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格的漲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中國人餐桌上的菜籽油價格;而電商直銷渠道的普及,也在一定意義上永久改變了農產品現行的收購價格定價模式。
【本文是我個人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和一些思考,僅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參考,不是投資建議】
我們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農產品的直播帶貨。
從現象上來說,這不是新聞,因為相關的新聞早就見諸於媒體了,只是這些新聞的初衷是報道新興的惠農政策。而在一些電商app中,給豐收的農民帶貨早就成為了一種既有好名聲、又有好收穫的帶貨模式。
但這些新出現的模式是如何顛覆現有的銷售定價體系呢?
我們知道,目前交易所中可交易物品的價格,都是由其供需間矛盾和定價模式決定的。
供需矛盾很好理解——比如全年4月的公共衛生事件中,由於世界上主要國家都採取了封鎖防範疫情擴散的措施。各國煉油廠生產出來的燃油(不管是船用重油、車用汽油還是航空用的煤油),都因為社會的停擺出現了供遠大於求的情況。
在這種客觀顯示下,悲觀的預期導致國際油價一度跌成負值。
那時,是原油沒有價值了麼?當然不是,是供求關係影響了商品的價格。
定價模式理解起來稍微費一些勁。
敘利亞作家帕布利烏斯·塞魯斯有句話成為了遊戲《文明4》的科技引言:"物品的價值就是買者願支付的價格。"
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定價模式的核心:“產品價格要定在客戶能接受的最高價。”
具體來說,不同的商品會有不同的定價模式,比如對比競爭對手的類似產品確定價格、比如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比如訓練消費者接受新興產品的定價模式等(價格戰、零元硬體賣後續服務等特殊情況不算在內)。
但其核心屬性就是,買的成本要儘可能低,賣的產品要儘可能高。
工業品的定價稍微簡單。
舉個我們熟悉的例子:比如德國的盾構機剛研製出來的時候,世界上沒有類似的產品。德國廠商想定多少價格就能定多少價格,如果你買不起或者不想買,那麼就得用炸藥和鎬頭挖掘隧道。
當然,它的定價絕對會讓你覺得貴,但是考慮到時間和工程的成本又覺得無法忽略的價格。
但後來中國企業也做出了類似的產品,而中國企業要想開啟盾構機市場,就只需要根據競爭對手的價格、再根據成本和利潤空間,進行低價競爭即可。
農產品的定價稍微複雜些。在平常年份,糧食或者其它農產品有對比,比如大米可以對比小麥、玉米價格;雞蛋可以對比豬肉價格進行定價。
但是如果因為意外發生了歉收甚至絕收,那麼起碼一年之內該產品會出現絕對短缺。在有替代物的情況下,該物品的價格也會出現大幅攀升。
比如前幾年五月的一場倒春寒消滅了蘋果樹剛萌發出來的蘋果花,導致當年蘋果出現大面積歉收,蘋果的價格就漲上天。雖然也有其它果品替代,但是蘋果因為短缺就會出現價格上漲。
而如果出現災禍導致農作物絕收,那麼一把小米就可能比一噸的黃金更值錢。
在交易市場中,不變的是價格的漲跌;變的是供需基本面和定價邏輯。
說得有點過了,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本文是我對目前國際商品之間的價格聯絡做的一個階段總結,也可以說是“陋見”(真正的陋見,只是個人思考),只是寫完想發出來。
我們在本文中將試圖探討不同商品中新的價格關係。
原油價格和菜籽油價格的聯絡
期貨市場中,棕櫚油、菜油等油脂產品這些天為什麼跌跌不休?
因為原油價格出現了下跌。
原油價格變化為什麼引起了食用油的價格變化?
因為基本面出了連鎖變化。
追根溯源,我們看看這個價格的邏輯鏈的原始出處在何處。
在前幾個月,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帶來了煤炭價格的上漲,而煤炭價格又引起了第三世界國家比如印度的電力供應緊張。
一般都是這樣的,原油帶煤炭,能源要漲一起漲。因為他們同屬能源產品。
當然,本次原油漲價,歸根在於疫情的好轉引起了經濟復甦帶來的原油供需失衡帶來的上漲,而且石油國還一起商量著不願意增加產量。
換句話說,全球原油供應緊平衡。原油價格上漲,也帶來了天然氣、汽油、石化產品的價格跟隨上漲。這個邏輯不難理解。
而國際油價的上漲,帶來了國際油脂的需求增大!
這個邏輯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汽油價格上漲之後,生物質柴油(主要是新增到燃油中的乙醇)的價格優勢將體現,生產生物質柴油開始變得有利可圖。
在油價高企的時候,很容易見到國家推動的燃料生物質產業和汽油裡填乙醇。
一些主要的農業出口國,包括美國、巴西、印尼、馬來等主要油料作物農業國家都有很大規模的生物油脂變原油的產業。
比如說東南亞出產的棕櫚油,很大一部分是用來被新增到汽油中的。還有加拿大的油菜籽,除了應付中國等國家的食用需要,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新增到生物汽油中的。
美國現在生產的三分之一的玉米被用於製造生物柴油,這個規模相當於美國餵養牲畜的玉米數量,可見規模是非常大的。據專家統計的數字,生產這些用於生物柴油的玉米的土地,換算成中國農地單位,大概是1.8億畝。
也就是說,美國農場中,相當於中國耕地十分之一的耕地佈滿了“磕頭機”。
在發達國家,往汽油裡新增生物柴油一直是一項被推動的事業。因為他們往往耕地多、農產品多。
據報道,現在加拿大生產的玉米中,也有三分之一用於製造生物柴油,而隨著生物柴油價格的上漲,原料已經擴充套件到了小麥、大豆、油菜籽。
而原油的上漲就使得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變成了乙醇新增到汽車油箱中。
從08年開始,在汽油價格上漲的年份,以玉米為主的農產品和棕櫚油價格就必定上漲,幾種產品之間有相當大的聯動關係。
這種聯絡已經被大家所熟知。
但最近的問題是,這種“綠天鵝”(乙醇產業吞噬農產品)已經愈演愈烈了。
一位加拿大從事農產品的專家說出了一個新的事實:儘管中國是加拿大菜籽的主要買家,但目前生物質柴油的產能竟然在擠佔加拿大可供出口的油菜籽份額,進而抬高了中國購買油菜籽的價格,更進一步影響到了中國菜籽油的價格。
回顧歷史,中國是加拿大油菜籽最大的買家,一般佔總產量的35%左右。
2019年,因為孟晚舟時間和五眼聯盟對中國的敵對,中國一度削減了購買加拿大油菜籽的數量。購買金額降幅一度達到70%。
按理說,供求平衡被打破,需求減少,加國的油菜籽價格該下降了吧?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這兩年裡,儘管加拿大油菜籽種植面積在擴大,但菜籽的價格一直相對平穩,到了今年,菜籽價格更是暴漲85%。
其背後的原因是,國際著名糧商嘉吉、維特拉、西維斯都在加國的薩斯喀徹溫省新建了菜籽榨油廠,總產能達到550萬噸的規模。
僅這些新增產能就達到了全薩省油菜籽產量的10%,也就是說,加拿大最好的油菜籽種植基地將會起碼減少10%可供出口的油菜籽。
我們知道,基礎供求關係的改變將會改變一個油脂種類的定價模式。
難道是糧商感到全球對菜籽油的需求將會大幅度提升?
非也。
因為除了燃料乙醇,可再生燃油產業也在迅猛發展。
可再生燃油是從生物製品中直接提煉的燃油。記得前幾年爆出的新聞,企業從地溝油中提煉出汽油和航空用的煤油麼?就是這玩意。
這種技術最早爆出的新聞是荷蘭人。荷蘭人發明了將食用油的剩餘物(我們所說的“地溝油”)變成燃油。其實,這項研究早已有之,到後來,這項不算困難的技術迅速擴充套件,中國也有相關的技術。
2015年,央視東方時空也報道了相關新聞。
這種可再生燃料油和傳統燃料乙醇最大的區別是:燃料乙醇得混合到汽油中才能使用,但是這種從油脂中直接提煉的“可再生燃料油”,則無需和汽油混合,直接可以使用。
大家都知道飛機新增的航空煤油才是最苛刻的,你肯定不可能給飛機加摻了10%的汽油,但卻可以直接將從植物油中提煉出來的可再生燃油填加到飛機中。
以我們中國人觀念來說,“地溝油變油”是一種變廢為寶。
但對於掌握糧食生產的國際糧商來說:與其費勁地回收“地溝油”,不如直接從新鮮油脂中提煉“可再生燃油”來得簡單。
國際大糧商在加拿大投資榨油廠,一本萬利!
因為燃料柴油需要混合才能使用(一般是10%,還有到15%的),但是“可再生燃料油”則可以直接提煉出汽油。
如果遇到汽油價格暴漲,可再生燃料將迅速吞噬澱粉、油脂等相關農作物,變成能源。
而糧商將轉型成能源商。
這無異於打通了能源和糧食的通道,也讓世界的底層邏輯不再如原來一樣簡單。
我知道油脂變成燃料的科技早就有了,也知道這早就是一種影響期貨價格的變數。但看到未來這個嚴峻的趨勢,我還是不禁為以後糧食進口國的命運——包括我國的糧食安全,感到擔心。
但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油脂期貨的價格在圍繞著石油價格進行波動。
電商直銷改變水果定價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電商下沉帶來了定價改變。
以拼xx為代表的電商走進了田間地頭,給廣大農村的農副產品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收益模式。
原來很多農村的果品、特產幾乎全都是供給“菜販子、果販子”的。而販子(我們用古代中國的稱呼,客商)本來賺的就是兩頭差價,所以在原產地儘可能的收購價壓得很低,而零售價卻做得很高,可能一個產品市民買著特別貴,但農民卻撈不到多少實惠。
兩頭都不高興。
但如果沒有這些中間商上門收購,農村的產品就無法進入市場流通。指望小農自己去市場上銷售農產品,不現實。
中間商幫助了農民,也壓榨了農民。
但現在不同了,有了農民電商、有了一批圍繞鄉土的直播、短影片創作者、文創人員,現在農產品有了額外的走貨渠道。
舉個例子,福建省有個著名的鄉曾經以景觀和黃酒出名。但原來的黃酒走量,一斤十多塊錢;後來城市裡來了搞文創的年輕人,將大缸賣的黃酒變成了小瓶的特娘,一斤酒賣將近一百元。
最近在短影片app上走紅的某同學,其實就是將鄉土的一些特色生活介紹給普通人,即獲得了收益,又帶動了鄉村農產品特產的銷售。
直播帶貨走進鄉村,肉眼看得見地改變了農產品的定價機制。
以時鮮瓜果為例,往常受制於運輸瓶頸、集中上市和集中收購等問題,農產品無法擺脫豐年價跌、災年歉收,兩頭不討好的模式。
但現在,跟電商走的進的農產品,可以在豐年的時候直髮全國,災年的時候利用高昂的零售價做小而精的拍賣模式,直接帶動了農村致富。
這種去中間商的電商模式甚至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規模——類似當年追逐花期的養蜂人——進行全國巡迴電商銷售。
這種電商模式,最大的改變其實是制度上的,就是改變了農產品的定價模式。
在原來果販子中間商的模式下,零售價和收購價中間存在著巨大的價差,這一方面是運輸和集散費用,另一方面是中間商的利潤。
但現在採取直銷模式,快遞運輸的價差被直銷購買的客戶承擔了,而層層轉包的商品又可以讓消費者直接購買到價低質優的產品,這就讓農民實實在在的拿到了實惠。
當然,並非全國都這樣,但是目前南方的荔枝等珍惜果品已經利用電商發貨和集中帶貨的模式,實現了農產品到消費者的直播銷售模式。實現了果品的迅速銷售和農民的增收雙贏局面。
同樣的農產品,在直播的模式下,現在好貨的價格偏高,農民惜售,價格比較穩定。去中間商的過程對農民和消費者都有益處,對農產品的價格也有穩定作用。
所以,現在期貨市場上很多農產品的定價機制就發生了改變,比如蘋果、紅棗這兩個品種,今年的減產雖說有不少,但是農產品價格不成比例的上漲,背後就是傳統收購大戶無法收購到足夠的商品入庫,所以商品期貨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
別小看那些播主,在螞蟻搬山的過程中,他們的能量是成比例上漲的。
遠的不說,今年5月在白銀越野馬拉松比賽中,一個牧羊人救助了6個差點遇難的馬拉松運動員,他現在走上了直播之路,曾經在一場直播創下60萬觀看的天量,並且在蘋果豐收時間段,成功的幫助村裡賣出了2萬斤蘋果。
結尾
定價模式並非永遠不變,而在發展的中國,也不可能再因為“百萬曹工衣食所繫”,去人為阻礙新商業模式的出現。
很多人說過,是電商毀了街頭大大小小的零售商。
在某種意義上,我同意這種看法。新科技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在迅速改變著中國。只不過有些方面,他們改變的特別明顯,特別受歡迎;而在另一方面,則有可能引起我們的擔憂。
不過這都無法阻止新供求關係的改變,更無法阻止新模式改變我們熟悉的現有模式。
對於這個變化的世界,改變才是永恆的。
改變意味著新的危機,也意味著新的機會。這是我們——尤其是做投資的人值得注意的。
【全文完。本篇起稿在一個月前,因為一些事耽誤了。中間也跟著國際油價的漲跌一直在做油脂期貨,結果還是論證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模式遠比邏輯重要,只是要變成盈利,還得儘可能探索模式改變背後的事實才行。當然,本文不做投資依據。如果您覺得寫的還行,請讚賞或者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