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積善成德
功夫
打了好久太極拳,以為自己可以了。拜師之後,方知自己小兒科。聽師父說,有的大師每天練預備式,一練就是一個小時。起初大惑不解,後來我終於明白,這是舉一反三的事。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並貫穿於整個套路動作之中,功夫才會見長。練好預備式之後,師父再教我起勢的時候,又一次強調說,從起勢到收勢,每個動作都要求沉肩墜肘。這是師父領進門,否則,自己總是懵懵懂懂的。
頂頭懸
那麼,心無旁騖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應該從預備式。什麼是太極拳的心無旁騖呢?先說有雜念。比如,你在晨練時,一邊打拳,一邊想:今天早上吃什麼?孩子餵奶了嗎?太陽出來了嗎?那是誰家的小狗狗,真漂亮!請大家說,這叫心無旁騖嗎?顯然不是。當你來到拳場,稍作熱身運動之後,預備式你要做些什麼呢?比如,兩足分開之後,心裡想著與肩同寬了沒有?虛領頂勁的時候,舌頂上顎沒有?呼吸的時候,齒微合、唇微閉、目光平視了嗎?含胸拔背,氣貼於背了嗎?氣沉丹田,腰松腹實了嗎?尾閭中正,突臀沒有?收胯根了嗎?“守我之靜,待彼之動”,中正安舒了嗎?如此這般,可以羅列出一大堆拳理來,能想多少,就想多少。總之,在拳場,就想太極拳的事,其他生活瑣事之類,一概不想,這就是心無旁騖,精力集中,就想一件事,而且是意念。不信你試試,過腦的東西,非常迅速,疾似電閃,賽過射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經過師父的點撥,我才恍然大悟。天天習練,師父教的東西,我都牢記在心。接著就是太極功如何上身的問題。遵照師父的教誨和大師們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踐,從某些側面楔入,說一下自己的體悟。
太極拳有它奧秘的一面。它有點像按摩,不能使勁過重,也不能過輕,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治病、保健的效果;太極拳要求無過不及,行拳走架,別人看著動作大方、姿勢優美,自己感到自然、舒服,無可挑剔,無過,無不及。從外觀上,你的功夫上身了。從內裡看,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自然調和的狀態,就是恰到好處。
怎樣才能把功夫練上身?正確理解太極拳的各項規矩,把它們付諸實踐,並作為目標。以太極拳的身法為例。李亦畲雲:“提頂吊襠心中懸,松肩沉肘氣丹田;裹襠護肫須下勢,含胸拔背落自然。”簡要解釋一下:
1、提頂,不能理解為頭向上挺拔,頸項伸長。正確的姿勢是,頭頸部正直,下頦內收,頸部靈活,但不晃動。把身體松沉到腳跟和腳掌上,肩頸穴沉到湧泉穴 上,自我感覺腳下有一股力貫全身之感。這時,下頦收、頸項順、頂提起,氣往下走,神往上領。這個提頂入了虛靈之境,是太極拳松沉之力作用的結果。
2、吊襠,會陰穴虛虛上提,如忍便狀。尾閭朝前運動,托起小腹,小腹上翻。此之謂吊襠。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斂臀吊襠,上下呼應,精神提得起,全神貫注。
3、心中懸,以心行氣,身、心不偏不倚。這時中氣既不能下陷,也不可上浮。
4、松肩,順著身體兩側松落,張開肩井穴,氣入湧泉穴;沉肘,肘尖沉落,內收,使兩臂外棚。
肩靠
5、氣丹田,即虛心實腹,後天透過放鬆練習得到的內氣。“無中生有”(張三丰) ,才是太極拳之氣(松淨之後,先天之氣可能出現的地方有印堂、命門、湧泉、夾脊等處,因人而異)。氣沉丹田,就是把這兩種氣,元氣和後天之氣結合而成的氣統稱為太極拳的氣,沉入丹田。丹田指下丹田。是身體內在能量的樞紐。初學者要在吊頂、松肩沉胯上下功夫,不是時刻都氣沉丹田。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沉丹田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如,上提、下沉、翻滾、鼓盪、轉動、平靜、聚合、分散等等。
6、裹襠的襠部,在大小便之間的會陰部。會陰穴與百會穴上下呼應。裹襠,指兩胯根撐開,兩膝微向內扣,俗稱騎馬蹲襠式。能裹襠者能圓襠,下蹲時,襠不低於膝蓋。
7、護肫,原指鳥的胃。俗稱腹前和兩肋脅部位,這是人體的薄弱部位,是技擊雙方攻擊的目標。所以沉肩墜肘、肘不離肋、肘不過背、肘不貼背,就能護肫。
8、下勢,一般人練下勢,容易緊張,傷膝蓋,不易強求。太極拳高手、專業太極拳傳承者可以練下勢。過去,楊少侯教拳,在八仙桌下走架,就是練下勢。那是在難松的情況下,求松,相當不容易,須明師口傳身授。要求胯與膝平,檢驗你的功夫深淺,也是很難做到的,且有受傷和性命之憂。青少年身體條件允許,可在教練指導下,適當練習下勢,不要強求。我們現在以健身為目的,中老年人就退而求其次吧。
9、含胸拔背,楊澄甫宗師雲:“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含胸拔背要與頂頭懸結合練,下頦微收,膻中穴向下含,力自然貼在背上,後背雙肩之間鼓起外棚,這時的落自然,就是以松淨求自然。
在習練太極拳身法的過程中,知規矩、守規矩、破規矩。先體會到地球引力,再將身法要領與周身貫通。先實丹田氣,再靈頂頭懸。而如想在外三合的基礎上,達到內三合,沒有明師以真訣點撥,也是辦不到的。當然,這裡似乎還有個緣分問題。我在廣場教拳,有一個打了多年拳,經過幾個老師教導,自以為無人能比。他天天偷看我教拳,後來乾脆公開認我為師。問他為什麼,他就一句話:“老師講拳理講得細。”他說許多拳理,自己從來沒聽到過。這就是緣分。如無緣分,雖然碰到好的老師,不知其好在哪裡,不認可,也會錯過機會;不幸碰到旁門左道者,不好也說好,誤入歧途,走了彎路,不能自拔;有好老師,信仰不堅定,東張張西望望,見異思遷,輕易離開老師,沒有機會得到老師進一步指導,自己妄為,把太極功練走了味。這樣的人,一輩子功夫也上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