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宋仁宗和大臣唐介閒聊,再次提及提拔張堯佐的事。張貴妃是自己的寵妃,愛屋及烏,想提拔其叔叔,卻遭到群臣百般阻撓。
他問唐介:“如果我用了張堯佐,後果會很糟嗎?你們都說我會像唐明皇一樣被‘撥遷’,將朝廷搞得特別混亂,然後被趕出朝堂,到處顛沛流離,會這樣嗎?”
仁宗隨口一問,沒成想唐介翻著白眼,不客氣地回了一句:“你要是真的出了這麼大亂子,那還不如唐明皇呢!唐明皇有兒子,人家肅宗能夠報仇、能夠復興,你有兒子嗎?”
唐介直戳皇帝痛處,仁宗皇帝沒有自己的兒子,這是他晚年最大的遺憾。仁宗聽聞,臉色都變了,雖然惱火,卻不敢對唐介發脾氣,也沒有治罪於他,只是回覆他:“立儲的事,已經在和韓琦一眾大臣商議了。”
一個九五至尊的皇帝,聽到諫官如此以下犯上,公然懟自己沒有兒子,居然沒有大發雷霆,還就此作罷,簡直是不可思議!宋仁宗怎麼會有如此好的心性?這一切還得從他的出生說起。
01 宮女所生,卻被定為太子
宋仁宗出生於公元1010年,他在九歲的時候被定為太子,改名趙禎。
生母李氏是一個普通的宮女,剛入宮時服侍劉妃的孩子,很少說話。
真宗有一天到了劉妃的住處,想要洗手,這時22歲的宮女李氏便拿著臉盆,來到了真宗面前。真宗看到李氏嬌小玲瓏的小手,膚色潔白,心裡便產生了憐惜之情,對她噓寒問暖。
而李氏也把握了這個機會,對真宗說:“昨天晚上我睡覺時,夢到了一個穿著華麗衣服的小孩子從天上下來,說是陛下您的兒子。”這句話可真是說到了真宗的心裡,因為他還沒有兒子。真宗十分高興,當晚便寵幸了李氏,李氏果然懷孕了。
李氏正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仁宗出生後,李氏晉封“崇陽縣君”,最後晉為宸妃。
由於李氏宮女的身份,仁宗出生後,就交給劉皇后撫養,而李氏與趙禎,終其一生,都未能母子相認。
趙禎作為劉皇后的兒子,開始學習先輩們勤讀書的習慣,讀經史書,以此領悟治理國家的智慧及方針。
真宗對趙禎要求也更為嚴格,對學習也極為重視。層層篩選,最終選擇適合淡泊名利、飽讀詩書的張士遜和崔遵度,成為了趙禎的啟蒙老師,教授《孝經》和《詩經》。這為趙禎的品德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天禧二年(1018年),趙禎正式被立為皇太子。
時間緩緩流逝,真宗身體日漸虛弱,即使是單日上朝,聽聞政事,對他來說都很困難。趙禎被立為皇太子的第二年,真宗便主動和宰相等大臣說明,由太子趙禎與劉皇后一同代替其行使皇帝的權力。太子在前朝聽群臣百官上報政事,而皇后在朝堂幕後作決斷。真宗的安排,得到了各宰輔大臣的同意,他便下了詔書。
這樣一來,劉皇后便有了軍務大事的決策權。誰也沒想到,真宗的安排,讓日後的劉娥,竟萌生想要替代仁宗的念頭。
02 劉皇太后垂簾聽政,險成武則天
真宗信任劉皇后,在他身體不佳時,就給了她政事決策權。各大臣都心知肚明,趙禎雖然在朝堂前聽聞百官商議政事,實際上真正做決定的還是劉皇后。
那這個劉皇后是何許人也,能受真宗如此青睞?
這裡,就要著重介紹劉皇后劉娥這個人。
劉娥是四川人,當真宗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聽說四川的女孩子水靈靈的,特別好看。他便託人給自己介紹一個四川的姑娘,就有人給他介紹了劉娥。
劉娥當時已為人婦,嫁給了一個叫龔美的人,還從事著賣唱的工作。但真宗一看到明眸善睞、楚楚動人的劉娥便沉淪了,也不顧及太多,將她藏在府中。
在劉娥抱養了趙禎的第三年,宋真宗登基後,力排眾議,堅持將她立為皇后。
那時的劉娥已經42歲,已不再貌美如花,卻還能得到真宗的寵愛,正可謂是始於顏值,忠於才華。
劉娥十分聰慧。史書記載,她悟性高,強文博識,聽了朝堂中的政事,能將其來龍去脈敘述得一清二楚。真宗因身體原因退朝後,她常常看大臣們進諫的奏摺看到半夜。她對政事也有自己一番獨到、精煉的見解及方案,深得真宗欽佩。
劉娥在撫養仁宗皇帝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找到了要好的楊淑妃一同幫忙。劉皇后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朝堂政事之上,而照料小皇子趙禎衣食起居的娘娘則是楊淑妃。
劉娥似嚴父,對趙禎以禮法嚴格要求,很少和顏悅色;而楊淑妃則以慈母之心對趙禎關心備至,體貼入微。因而趙禎對小娘娘楊淑妃更為親切些。
劉皇后的野心勃勃能力出眾,註定她要在朝堂中大展拳腳。而她的步步為營,差點讓她成為像武則天一樣的人物。
1022年真宗皇帝去世,大臣、後宮的嬪妃都在哭泣,而劉皇后卻特別冷靜、理智。她跟下面的大臣們說,會有時間給你們哭的,現在趕緊了解關於新帝的安排。
在大家起草皇帝臨終詔書時,一些大臣為了巴結已成為太后的劉皇后,說要把詔書 “權”中包含“暫時”的字去掉,意思是朝堂以後一直讓皇太后當權。在起草文書的官員一直堅持下,修改的事情才就此作罷。但也成了劉太后一直不願意還政給仁宗的發端。
隨著小皇帝不斷地長大,人們開始討論關於歸政的事情。這時,第一個站出來的諫官是范仲淹。他寫了一份措辭辛辣的奏摺,要求劉太后還政。但這些摺子都被劉太后扣留起來,范仲淹見其不納諫言,便到外地做官去了。
歸政的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了。而劉太后在垂簾聽政的過程中,逐漸顯示出了一些端倪,她想架空皇帝,進而取而代之,成為一個像武則天一樣的女皇帝。
仁宗一直沒有正式管理過朝事,每天聽朝、學習、跟大家討論,最後都是劉皇后做決定。出行的時候,劉太后還想讓自己的車子走在皇帝前邊。
有人說現在劉太后的地位已經比皇帝高了,要把太后家改為七廟,幸好大臣們都持反對意見。
有一年,宮裡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差點把皇太后跟宋仁宗都燒死。
大火引發了大臣們對於還政的討論。宋朝是火德,現在火都能為所欲為,就是因為政權不在皇帝手中,可劉太后不為所動,依然沒有還政。
直到明道二年,劉太后去世,政權才真正歸於仁宗。
在劉太后還在垂簾聽政期間,仁宗在道德層面上就獲得群臣們的認可。
03 宅心仁厚,終成千古明君
真宗在世時,就有臣子認為小趙禎有仁孝的天性。仁宗從小懂得謙虛、剋制,雖然是皇太子,但他對待上門的賓客依舊恪守禮儀。
不僅是賓客,他對待大臣彬彬有禮,甚至對下人也是寬厚至極。他懂得體恤別人,不給別人添麻煩。
有一次,仁宗在花園裡走著,大家發現他總往後看。雖然不知道皇帝在看什麼,但群臣也不敢隨意問其原因。
回到宮中,他才按捺不住地大喊:“快拿熟水來,快拿熟水來!”熟水是當時的一款飲料,以紫蘇熟水為上。下人急忙拿來熟水,真宗急切地一把接過,一飲而盡,擺擺手示意下人再拿多一些水來。
大家就很疑惑,皇帝怎麼渴成這樣呢?仁宗喝完水後,這才緩緩地說:“我今天一路上想喝水,但是每次回頭看,都發現負責給我送水喝的人沒跟上。”
大家十分不解地問:“下人沒跟上,您可以叫他呀。您是九五至尊,我們都是為您服務的。”皇帝很認真地說:“這樣不可,我一旦說了,這個人就會被治罪。我不想給他惹麻煩。”
在一些日常小事裡,仁宗的善良本性都顯而易見。
慶曆新政,仁宗做了一件事,叫做“開天章閣”。就是把所有大臣都叫到天章閣這個地方,商討如何治理國家的建議。
范仲淹和名相富弼寫了一份萬言書,核心是要改革宋朝的人事制度,考核官員能力,做到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萬言書中大部分的建議都被仁宗採納了,在慶曆年間開始實行。仁宗的優點之一,就是能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並且去實施。
慶曆八年時,一些禁兵突然拿著刀到宮裡要殺皇帝。由於宮內守衛疏忽職守,殺死了很多宮人、宮女,險些要了皇帝的命。
仁宗非常喜歡的妃子溫成聽說有叛軍要殺皇帝,她本來在安全的地方,卻跑到宮殿裡保護皇帝,讓皇帝十分感動。她就是後來的張貴妃。
後來,他就想提拔她的叔叔張堯佐。但張堯佐的能力欠缺,引起了諫官們的不滿。
其中侍御史彭斯永奏摺中彈劾的內容,讓仁宗十分憤怒。
他認為屬下是捕風捉影,要據實說出從哪聽來的。而彭斯永拒不提供,還與仁宗理論。諫官的職責本來就是道聽途說,如果每次都要尋其根源,就相當於封閉了朝廷的耳目,再也聽不到真實的民情民意。
而仁宗也聽從勸告,沒有追查。這就能看出仁宗皇帝是深明大義的,不以自己的情緒而隨意執政。
文中開頭說的,唐介無所顧忌地懟仁宗沒兒子,只是一個小插曲。唐介曾在彈劾中也提及到張貴妃,儘管仁宗當時怒不可遏,不忍心讓心愛之人被捲入朝堂紛爭,要將唐介貶到嶺南之地當通判。
但第二天,御史中丞王舉正提醒他,這樣做對唐介的責罰力度過大時,他及時反思,不僅減輕了對唐介的處罰,幾年之後又重新任命唐介為諫官。
他還悄悄地讓畫師畫了一幅唐介的畫像,掛在張貴妃的宮中,以此警醒自己,行事要公正妥帖,不讓諫官留下話柄。這無一不體現仁宗是一位敢於自省,宅心仁厚的君主。
這個有些窩囊的皇帝,他的命令常常得不到回應執行,大臣們也總是與他持相反意見。但他每一次接納大臣們的進諫時,都沒有動輒殺人、治罪,才使得朝廷氣氛活躍,每一個人都敢於說真話、做實事。
正是由於仁宗皇帝的勇於納諫,在嘉祐年間真正實現了垂拱而治。這種特有的氛圍,讓每個臣子各司其職,造就了時代的欣欣向榮。
嘉祐八年,仁宗皇帝去世,享年五十四歲,他在位四十二年間,受到的批評極多,去世後,人們卻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
當皇帝去世的訊息傳出後,老百姓們都非常的傷心。連大山裡邊的子民,都在為仁宗戴孝、痛哭。而遼國人聽聞哀告,也都聚在一起為這位心善的皇帝哀悼。
正是這個愛恨不能自主,一生困守京城,被世人評價凡事不會、只會做皇帝的君主,有著開闊的心胸,才能夠有那麼多著名的將相輔佐。
雖然仁宗皇帝看上去沒有其他君王殺伐果斷的氣概,但這並不影響他建立一個和平時代。正是因為國家有這樣一位明君,老百姓才能過上安穩又幸福的生活。
如果我們學著培養自己謙虛、自省的品質,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你覺得呢?
作 者 | 安琪
審稿組 | Helen鴻燕、羅甜、紫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