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低碳飲食、生酮飲食、間歇性進食法……各種減肥飲食法層出不窮。前陣子又還有人問:
有沒有聽過“碳迴圈飲食”?聽說可以加速減脂,真的嗎?
健身人群可能對“碳迴圈”有所耳聞,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個詞還是比較陌生的。
網路上很多介紹碳迴圈飲食的文章,會把它和減肥聯絡起來。它到底能不能減肥呢?適不適合你?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碳迴圈飲食並沒有一個正式的定義,簡單來講,就是在高碳水飲食和低碳水飲食交叉攝入的飲食方法。
專業的耐力運動員 ,比如鐵人三項、划船、馬拉松等,或者健美運動員有時會使用這種飲食法來最佳化能量運用,提升運動表現。
大體來說,就是在訓練日增加碳水的攝入量,非訓練日減少碳水攝入。
這種吃法可能可以“訓練”身體在運動時使用碳水化合物作為快速能量;在非訓練日控制碳水攝入,消耗多餘的糖原儲存,促進燃脂,幫助控制體重。
但是,碳迴圈飲食也會給運動表現帶來負面影響。碳迴圈還會影響運動員的體能恢復,因為碳水化合物作為第一能量源,是耐力運動和高強度運動的主要燃料。
所以,即使是專業運動員,碳迴圈的效果也無法保證。
一些研究表明,即使蛋白質攝入量充足,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也會導致肌肉蛋白質合成受限。
所以,除非有專業團隊在比賽時期為運動員定製精準飲食計劃,同時調整三大營養素比例,大多數情況下是極少使用碳迴圈飲食法的。
如今,也有很多人用碳迴圈飲食來減肥。他們在健身日增加碳水化合物,不健身的時候減少或避免碳水化合物攝入。
說到效果,碳迴圈只對部分人減重有效。注意!這裡說的是“減重”,不是“減肥”或“減脂”。
許多博主聲稱,自己使用碳迴圈之後體重下降了。不是說他們騙你,但體重下降不一定都是碳迴圈的功勞,掉的也不一定是脂肪。
▲社交媒體上關於”碳迴圈“的話題頗受歡迎
造成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1.流失了水分和肌肉含量,導致體重減輕
2.碳迴圈同時也增加了運動量。如果運動造成熱量缺口,會導致體重下降。
但是它真的對減脂有效嗎?還真不一定。
碳水攝入減少會導致體力下降,缺乏運動的動力,在低碳或者無碳的日子裡,自然會減少日常運動量,比如原本會選擇走樓梯,因為缺乏能量選擇坐電梯。
而運動對於減脂和體重維持必不可少的。所以,用碳迴圈減脂不是長久之計。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它能幫助減脂。
長期低碳水和無碳水飲食,會導致多種營養素的缺乏,比如硫胺素、葉酸、維生素 A、E、B6、鈣、鐵、鉀、膳食纖維。
大部分人減脂效果沒看到,倒是出現了許多健康問題,比如脫髮、頭疼、口臭、疲勞、低血糖、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變化、消化方面等問題。
▲一位博主分享的她的碳迴圈經歷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會影響血糖水平、水分平衡、電解質平衡和代謝健康。以下人群不建議嘗試碳迴圈飲食:
- 糖尿病患者
- 容易低血糖
- 有腸道問題
- 經常高強度運動的人
不少人對碳水充滿仇恨和恐懼,對“低碳水”飲食趨之若鶩;營養師勸大家不要害怕碳水時,還會招來他們的抗議。
碳水化合物不是一種食物,而是一大類食物,它們有好有壞。
碳水化合物分為三種:糖、澱粉和膳食纖維。“糖”到底是什麼?
● 糖屬於簡單碳水化合物。它會被新增到食物中,比如糖果,甜點,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這些食物升糖快,容易導致肥胖,所以應該少吃這些食物。
● 澱粉屬於比較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米飯、麵條、土豆、早餐麥片等食物中含的碳水主要就是澱粉。身體會將澱粉分解成糖作為能量。澱粉類食物也會升高血糖,吃多了也會導致體重上升。
●膳食纖維是複雜的碳水化合物。身體無法分解大部分的纖維,它能增加飽腹感、最佳化腸道健康,降低血糖和膽固醇水平。
如果想要透過控制碳水攝入來減脂,只要適當調整平日碳水食物的份量和型別就可以了,並不需剔除所有碳水。比如,多選全穀物、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用天然水果、堅果代替餅乾、蛋糕等低營養的碳水食物。
外出聚餐,你會吃主食麼?你會特別警惕碳水化合物麼?
參考資料
[1]D'Anci KE, Watts KL, Kanarek RB, Taylor HA. Low-carbohydrate weight-loss diets. Effects on cognition and mood. Appetite. 2009;52(1):96-103.
[2]Wylie-Rosett J, Aebersold K, Conlon B, Isasi CR, Ostrovsky NW. Health effects of low-carbohydrate diets: where should new research go? Curr Diab Rep. 2013;13(2):271-278.
[3]Hall KD, Kahan S. Maintenance of Lost Weigh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Obesity.Med Clin North Am. 2018;102(1):183-197. doi:10.1016/j.mcna.2017.08.012
編輯 | 山楂
設計 | 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