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前者可增廣身體之見聞,後者可開拓心靈之閱歷。身之行,心之知,囊括了生命之全部。或知而行,或行而知,以及知與行之孰難孰易,頗有爭論;然而爭論的最後目的是為了達至知行合一乃至道德文章俱佳,則無異議。然而萬里路該怎麼行,萬卷書該如何讀,卻是許多人的困惑。怎麼都行,什麼都讀,可乎?我的體會是八個字:地須再遊,書要重讀。
蘇東坡是詩文詞賦書畫無所不能的天才,無疑是讀書的大家,又是因反覆貶官而行跡最遠的名人,無疑也是行路的大家。他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不僅可以解釋“地須再遊”:一處絕佳勝地,只有在不同的氣候、季節、時間反覆遊覽,才能充分領略其美妙;而且可以解釋“書要重讀”:一本絕妙好書,只有在不同的年齡、處境、心情下反覆閱讀,才能充分領悟其奧義。所以納博科夫說:“你不可能讀一本書,除了重讀它。”
然而所謂重讀,是指主動的重讀,而非被動的重讀。據說英國人由於在小學、中學、大學裡被反覆灌輸莎士比亞,長大後幾乎沒人喜歡莎士比亞。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中國,由於在小學、中學、大學裡被反覆灌輸魯迅作品,中國人長大後幾乎沒人喜歡魯迅。正如被塾師的戒尺打得手心通紅的古代士子,熟讀旨在培養君子的儒家經典後,幾乎都成了偽君子。外力灌輸如同包辦婚姻,即便門當戶對乃至郎才女貌,也沒有驚喜,毫無會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由閱讀則如同自由戀愛,即便時空遠隔乃至人棄我取(娶),也情有獨鍾,無怨無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廬山只有一座,別人造了別墅,我就不能再造了;西子只有一個,與范蠡偕隱後,你就沒有機會了———即便用現代克隆技術為每位國人克隆一個西施,為每位洋人克隆一個夢露,也是興味索然的罷。但書籍卻天然具有可克隆性,喜愛者可以人手一冊。馬克·吐溫在書櫃上貼著字條:“妻子與書,恕不外借。”愛慕其妻者只能徒呼奈何,然而愛慕其書者只需去書店另購一本。對異性與書籍有共同愛好,結果判然兩樣:愛上同一個異性的人,決不會誇獎對方有眼光,雙方永遠都是情敵;但愛上同一本書籍的人,無不驚喜對方有眼光,雙方立刻成了摯友。好書之美妙就在於“人盡可夫”,任何人對它的精神求愛都不會遭到拒絕。雖然永遠相見恨晚,但決無“恨不相逢未嫁時”之憾。
不少人把閱讀視為畏途,因為要讀當然應該讀名著,然而古今中外的名著已經多到一輩子什麼都不幹也看不過來的程度,所以始而望書興嘆,終至放棄閱讀,使名著成了人人皆知但誰都不讀的空名。其實一個人並不需要讀所有的名著,每個人只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名著,反覆閱讀就行了。林語堂說得妙:“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每一位有精神深度的人,讀書必得力於一家。這一家是誰,因每個人的先天秉賦、後天興趣不同,無人可以代你指定,所以只能在亂讀書中自己去“尋尋覓覓”,剛開始難免“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切切”,繼而進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左顧右盼,但遲早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正果,於是“三千寵愛在一身”,一旦找到了精神新娘,你就會白天想著她,有空就親近她,上床更是愛不釋手。然而讀書又不同於娶妻,只求深情,無須專一,完全可以由此及彼、呼朋引類,讓你的精神新娘“騎著馬兒,帶著妹妹”一起入你的洞房。讀書是一種古典趣味,反覆重讀則更加古典。現代趣味主要是音樂和電影,現代人熱衷於反覆聽同一張唱片,沉迷於反覆看同一部電影,但這使他們失去精神深度。要想獲得精神深度,惟有讀書———而且如同流行歌曲所唱:“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書最忌被課堂灌輸敗壞了興味,或被鉅細無遺的必讀書目嚇退。錢鍾書說:“必讀書大多是不必讀的。”任何不值得重讀的書,就是不值得讀的。
凡人悟書
A:古人云:“書猶藥也,善讀醫愚”。何謂“善讀”?即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讀書能治愚,若善讀;但讀書亦能致愚,如“死讀”。
同讀一本書,有人讀一遍即感其妙無窮,有人讀十遍仍覺莫名其妙,這不僅是受益問題,更是方法問題,有時也是鑑賞審美能力的問題。
B:書該如何讀?南宋陳善在《捫蝨新話》中有這樣一段話:“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上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善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中,將讀書的方法簡括為“入”與“出”,並指出“入”要“見得親切”,“出”要“用得透脫”。“見得親切”即是說當你接觸到讀物時,要全神貫注,全身投入,讀得親近、切實。觸文能繪其形,聞其聲,臨其境,悟其神,乃至如醉如痴。“用得透脫”,學以致用,“用”要用得透闢、活脫;生吞活剝、死搬硬套那便是“死在言下”了。
C:作家毛志成將必讀書分為四類:聖人書、哲人書、才人書、確人文格的書。在下不才,亦續貂將不該讀的書劃為四類:愈讀愈想死的消極書、愈讀愈想入非非的庸俗書、愈讀愈如墜雲霧的糊塗書、愈讀愈想打作者嘴巴的無稽無聊的書。
D:一本書的銷售數量和速度跟封面上的美女穿的衣服的多少成反比。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與收進廢品站的數量與速度成正比。——這是藝術法則,更是市場規律。
E:世上的書太多,選經典讀;經典也太多,就憑自己的好惡去讀。我們先得向經典表明自己的人格,才會發現經典的真正價值。讀經典的首先收穫將會是發現我們自身的淺薄與幼稚。一個人,書卷氣多了,市儈氣則少;一個社會,書香味濃了,銅臭味則淡。
F:關於讀書,心境比環境重要。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不必團團圍坐,一人誦讀,眾人靜聽;不必擺架勢;沐浴淨身,焚香散神;不必窗明几淨,僮兒相伴,紅袖添香。有首古詩說得好: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那些常常牢騷沒有讀書環境者,實則是無讀書的心境。
G:有錢的人不讀書與沒錢的人想買書,其尷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雖富猶貧”,後者“雖貧猶富”。
H:看書,目的不是瞭解它,更不是記住它,目的是要將別人的東西融入自己的頭腦。一本書可以沒有看過,但你可以從隻言片語,從一兩段精彩的片段中得到自己的“營養”,你看到一種智慧,於是你就接受了一種智慧,你看到一處美麗,於是你便感慨這種美麗,於是,一點點地,便積累而成為人的性情。
I:書征服人,人就只能重複書中的思想,人征服書,人就會產生出書中沒有的思想。前者作者比讀者站得高,後者讀者比作者站得高。
J:有的人買書讀書,是為了自己不再思考,有的人買書讀書,是為了自己更好地思考。前者只能被書征服,甚至連征服的資格也沒有;後者征服書,書成為他永遠向上的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