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古界有了重大發現,確定了西漢太宗漢文帝劉恆的霸陵所在地是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而非史料記載中的“鳳凰嘴”下。
說起來也是尷尬,明清兩朝不少官員都曾前往鳳凰嘴祭拜過漢文帝,合著幾百年期間,這些官員都是祭拜錯了,是拜了個寂寞。
同時漢文帝霸陵的發現,使得西漢十一座帝陵的具體位置都得到了確認,對於中國古代的陵墓制度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藉著這股熱潮,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霸陵的主人漢文帝,霸陵是西漢最後一座被確認位置的陵墓,可謂是“隱藏”極深,頗有傳奇色彩,而它的主人漢文帝,同樣也是一個隱藏極深的皇帝,可以說是一位比較“複雜”的皇帝,可以說他是一代明君,但他也並非什麼善良之輩,還有著腹黑狠辣一面,更可以說是一代狠人。
一、登上帝位的代價,是髮妻和四子皆死去
漢文帝劉恆是漢太祖劉邦第四子,生母為薄太后,是既非長又非嫡,所以一開始皇位就與他無緣,屬於是邊緣人物,被封為代王,就藩於偏遠的晉陽(今山西太原)。
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他可能只是在史書上留下是一位仁厚藩王的記載,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般變幻莫測,漢太祖劉邦之後,短短十幾年時間便換了三位皇帝,最終劉恆這個邊緣人物成為第四位皇帝。
劉邦駕崩以後,是由漢惠帝劉盈繼位,這位皇帝是仁慈有餘,果敢不足,通俗來說,就是太懦弱,尤其是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呂后,更是沒什麼存在感,在位七年以後逝去。
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先後在劉盈六個兒子之中,立了前少帝劉恭和後少帝劉弘兩位皇帝,當然這兩個都是傀儡皇帝,真正當家做主的是臨朝稱制的呂后。
等到呂后死了以後,大臣陳平和周勃發動政變,剷除了諸呂勢力,這時候後少帝劉弘還在位,但平定諸呂的軍功集團害怕以後遭到報復,說道後少帝劉弘並非漢惠帝親子,於是開始商議由誰當皇帝,就這樣廢了後少帝劉弘的帝位。
同時為了斬草除根,大臣們還宣稱漢惠帝的幾個兒子並非他親生,都是呂氏血脈,於是包括後少帝劉弘在內的幾個漢惠帝兒子都因此被處死,是以漢惠帝是無子絕嗣,更意味著開國皇帝劉邦的嫡系子孫不存,只剩下其他非嫡系後代,這在歷代還是很少見的。
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後少帝劉弘被廢,遠在晉陽的代王劉恆的機會便來了。
在平定諸呂之時,齊王劉襄(漢太祖劉邦長孫,齊惠王劉肥長子)曾經發難於外,響應陳平和周勃的行動,按理說他的機會最大。
在討論到他的時候,有大臣說道:“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意思是齊王是高帝劉邦的長孫,可以立為皇帝。
但是馬上有人反對道:“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舅駟鈞,虎而冠;即立齊王,復為呂氏矣”。意思是劉襄的舅舅太厲害了,有著這樣的外戚,劉襄要成為皇帝,外戚肯定就是下一個呂氏。
於是代王劉恆身為劉邦在世子嗣中最年長之人,最後被大臣們擁立為帝,等於是摘了桃子,遠在邊疆,靜靜地看著你們爭來爭去,最後是自己撿了一個皇位。
不過劉恆之所以成為皇帝,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平定諸呂的軍功集團,是想找到一個聽話的好控制的藩王,像齊王劉襄有兵權,地盤又大,還參與了平定諸呂行動,不好控制,軍功集團自然是選擇了代王劉恆這個沒有根基,還仁厚的藩王,認為會聽話好控制。
當然代王劉恆的代價就是髮妻和四個兒子莫名其妙死去,根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意思是代王劉恆未被立帝之時,王后死去,等到代王立為帝以後,與王后所生四子都病死。
還有《史記·孝景本紀》記載:“孝文在代時,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這兩個記載都證明了在漢文帝被立為皇帝的前後之際,先是王后死了,再是與王后所生的兒子也都死了,正因為他們死了,才輪到了漢景帝劉啟繼承皇位。唯一稍有出入的,就是王后所生的兒子,一說四子,一說三子,我們就以四子說法為準。
這其中很是耐人尋味,古代醫療水平就是再落後,也不至於這麼快病死四個兒子,更何況當時劉恆已經成為皇帝,身為天下之主的兒子,理應是最頂級的醫療待遇。而且更蹊蹺的是,代王王后,是姓名不詳,生卒不詳,即使她沒活到劉恆成為皇帝之時,但按理說應該追封她為皇后,但並沒有。
我們再來看看,呂后在世的時候,曾經大力推行呂氏一族和劉氏諸王的聯姻,想要以這種方式來避免呂氏一族日後被清算,將雙方綁在同一個利益戰車上。
不能說劉氏諸王都娶了呂氏女,但相當一部分是娶了呂氏女。像呂祿的女兒就被呂后許配給了齊王劉襄的弟弟劉章,除此之外,呂后還將呂嬃的女兒嫁給了營陵侯劉澤,將呂產的女兒嫁給了趙王劉恢,後少帝劉弘的皇后也是呂祿的女兒。
在這種情況下,代王劉恆很可能娶得王后便是呂氏女,並且給代王生下四子,而軍功集團的態度是斬草除根,像漢惠帝幾個兒子都被殺了,代王劉恆的王后是呂氏女,所生四子更有著呂氏血脈,所以代王想要真正的登上帝位,其他都不是問題,唯一問題就是要表明自己與呂氏一刀兩斷的態度,而劉恆也是夠心狠手辣,他的王后,有可能是早已病逝,也有可能是在劉恆進京之前就被殺死,至於四個兒子,在劉恆成為皇帝以後,為了獲得軍功集團認可,只能是都“病死”了。
從這點來看,漢文帝劉恆是真的心狠手辣,為了皇位,捨棄了四個兒子,真是一代狠人。不過這種情況也並非個例,在古代,帝王家的親情是最不值錢的,為了最高權力,父殺子也不少見,像唐玄宗就曾一日賜死三個兒子。
二、以毫無根基的藩王成為皇帝,漢文帝卻並沒有被架空
藩王被迎立為帝,在古代並不少見,除卻漢文帝以外,像漢廢帝劉賀、嘉靖帝、崇禎帝等等,都是由藩王成為皇帝。
不過下場都不太好,或者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像漢廢帝劉賀,沒當幾天皇帝,就被權臣霍光廢了。嘉靖帝雖然坐穩了皇位,但也是透過“大禮議”事件,與官僚集團拉鋸戰幾年,才慢慢掌握大權。崇禎帝雖然被稱之為最有實權的亡國之君,但其實他權力並不大,被官僚集團矇蔽,最後更是眾叛親離,無奈之下只能自縊而死。
相比之下漢文帝可不一樣了,看似沒有波瀾,但實則是不動聲色就慢慢掌握大權,並沒有被軍功集團架空。而且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是勵精圖治,使得西漢是蒸蒸日上,開啟了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再由兒子漢景帝繼承,最終為孫子漢武帝打下了紮實基礎,使得漢武帝有底氣東征西討,因為家底厚實,不然漢武帝再是雄才大略,沒有厚實家底,折騰不了幾年就會有亡國之象,甚至落得隋煬帝那般下場。
漢文帝毫無根基,但是在知道自己成為皇帝以後,可謂是步步為營,先是在封地內討論該怎麼辦,沒有急匆匆地進京,確定前往長安即位時,是先派舅舅薄昭,先一步到長安探聽虛實,到了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是相當謹慎小心。
等到進入長安城,客氣推讓一番以後,在即位以後,漢文帝馬上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和京城,先保證了自己的人身安全,把關鍵兵權抓在了自己手中。
再之後就是籠絡人心,對於擁立自己的大臣是加官進爵,還有曾經跟隨父親劉邦的開國功臣也是分別賞賜和分封。同時,那些被呂后打壓過的劉姓諸侯王也都恢復爵位和封地,可謂是面面俱到。
正所謂恩威並施,恩施了以後,穩固帝位以後,劉恆開始施威,那便是打壓軍功集團,當然面沒有太廣,主要就是打壓驕橫的周勃,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同時漢文帝透過提拔儒生,貶低開國功臣集團,是進一步集中皇權,而儒生集團向朝廷滲透,也是從漢文帝開始,到了漢武帝更是成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對於外戚,漢文帝也是打壓的態度。像他的舅舅薄昭是他登基的大功臣,在漢文帝登基以後,也得到了重用,但時間久了,開始有些飄飄然,是驕縱不法,還安插親信,干涉朝政,最後更是擅殺朝廷使者,早已不滿的漢文帝並沒有顧忌薄昭是他唯一親舅舅的身份,而是痛下殺手。
不過漢文帝的手段很高明,並沒有直接賜死舅舅,而是想讓舅舅畏罪自殺,這樣雙方面子都好看。但是薄昭就是不肯,於是漢文帝竟然別出心裁地派大臣去薄昭府上哭活喪,薄昭無奈,只得自殺,就這樣漢文帝透過這種奇葩方法殺死自己唯一的親舅舅。
話題再往前翻,同樣藩王繼大統,漢文帝之所以與漢廢帝和崇禎帝結局大不相同。
一是政治手段差距太大,漢廢帝劉賀是太急躁,不知道隱忍,一登基帶著自己人要分配權力,霍光等大臣自然不樂意,因此被廢。崇禎帝是幹掉魏忠賢,自信滿滿,直接將宦官勢力搞得一蹶不起,打破了宦官勢力制衡文官集團平衡,自己卻無力駕馭文官集團,相對之下,他們跟漢文帝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二是時勢不同,漢文帝是在漢初登基為帝,雖然漢初政治鬥爭殘酷,但劉氏江山的統治是穩固的,並沒有人心渙散,反而是正處於向上階段。
而崇禎帝繼位時,明朝已經是積重難返,正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際,已經是人心渙散的末期,這時候皇權執行的難題,不在於殺幾個貪官,不在於殺死魏忠賢這種權宦,就可以力挽狂瀾,這種系統性的統治崩潰,想要扭轉,比之重新開國難度也差不了多少。這種情況下,崇禎帝縱然自身能力的確不濟,但局勢已經爛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即使是漢文帝面對,也未必會好太多,這也是一個關鍵原因。
總結來說,漢文帝是一個政治手段高明之人,雖不及父親劉邦那般,但也是獨樹一幟。在漢初的殘酷政治鬥爭之中,像漢惠帝都被功臣集團殺得絕嗣,劉恆能以藩王身份為帝,並且坐穩皇位,能力之強可見一斑,而且是相當有魄力相當果決,為與呂氏劃清界限,獲得支援認可,是毫不猶豫殺死四子。
登基以後,是恩威並施,再透過打壓重臣和扶持儒生,來對抗功臣集團和鞏固皇權,最終是完成反控制,沒有被架空,反而掌握大權,進而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開啟了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正因為漢文帝很有作為,所以他是西漢12帝之中,僅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而且身為西漢第五位皇帝,獲得了二代皇帝之中的極品廟號之太宗,太宗廟號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也就是祖字廟號的太祖、高祖、世祖可以高其一格。
說起來這位皇帝也是一個傳奇,雖然生前存在感不高,但絕對是人狠話不多的狠人皇帝,看似仁厚,其實是隱藏很深的腹黑狠辣之人,其死後的陵寢也有著這種“隱藏”風格,隱藏上千年,才被發現,而明清兩朝的官員,祭拜了幾百年的鳳凰山,不過是拜了個寂寞。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