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言必稱三代”。三代就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相繼的三個王朝一一夏、商、周。目前關於這三個朝代的存在,被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所公認。而三代之首的夏代,人們只能從儲存在先秦典籍中極少的、零散的甚至相互矛盾的關於夏代歷史的記載中來認識夏文化。夏代,對人們來說始終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關於先夏族的起源,就是一個爭辯千年的歷史疑案。春秋戰國時的人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對夏族就覺得茫然。自漢代以後,今古文學派之爭大盛,各家從自己的學術立場出發,自抒己見,形成了諸多不同的說法,一直影響到今天。迄今為止,關於先夏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夏族的起源——中原說
不少學者認為先夏族居住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黃河中游的伊、洛、汝、穎流城。《國語?周語上》曰:“昔夏之興,融降於崇”。
史書常把夏的始祖稱為“崇禹”,在古代崇、嵩通假,崇即嵩。又因為夏人與黃帝、顓頊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據《帝王世紀》和《昌氏春秋》載黃帝世居“河南新鄭”,顓頊生自汝水,所以先夏族也不出這個範圍。
也有人提出禹因封在夏地而稱夏國。至於夏地的地望雖有不同說法,如有認為夏地是指“夏水”,有認為是指山西的夏墟,包有人考證是古代的雅山、陽翟,但這些地方都在今河南的嵩山附近。另有人提出了“發展”的中原說,他們認為夏后氏這一部落聯盟的活動區域首先在較西的陝、晉一帶,逐漸向東發展最後到達河南。在洛陽西南的甘澤與有扈氏部落發生戰爭,得勝以後便在今鄭州西南登封縣定居下來,都陽城。
第二種,夏族的起源——西羌說
持西羌說的本身也有兩種意見:
一種認為先夏族與西羌有密切的關係。相傳禹出在於西羌的茂州汶川縣石紐鄉。《史記六國年表》說“禹興於西羌”。《集解》和《正義》都說:
“伯禹夏后氏,姒姓、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
另一種意見則是因為夏族本身就是羌人的一支。大禹之父與西方羌人集團有莘氏婦女修已續婚,生禹於羌地,文獻中常見“戎禹”“戎夏”並稱。有人考證夏人與羌人都奉“白石”作為本蕨的崇拜物件。從周族與夏族的關係來看,周族祖先後稷為西羌人所生,故周人常稱“我有夏”。據近人考究,周與夏可能是西羌下面的兩派分支。
第三種,夏族的起源——東夷說
有人據《山海經》《竹書記年》等上古文獻都記載了夏后氏與東方夷人部族有密切關係的史實,提出了夏為東夷說。據史載,鯀、禹曾“教乎九夷”,鯀因治水而無功,被流放到東方的羽山,“以變東夷”。在先夏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東部地區。如大禹治水在今山東境內、禹在會稽山即今浙江省境內會諸侯,“執玉者萬國”,而且與夏族有交往的部落塗山氏、有扈氏、有羿等都屬於東夷族,所以夏應起源於東方。
至於夏人為西羌說,依據的材料都是晚出的,不可靠。
總結:
關於夏族起源的分歧問題,除了現有的文獻資料不足等客觀原因以外,還由於研究者個人的主觀原因。從古到今,學術流派眾多,各派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古史觀,即使是同一條材料,也能得出相反的結論。我們弄清楚各個學派的不同觀點和研究方法,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學術流派發展史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