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跑步,都能跑步,想要跑得好,確實需要系統訓練。那麼,男女的訓練有差異嗎?
馬拉松頂級選手的訓練方案我們不好參考,他們為了把身體鍛造成最適合跑步的狀態,會做無數與“跑步能力相關”的訓練。但在大眾跑者身上,為了獲得進步,男女訓練還是有差異的。
這種差異主要來自於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所擁有的長板和短板不同,以及訓練策略的不同。
力量差異決定了適合的跑法
正常女性體重相對男性而言較輕,在腿部肌肉水平上,女性肌肉比起男性平均要少15%左右。這是什麼概念?
基礎訓練相似的情況下,男性腿部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量,比如跑步時候邁大步子的衝擊。具體到跑姿方面,男效能夠承受“更大的步幅”。看看那些頂級選手,無不是在“儘量短的觸地時間”與“儘量大的騰空時間”之間找平衡。
高手步子大,這是我們的共識。假設步頻180,一秒鐘3步,一步0.33秒。跑起來的時候,如果觸地時間很短,留給騰空的時間就多。超短的觸地時間(比如160毫秒)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支撐住身體,高手基本上是落地迅速彈起,觸地時間越短,留給“騰空”的時間就越多。快跑的是可以用“貼地飛行”來形容的。
競速160X,160X 2.0以及160X PRO的設計,就能深深感受到這種差異,越是給高手準備的鞋子,越適合大步幅、高衝擊、速回彈。
女性因為腿部力量相對較弱,大眾跑者更加適合“小步高頻”的跑法。觀察一場馬拉松,女性選手整體來說步幅會略小,步頻會更高。業餘跑者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即使幾個人速度一樣齊頭並進,踩的點兒也不一樣,這是男女的力量先天差異造成的。亞洲女子精英選手的跑鞋一般都比較輕,也是為了高頻條件下更省力。
另外,決定跑步頻率的,還和呼吸頻率有關。女生的肺活量普遍比男生小,更適合高頻率的呼吸,配合跑步落地,小步高頻+高呼吸頻率恰好構成提升速度的關鍵。
早年中國的女子長跑隊伍基本都是採取高頻的跑法,步頻可能會達到220。最後幾公里衝刺,都是提高步頻。所以那時候中國馬拉松女隊往往要提前三四公里就開始提步頻衝刺。歐美的女選手則更傾向於男性化的訓練,在衝刺階段會用大步幅來提速。
柔韌性與耐力差異決定訓練重點
讓男生練出很好的柔韌性就跟讓女生長出健碩的肌肉一樣困難。相比男性,女性最大的優勢在於柔韌性好,關節較靈活,活動幅度大。看看體操運動員就知道了。柔韌性強的好處是跑步時動作更舒展,肌肉彈性好,耐力也更好,弱勢就是容易發力不足,重心起伏也會相對較大。
女性的耐力一般都比男性好。即使從來沒有跑過步,稍加訓練,女性慢慢“熬”一場比賽的成功機率也是很高的。
人類在原始時期,男人主要負責打獵,需要專注於目標,該迅猛出擊時就要迅猛,所以爆發力更強。女性主要負責採摘,在無盡的田野中找果子,不忙不忙的提升了耐力。到當今時代,男人喜歡釣魚、女人喜歡逛街也和基因中的原始習慣有關。
正因男女先天優勢不同,對於提升馬拉松的耐力也就有了兩個不同的方向可選。我們都知道,中等長度的練速度訓練和長距離慢跑其實都能提高耐力。
如果你按照4分配速能跑5公里,那麼放慢點兒速度,按照4分半配速可能就能跑8公里,這是“降速換距離的方案”。而如果你按照6分配速能跑15公里,提高點兒速度,或許可以按照5分半配速跑10公里,這是用“縮短距離換速度方案”。
我們發現很多女性高手,平時LSD練得特別多,可能平時就是個5分半、6分的配速跑30公里,結果一到賽場,可能全馬就進330了。非常神奇,其實這暗合了“低心率跑法”,有一本書《耐力》也專門講過這樣的問題。
而有些男性高手,平時間歇跑訓練的多,絕對速度很快,長距離比較少,結果也能在賽場上跑出很好的成績。
多數男性更習慣在日常訓練中加入速度元素,而女性更願意增加耐力元素,透過兩個不同方向逼近馬拉松配速。
骨骼及重心差異
這裡要說到男女身體構造的決定性差異了。女性的盆骨較寬,Q角度會更大,力學上講,膝蓋關節受到的壓力更多,容易足部內旋過度。
所謂的Q-Angle,即人體股骨與脛骨的夾角(如圖所示)
▲ 左邊為女性,右邊為男性
女性為了在繁衍時更容易分娩,所以女性骨盆比例會比男性來得寬。平均而言,女性的這一角度比男性多4度(女性平均為16度,男性為12度)。
Q-Angle越大,股四頭肌往外側的分力越大,給膝關節施加了更多的壓力,並導致女性足部內旋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出現X型腿的情況更普遍)。
我們經常看到女生膝蓋內扣(小女生擺這個POSE很可愛),這和臀中肌力量不足有關,更重要的是,本來大腿-膝蓋的角度就有區別。這個差異會讓女生跑起來左右晃,重心不穩,所以我們發現即便是頂級的馬拉松女選手,也有左右搖晃的問題。
能量消耗差異
女性的皮下脂肪會多一些,在低速長距離上更有優勢,且能耗低,習慣於用脂肪作為燃料,所以女生愛跑LSD。和男性跑者相比,女性跑者都是小排量省油型的。
而男性則是大功率耗油型的,運動時習慣使用血糖等可以提供大功率輸出的能量來源。通常情況下,男性身體裡脂肪比女性更少。成年人的體脂率正常範圍分別是女性20%~25%,男性15%~18%。
男女訓練的長板和短板策略
知道了男女身體構造的差異,就知道如何利用長板和規避短板了。對大眾跑者而言,男生大步,女生高頻,這是諸多身體結構所決定的優先方案,這樣訓練最能利用天賦。
縮小步幅,落地的衝擊力減小,女生肌肉力量不強的短板被克服;因為高頻,跑同樣的距離需要更多的落地次數,肌肉耐力的長板得到發揮;因為肺活量較小,多次高頻率呼吸能帶來步頻配合,以及充足氧氣供應。
股骨、脛骨的Q角度大,“跑起來不穩定”的弱點,也能透過高頻率落地而克服;女生上肢力量較弱,大步幅需要大的擺臂,縮小步幅也能減輕上肢的負擔……
對男生而言,情況恰恰相反,大步幅帶來下肢力量的盡情使用,呼吸頻率低而深沉(更多腹式呼吸),因為Q角度小,更容易“走直線”,大步也穩當,上肢力量強擺臂可以配合步幅加大……
從訓練上講,女生更容易在耐力領域找到滿足感,而男性更容易從速度上發揮優勢。
當然,以上是利用天賦的方案。而到了頂級選手,則要反過來,因為到達瓶頸的時候一定需要補短板了。男生多練長距離,提高步頻、增加柔韌性。女生多練速度,增大步幅、提高力量。這二者的精英群體總會在某個訓練的節點上交匯。
一句話,先天優勢劣勢,都能變成我們最終跑步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