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核心頻率與CPU的綜合性能相關性非常大,很多小夥伴在購買CPU時會特別關注這一指標。同時CPU的頻率也和功耗、發熱量(TDP)的關係非常大,因此考慮功耗/效能比(效能比)時常常也是個重要的參考,更有直接對比效能/頻率比的IPC(每時鐘週期指令數)等指標。
不過麻煩的是,現在大部分主流CPU有基礎頻率和睿頻/擴頻頻率兩種頻率設定,更有單核(一般就是最高頻率)、雙核、四核等狀態的最高頻率設定。Intel更在12代酷睿中引入了效能核心和效能核心兩種頻率不同的核心,使得CPU頻率顯得特別混亂,小夥伴們想用它來評估效能也越來越麻煩,那麼,今天咱們索性就把它們都拉出來,放在一起比一下吧。
在這種直觀的對比下,各個CPU的差距就很明顯了,例如酷睿與銳龍CPU的效能差距可能不算太大,但參考實際頻率的話,就會發現效能相近的銳龍CPU頻率更低。說明銳龍的核心效率明顯高於架構已經有些過時的11代酷睿,甚至不遜於12代酷睿。
其實這種對比還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規律,比如定位更高的型號當然最高頻率更高,但基礎頻率可能反而更低,這應該是為了在更多的核心配置下,獲得比較低的待機功耗,與我們的實際測試結果很相近。比如在同一平臺上,酷睿i9-12900K和i5-12600K在桌面待機狀態下,整機功耗分別為75W~80W和74W~78W,基本可以說沒有差別。
再說酷睿含K和不含K的型號,從最高頻率上看只差100MHz,為啥玩家小夥伴總感覺含K的玩遊戲更痛快呢?問題就在最低頻率上,總是想著回到低頻執行的非K型CPU,在需要持續高效能的遊戲中當然不如頻率一致很高的K型了。
至於12代酷睿的效能核,看看頻率就會發現,它的最低頻率和非K型酷睿的最低頻率類似,最高頻率則恰好和K型酷睿的最低頻率類似,總之就是一直跑在酷睿核心常用的最低的頻率下,當然 省電了,再加上還可以的效能,當然效能(效能/功率)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