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育部曲親如子,接遇工農藹如風。席間談笑胸襟闊,最從平淡見英雄。1939年,詩人楊朔為朱德寫詩祝壽。
當時正是抗日形勢最為艱難的時候,太行山的將士們藉助這場壽宴,在緊張壓抑的前線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堅信,在朱德老總的帶領之下,這場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
祝壽詩的後兩句,也成了朱德一生的寫照。1959年,中央將要評選第二任國家主席,作為最為出色的候選人之一,朱德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出競選,將“胸襟”和“平淡”展露無遺。
為什麼那時需要評選新的主席?毛主席為什麼不選擇連任?第二任主席最終由誰擔任?
事了拂衣去
雖然“毛主席”這個稱呼自從新中國成立就有了,但是那時候的“主席”並不是國家主席的意思,而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直到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國家主席”這一職位,規定國家主席任期五年,且連任不能超過兩期。
五年之後,毛主席的任期滿了,此時,他面臨著是否留任的選擇。
早在1957年,毛主席就多次向身邊的人提起,說自己不打算繼續擔任國家主席,此言一出,震驚四座。
在當時,毛主席無論是在黨內還是國內,都有著極高的威望,深受人民的愛戴。同時,毛主席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能力十分出眾,怎麼看都是當主席最合適的人選。
但毛主席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的決定,他認為自己年事已高,思維方式已經固定,無法再為這個新生的國家帶來新的思路,權衡之下,決定退居二線。
毛主席在私下裡也經常跟好友們談論這件事,雖然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劉少奇等人都認為他應該連任,但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卸任國家主席這一職務之後,我可以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樣我才能靜下心來思考,才能做一些黨要求我做的事。這樣的話我是身體狀況也會好很多。”
毛主席以自己身體為由,謝絕了好友們的挽留。
畢竟是相伴多年的好友,他們也都理解了毛主席的決定,開始幫著他在黨內四處解釋,耐心遊說。最終,黨組織理解了毛主席的決定,接受了這個事實,開始準備下一任主席的候選人名單。
一般來說,下一任的主席人選應由現任主席決定,但毛主席只留下了一句“讓別人幹”,沒有做出過多幹涉。
幾經變動的候選人名單
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人員只能自行制定名單,他們把目光放在了朱德身上。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朱德在黨內也有著較高的聲望,“朱老總”的名號在中國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紅軍革命時期,朱德和毛主席的情誼非同一般,被人民並稱為“朱毛”。
以資歷而言,朱德的能力足以擔任第二屆國家主席;以職位而言,做過副主席的朱德擔任主席稱得上順理成章。
因此,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人員擬定了一份“第二屆國家領導人候選人名單”,並送到了各位候選人手裡。
雖然這份名單上沒有寫著朱德的名字,但是朱德還是看明白的中央的意思。
因為,當時最適合擔任主席的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劉少奇,另一個就是朱德。
在這份名單上,劉少奇的名字出現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候選人的位置上,而國家主席候選人沒有寫任何人的名字。
朱德明白中央想讓自己擔任主席,但他思索了一番之後,做出了和毛主席一樣的決定。
毛主席是因為自己的年齡問題而沒有選擇留任,希望領導階層可以有一些新鮮血液注入,而朱德比毛主席還大了七歲,更談不上是“新鮮血液”。
那時的中國,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發展,她剛剛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急需突破性、建設性的政策,急需全面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72歲的朱德覺得自己不適合擔任國家主席,他深知自己的個性很難帶領國家做出巨大的突破,他知道有人比他更加合適。
另外,朱德在紅軍時期是以行軍打仗為主,軍隊的政治工作主要由毛主席負責,新中國成立後,他平時的工作也主要在軍隊方面,對治理國家的事務不太熟悉。
因此,他給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寫了一封信,推辭了主席的職位,並且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解釋了緣由。
“我提議劉少奇同志作為國家主席候選人更為適當....。.至於我的工作,歷來聽黨的安排,派什麼做什麼,毫無顧慮。”
不僅如此,他還對黨內其他同志解釋了這一決定,以自己的年齡和工作重心為由,表示自己不適合擔任國家主席,並且對此在眾人面前推薦劉少奇,誇讚他的工作能力。
最後,黨組織確定了最終的候選人名單,劉少奇為國家主席候選人,朱德為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候選人。
實至名歸
即使黨內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當把名單公之於眾的時候,中央書記處再次犯了難。畢竟朱老總在人民群眾心中已經有了很高的地位,都覺得應該是由朱德擔任下一任國家主席,這時宣佈朱德任委員長,難免會引起民眾的不滿情緒。
考慮到這一情況,鄧小平耐心地向群眾解釋了一番。就目前而言,國家主席的位置有好幾位同志可以勝任,比如朱德同志,或者說黨內其他的幾位同志,畢竟都經歷了那段艱苦的歲月,我們相信他們的思想肯定都十分堅定,能力也都非常出眾。
但是,國家主席不僅僅是一個頭銜,不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責任。
他說,主席每天都有很多瑣事纏身,國家有什麼大的典禮都需要他出席、國外有什麼邀請都要趕去赴約、黨內有什麼會議都需要他指導意見......
主席都這麼忙了,還要在百忙之中看清楚國家發展的方向,帶領國家走上更加寬闊的路。
他繼續向群眾解釋:黨內的最終決定是讓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因為這些年劉少奇也經手了不少國家事務,熟悉其中的流程,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一直以來都做得非常出色。
在戰爭時期,劉少奇也跟隨毛主席立下了許多戰功,幫助中國解放了許多區域。綜合來看,劉少奇同志能力較強、資歷較深、威望較高,適合擔任國家主席的職位。
這麼一番解釋,人們開始理解了中央的決定。
而毛主席得知這一結果後,也十分尊重黨中央的選擇。在之後的一次會議上,他還對此公開表示支援。
早在延安時期,劉少奇就一直伴隨著毛主席,幫助他處理黨內大大小小的雜事,負責日常事務,每當毛主席下到地方做工作時,劉少奇就會代理毛主席在中央的工作,當初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因此,他也認為劉少奇擔任這個職位更加合適一點。
沒有擔任國家主席的朱德,並不意味著他的能力不高,只能說國家主席的職位不適合他,在別的領域,朱德都有著非常耀眼的成就。朱德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
戎馬一生
1886年,朱德在四川的一個農戶家庭出生,年少時就十分好學,並且將國家的興亡作為己任。
23歲的朱德考進了雲南陸軍講武堂,從此與軍隊結緣,也是在這年,一直受先進思想影響的朱德加入了中國同盟會,開始跟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中國革命。
在反清戰爭中,年少的朱德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儘管當時他只是一個司務長,但是在他的指揮下,他的部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讓清軍聞風喪膽。
因此,他受到母校的聘請,回到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擔任軍事教官。他不凡的談吐和卓越的戰略眼光,讓無數學員深感欽佩。
他後續又參加了討伐袁世凱和反對段祺瑞的戰爭,一次次在戰爭中立下奇功,讓朱德的名聲響徹了川滇地區,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22年,朱德就已經官升雲南省警務處處長,那時的他無意中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在深入的瞭解之後,朱德徹底沉迷其中。
於是他立即決定去往德國,追隨馬克思的足跡,尋找革命的真理。
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朱德在德國柏林遇到了周恩來,兩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一見如故,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都想為中國謀一條出路。
在周恩來的介紹下,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紅色的革命生涯。
結束了在德國的留學,朱德又前往蘇聯,學習蘇聯共產黨的革命經驗,也學習了許多軍事理論,他的軍事水平再一步提升。
回國之後,朱德又參加了北伐戰爭,再一次痛擊了敵人。到此,朱德的前半生都充滿著輝煌與榮耀,他一直在為中國而戰,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戰。
他相信,按照這種形式,中國很快就會擺脫戰爭,民眾很快就能擺脫窮苦。但變故就在這時發生了。
背叛革命的蔣介石終於撕下了自己偽善的面目,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殘害共產黨人,中國的革命形勢變得十分黑暗。
看清楚了蔣介石的嘴臉,中國共產黨決定奮力反抗。在黨中央的指示下,朱德參加了武昌起義,後又發動了湘南起義。
期間,他深知敵我力量的懸殊,決定不與國民黨的軍隊正面對抗,轉而採用游擊戰術,與敵人斡旋。
長征結束,朱德率領軍隊來到了井岡山,在這裡,他第一次與毛主席會面,組成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主席任黨代表。
在井岡山,他與毛主席共同探討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略,“朱毛不分家”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朱德擔任八路軍的總指揮,率兵來到華北地區,與日軍正面對峙,抵抗他們侵略中國的步伐。
後來繼續貫徹游擊戰術,深入敵後,開闢了許多抗日根據地,擴大了軍隊的編織,不斷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
待到局勢穩定,朱德又從前線回到延安,跟毛主席一起組成了戰略指揮小組,縱觀全國的戰爭局勢,為每條戰線下達了不同的戰術指令。
解放戰爭爆發時期,朱德親自籌劃並指導了石家莊戰役,把裝備精良的國民黨部隊打得丟盔棄甲,把石家莊從敵人手中解放了出來。
這場戰役開創了攻堅大中城市的先河,為之後的城市攻堅做了一個樣板。之後,他協助毛主席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大大推動了解放中國的進度。
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朱德都一直陪伴在毛主席左右,做出了許多正確的戰略決策。
心繫祖國
雖然朱德沒能擔任國家主席,但他心繫祖國、心繫民眾的心卻絲毫未減。在那之後,他多次到地方各個省份巡查,用自己的雙腿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用自己的雙眼見證祖國的發展。
當時正處於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健全,存在著許多問題。在巡查中,他對此向黨中央回饋自己看到的問題,並附上解決方案。
他看到農村公共食堂的現狀,建議將其停辦,並且恢復農村的集市;看到田裡滿是農作物,他建議適當發展經濟作物,充分利用各個地區的土地優勢,在山區和丘陵地區適當放棄農作物的種植......
晚年,臥病在床的朱德已經不能自主行動,生活都得靠助手照顧,但他還是要求助手每天給自己念報紙、念檔案,念一切與國家相關的資訊。
後來,朱德病重,彌留之際,他對一旁的同志說了一句,“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定要抓生產啊!”,這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中國最真摯的牽掛。
戎馬一生的朱德,扛得起武器槍炮,也下得去田間地頭。在戰爭時期,他用自己的雙手打出了一片江山,在和平時期,他用自己的紅心照亮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