吸方法。
好在珊蒂非常信任麥卡朗,她毫不猶豫地說:“你是我的醫生,我聽你的”。
就這樣,麥卡朗盡心盡力,珊蒂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迎來了臨產時刻。那天是聖誕夜,下了一整天的雪。珊蒂一邊用呼吸方法維持著狀態,一邊坐上了計程車。
結果司機比珊蒂還緊張,加上天氣嚴重影響了道路狀況,車子行駛到麥卡朗的診所門口時,發生了嚴重的交通事故。
已經趕到診所的麥卡朗看到珊蒂被甩出了車廂,悲慘地身首異處。他趕忙上前檢視,卻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珊蒂那具失去了頭顱的身體,竟然還在做著呼吸運動。斷裂的氣管中,不斷髮出“噝噝”的聲音。
麥卡朗壓下了既傷心又害怕的情緒,搶救出了珊蒂腹中的胎兒。然後他回頭看時,發現珊蒂的頭顱就在旁邊。那顆頭也在做著呼吸運動,眼珠和嘴巴還在動。
麥卡朗堅信他聽到珊蒂說:“謝謝你,麥卡朗醫生。”
他也認真地回答:“不客氣,是個男孩。”
不久後,珊蒂的呼吸終於停下了,麥卡朗止不住地哭了起來。
好了,說到這兒,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說合集《肖申克的救贖》的精華部分,到這裡就講完了。

這部作品一反斯蒂芬·金創作的常態,沒有超能力、吸血鬼等靈異和超自然元素。反而是以普通人的視角來講述“平凡”的故事。
但這4個不怎麼恐怖的故事,卻更加打動人心。有這樣的故事打底,誰還能質疑斯蒂芬·金的文學造詣呢?他在2003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就是最好的明證。而按斯蒂芬·金自己的說法:如果人的思想都像一個個尺寸和大小不同的濾網,那麼你的濾網流不過的東西,也許就能透過我的濾網,反之亦然。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