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天氣越來越冷,有些人出門買個菜,接送孩子,衣服穿得也挺多,但是稍微感受點風寒就會打噴嚏、鼻塞、咳嗽,通常這類人被認為是氣虛。為什麼健康人在同樣的環境下沒出現不適,而氣虛的人就會出現感冒症狀呢?因為氣虛陽微的人,正氣不足,感受風寒之邪後,不能鼓邪外出;治療這類感冒時必須益氣與解表配合使用,補益扶正,使之攻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如果單純解表反而會傷及人體正氣,導致對外邪的抵禦能力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下風寒症狀是標,氣虛陽微是本,解決了疾病的根本,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氣短乏力等症狀也就迎刃而解了。
《和劑局方》中記載的參蘇飲發散而不傷正,補益而不留邪,是調理氣虛感寒的代表方劑。黨參、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益氣化痰;蘇葉、葛根宣散解表,為方中的主要藥。配合前胡、桔梗宣肺止咳;木香、枳殼理氣調中;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全方益氣化痰,疏風解表,適用於久病體虛或氣虛停飲兼感風寒者,外感風寒,內停痰溼,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氣短乏力,胸膈滿悶,苔白脈弱者用之最相宜。如果氣虛較重,有氣短多汗表現者,可以去葛根、枳殼,加黃芪以益氣固表;如果是陽虛兼感風邪,汗出後反惡寒、心悸肢冷或背部發冷、脈微者,可加附子以助陽解表;惡寒、鼻塞、無汗者,可以去葛根,加防風、荊芥以散寒發汗;頭痛重者可以加川芎、白芷以解表止痛。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對於因氣虛陽微而經常感冒的人來說,透過補益正氣,增強體質,不僅能夠治療,還有很好的預防作用,所以說益氣對預防和治療氣虛感冒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