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新聞中心
在提名了50本候選書單後,思想新聞中心的12位編輯經過兩輪投票,選出了2021年度十大好書(中外作者各五本)。結果如下,排序按照得票數量由少至多倒序排列。對於這個評選結果,我們再次宣告:它只代表本部門編輯們的閱讀喜好,評選的範圍也是以今年出版的社科人文類為主。
朱滸/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推薦語:
盛宣懷是縱橫中國近代官場與商界的重要人物。長期以來,對他的關注都偏重實業方面的“洋務”而忽略社會救濟方面的“賑務”。朱滸教授所著《洋務與賑務——盛宣懷的晚清四十年》利用規模龐大的“盛宣懷檔案”,以“賑務”與“洋務”的互動為線索,探討了如下問題:“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怎樣造成了一種局勢和條件,使得盛宣懷這樣一個出身於普通士紳的平凡人物,居然能夠成為一度掌控國家新經濟命脈、爾後又在革命大潮衝擊下得以全身而退的角色。”(鄭詩亮)
王東傑/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版
推薦語:
提及晚明清初的思想史,最引人關注的往往是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與他們同一時代的顏元,作為“鄉里的聖人”,就成了相關研究者“個個都要講,可是又都不怎麼能夠講得出名堂的一個人”。王東傑教授在《鄉里的聖人:顏元與明清思想轉型》中,運用“心理史學”“具身認知”等理論,另闢蹊徑,重新省視顏元。閱讀此書,有助於我們走出梁啟超、劉師培、胡適、侯外廬等學者一連串遠離顏元自己的問題視野、把他說得太“現代”、太“高明”的“誤讀”,將顏元的還給顏元。(鄭詩亮)
吳曉群/著,上海三聯書店,2021年1月版
推薦語:
吳曉群在《穿牆而過:一個個體投資者的思想世界》的開篇寫道:
在我的理解中,於史家而言,對他們的研究和觀察,其意義或許也就在於如法國曆史學家菲斯泰爾·德·古朗士(N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所說:“歷史並非只研究事件和制度,它真正的研究物件應是人類的心靈;歷史應該是要了解不同時期人類頭腦中的所思所想、所信所感。”
希羅多德曾將自己視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我也始終相信歷史學本身就是一門講故事的學問。有歷史學家曾說過:“故事在歷史研究中的意義可能被體現在故事本身,也可能遠遠超越那個故事的意義本身……歷史學的提問在本質上應當是意義的提問。是對意義的追尋本身使我們選擇這些事實,是意義賦予故事以生命力。”
只不過,與講述過去的故事不同,我現在要講述的是一個當下還在進行中的故事。
這本書曾經出現在我們的“湃書單”兩次。在時下這個“知識”轉換成“資訊”、“資訊”又充分干擾著“知識”的時代,我們來嘗試閱讀這樣一本既不足夠嚴肅又完全算不上休閒的書,可能除了是在閱讀這個“當下還在進行中的故事”之外,也是一個對所謂“知識”或者所謂“思想世界”稍作回顧的機會。(韓少華)
【意】卡洛·金茨堡/著 魯伊/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21年7月版
推薦語:
在《乳酪與蛆蟲》首次出版45年之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今年推出的中譯本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令讀者期待已久。對於歷史學者和研究者來說,作為微觀史學的代表作,《乳酪與蛆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讀過沒讀過的,大概都會將此書加入購物車。即使不考慮本書在學界的經典意義,梅諾基奧所生活的時代、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受審,金茨堡筆下的這個小人物的“宇宙”亦令讀者著迷。(於淑娟)
王安憶/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4月版
推薦語:
首先對王安憶老師持續不間斷的旺盛創作力表示敬佩。今年的新作,應該算是自《長恨歌》以來的集大成之作,延續了她以往的書寫主題:時代與人物命運。小說分上下兩部,以及一個尾聲,主角是淮揚菜廚師陳誠,上部是他的今生,從東北出生到上海成長再到定居紐約法拉盛;下部則是陳誠的前世,講述他的母親的人生,以及全家人的命運變遷。一把刀是職業,千個字是人生。王安憶的飲食男女,關注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情感關係,更是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小說時空跨度很大,王安憶藉此也關注了海外華人移民這個群體。閱讀王安憶以往的一些長篇,會有一種語言過於嚴肅厚重的感覺,但是在這部新作中,它變得綿密而有節奏感,韻味十足。總之,十分的好看。(顧明)
【美】羅伯特·科爾克/著 黃琪/譯,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2021年10月版
推薦語:
1937年,來自得克薩斯州一個上流家庭的13歲少女咪咪,在一次游泳比賽上遇見了比她大10個月的多恩,7年後,兩人在多恩奔赴大平洋戰場的前夕閃電結婚,在接下來的20餘年裡生育了10個男孩和兩個女孩。這部家族史詩有著浪漫愛情片的開頭,又隨著他們於1950年代初舉家搬遷至科羅卡多州帶上磅礴瑰麗的西部色彩,卻最終因為家中的6名男孩陸續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而陷入無盡幽暗……但還是有光照進來,除了家人之間從未消失的愛與最終的和解,這個在混亂和苦痛中掙扎著走過了數十年的家庭,見證了幾個時代對精神分裂症的不同治療方式,也作為罕見的遺傳學樣本為解開關於這種疾病的謎題貢獻了力量。
今天的醫學觀點認為,精神分裂症是遺傳的易感素質與個體成長過程中不良經歷磨合的結果,但大多數人對這種疾病都知之甚少,而無知帶來恐懼。咪咪和多恩一家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看見“瘋狂”的機會,也因而更能理解人之為人的肌理。(朱凡)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 王佳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三輝圖書,2021年4月版
推薦語:
在《支配與抵抗藝術:潛隱劇本》這本書裡,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認為潛隱劇本有三大特徵:第一,潛隱劇本往往是針對某個特定社會場所和某種特定型別的行動者的……第二,它並不限於言語行動,還包括全部範圍內的各種實踐;這是潛隱劇本最為重要的方面,但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最後,公開劇本與潛隱劇本之間的界限並非是一堵實體性的牆壁,而必然是支配者與從屬者之間的持續鬥爭地帶。
考察人類群體的行為,公開劇本與潛隱劇本這對組合無處不在。雖然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作者製造的一組概念,只在特定條件下才是真實的,但是試以這組兩個劇本的概念去套用,也幾乎無往不利。
試摘引書中第四章“虛假意識還是恭維奉承”的一小段如下:
或許,社會體系最應該擔心的是那些看似可以證明霸權制度最為成功的從屬者。跟那些從未接受既定宗教之承諾的異教徒相比,那些雖然接受了其承諾但後來又深感幻滅的使命男孩[卡利班(Cliban)],才是該宗教所面對的最大威脅。因感到背叛而產生的滿腔憤怒,總是暗含著曾經的深信不疑。(韓少華)
【日】石川禎浩/著 袁廣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6月版
推薦語:
一張照片引發的學術謎案。
作者以偵探小說式的敘述寫完整本書,前半部分圍繞一張疑點重重的“毛澤東照片”展開,後半部分重點回答副標題中的問題: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澤東的?重新梳理了《紅星照耀中國》成書前的採訪和執筆經過,探討其在被翻譯和傳播過程中的命運,完成了對這本名著的“重新發現”。
石川禎浩教授此前所有的中文版著作翻譯均由袁廣泉先生完成,石川先生盛讚後者為其“最信賴的譯者”,擁有“卓絕精妙的翻譯才華”。而由於袁先生的意外離世,這本書在某種意義上已是絕唱。(彭珊珊)
邱捷/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5月版
推薦語:
在《晚清官場映象:杜鳳治日記研究》一書的緒言中,作者邱捷表示:對清代州縣制度、司法、賦稅、官員生活等問題,中外學者都做過深入研究,成果豐碩,但以往的論著對“細節”和“故事”注意不多,且基本沒有引用過杜鳳治日記,而本書則試圖為讀者提供一些以往或未被充分注意的“細節”或“故事”。杜鳳治自1866年起歷任廣東廣寧知縣、四會知縣、南海知縣、署羅定州知州等職十多年,他留下百萬字的日記,詳盡地記錄了他的仕宦生涯。透過分析和探討杜鳳治日記中的細節和故事,作者呈現了晚清社會科舉不公、官場黑暗的社會狀況。基於杜鳳治日記這一充滿價值的史料,以及作者的深度分析研究,本書串聯了清代政治制度史、賦稅史、法制史、近代社會史、近代廣東地方史等多個領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龔思量)
【美】小杰克·F.馬特洛克/著 張敏謙 等/譯,上海三聯書店·新經典文化,2021年12月版
推薦語:
當歷史長久積攢的“合力”在某一瞬間爆發,人們似乎才有一個梳理過去、解釋現在、規劃未來的機會。三十年前,蘇聯解體,美國前駐蘇聯大使小杰克·F.馬特洛克在歷史現場見證了一切。在本書中,作者以親歷者的角度全面講述了從1987到1991年的驚人事件,不僅精闢分析了蘇聯制度的成就和問題,同時生動敘述了導致蘇聯解體的人與事,是想要了解蘇聯繞不過的一本好書。(鍾源)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