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候,關於男女這事情,有很多的說法。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對於“男女有別”是非常注重的。孟子曾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男女間是需要保持距離的,不可以直接接觸、交談或是隨便接收彼此的物件。
因為他們深信,男女有別,所以,像“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類的說法也流傳於民間。那月亮和灶又和男女之別有什麼關係呢?恰逢中秋,在之前,古人就有有拜月的習俗,那男人又為何不能拜月呢?
中秋節拜月
如果要追溯中秋節的起源,這得說到上古時期。上古時期,祭月活動就已經存在了。帝王們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祭月的習俗。到唐朝時期,中秋逐漸固定,中秋這一天,人們便會祭月。後來賞月逐漸替代了祭月,所以中秋,也逐漸演變為娛樂性較高的節日。
拜月活動在唐朝盛行,拜月的主體一般都是女人或是少女。他們拜新月的習俗,一直延續到後世。為什麼要拜月呢?因為,古時人們覺得“月老”是掌管人們姻緣的神,古代婦女用拜月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心願以及思念。
未出嫁的閨中之女,在中秋時節,看到新月便隨地而拜,乞求“月老”能給自己“牽線”,得到一份美好的愛情。人們覺得,拜月的心越誠,那麼,自己的心願就越有可能實現。從實際出發,在中秋拜月,其實一種自己美好願望的表現方式罷了。
為啥男不拜月?
在我國民間,一直有陰陽兩極之說,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八卦”。古人透過觀察,知道自然界中存在著,互相對立又有聯絡的自然現象。因此,他們用哲學的思想,歸納總結出了“陰陽”的概念。
比如,我們熟悉的日和月、晝和夜、男和女等等。“日、晝、男”代表的是“陽”;“月、夜、女”便是陰。這些都是有講究的。而中秋時節,月亮便是主角,古時人們祭月都是女的負責。
男女之事,在古時是很被看重的。“男不拜月”,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就月亮本身來講,月亮代表“陰”,而男人本來就是“陽”。大家也知道,“陽剛之氣”本來就是形容男孩子的。所以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如果男人拜月,就會被說有損身份,不吉利。
第二個原因就是,“男女授受不親”。大家也知道,傳說中,嫦娥就住在月亮上,如果男人拜月,就會被人們誤以為是一種不尊敬,懷有不軌之心。在古時,人們對於這類事情非常敏感;未出閣的女孩,都是不能和男子講話或是接觸的。
這些就是“男不拜月”的原因,在封建社會禮制約束下,這些在我們看來不重要的事情,在古人眼裡,那可是違背制度的。不遵守規定,除了會遭到人們的非議,還可能會被認為故意違背制度,因此遭受懲罰。
女不祭灶的原因
拜月是為了月亮神能夠保佑自己的順順利利,心想事成。因為人們,敬畏大自然,這種古老的自然崇拜一直延續成為了一種習俗。但每一種祭祀或是其他的拜神活動都有自己的規定。和“男不拜月”一樣,民間還有著“女不祭灶”的說法。
人們相信,家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分管的神。像我們最熟悉的,每天都會用到的灶,現在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灶臺已經被逐漸淘汰了。但是,每到臘月二十三,大家還是會祭灶。
封建社會,在人們心中,“灶王爺”就是專門掌管灶臺的神。女不祭灶的主要原因是,傳說,灶王爺是一個英俊瀟灑的男子。所以,也是因為男女授受不親,才不讓女的祭灶的。女子祭灶,會擾亂灶王爺,迷惑他。
雖然,使用灶臺的人大多都是家裡的女子,但是,每到祭灶時都不會讓他們參與。供奉灶王爺,是為了能祈求他保佑自己家,起到辟邪除災的作用。當女人祭灶,會擾亂灶王爺,使灶神分心,這樣會被認為不吉利。而且,若有女人祭灶,會被議論。
結語
以上說的就是在封建社會的一些現象,這些條條框框,雖然沒有寫成規定;卻也潛移默化地延續下來,變成了習俗。現如今,人們已經對這個東西形成了固有的認識,特別是在農村,這種情況更為常。雖然說距離產生美,但是過於強調“男女有別”,反而會適得其反。好在,如今倡導男女平等,人們也在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