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課本中,我們學習了岳飛的《滿江紅》,其中“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尤其出名,是要求學生們必須背下來的。
這首詩激勵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讓我們瞭解了古人的家國情懷,欽佩於古人的愛國精神,有非常不錯的教育意義。
然而近年來,《滿江紅》這首詞卻被移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首《滿江紅》,這是為什麼呢?
滿江紅·寫懷
【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關於《滿江紅》被移出課本,上面一直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不過很多網友卻對此有一番更深刻的認識,而這些認識也不無道理。
首先,站在現代社會的角度,岳飛抗金屬於內部矛盾,不適合過度宣傳。
在古時候,金國和宋朝是生死敵手,而宋朝又是漢人建立的國家,我們大多數人都站在漢人的角度,支援岳飛,打擊金國。這種想法沒有錯,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金國確實是一個令人討厭的敵人。
可是時代不同了,新中國建立以後,大家都變成了同一個民族,這就是中華民族。
無論是以前的女真,還是現在的滿族,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他們和漢族之間的矛盾都屬於人民的內部矛盾,不宜大肆宣揚,這會影響到民族團結。
其次,《滿江紅》這首詞不一定是岳飛所作。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岳飛是《滿江紅》的作者無疑了,可是這裡面的不合理之處也比較多。
《滿江紅》這首詞首次出現,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在此之前,根本就無人知曉這首詞。其次,文中的“賀蘭山”是在西北,並不在金人的佔領地中。更重要的是,文中的“靖康恥,猶未雪”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理!
大家都知道,岳飛這個人,其實是非常忠心於君主的,雖然宋徽宗、宋欽宗二人誤國,導致北宋滅亡,但岳飛對他們二人並沒有過分的憎恨,反而是時常想著打過黃河,迎接二聖迴歸。
也正是因為岳飛一心想著迎接前任皇帝,令現任皇帝趙構即位不滿,他害怕徽欽二宗回來,會影響到自己的權位,所以才最終處死了岳飛。
以岳飛對宋徽宗、宋欽宗二人的尊敬來看,他是不可能寫下“靖康恥”這三個字的,這三個字肯定是後人所寫,所以說這首詩很可能不是岳飛所寫。
網友的這兩個看法,其實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能一定程度的解釋,為何《滿江紅》會被移出課本。
那麼新加入的《滿江紅》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滿江紅》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
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新加入的《滿江紅》,作者其實是愛國烈士秋瑾!秋瑾雖然出身於封建社會,但她的思想卻非常先進,她雖是女兒身,但志向高遠,為爭取婦女解放運動而奮鬥一生。
當起義失敗,被清軍捕獲時,她堅閉嘴巴,拒不吐供,最終英勇就義。其勇於革命,視死如歸的精神激勵了眾人,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強烈反響。秋瑾一生為伸張女權而奮鬥,她的革命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
秋瑾本人是一個革命女鬥士,而她的這首《滿江紅》也表達了她拯救舊中國的凌雲志向。
在我們歷來的詩詞學習中,大多是男性作者,偶爾遇到的女性作者也是婉約派的,比如李清照這種,我們很少看到秋瑾這樣剛烈有志氣的女子。
把秋瑾的詞放入課本中,其實更加有助於學生們瞭解秋瑾的精神,激勵女學生努力奮鬥,在氣勢和志向上要不輸於男兒,在這一方面,秋瑾的教育意義其實是非常好的。
我們現在雖處於和平年代,但我們不能忘了我們的和平來得是多麼的不容易,透過這首《滿江紅》的知識拓展,學生們將更有可能瞭解到當年的動盪歲月,更加理解當年的革命精神,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更加有志向為中華崛起而奮鬥。
結語
綜合來看,將岳飛的《滿江紅》移出課文,換上秋瑾的《滿江紅》,其中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我們的課本知識,其實也是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你認為移出岳飛的《滿江紅》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