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歷史上權力交接時往往伴隨著激烈的鬥爭,“繼任者”恨不得立馬取而代之,然而在17世紀的瑞典卻出現了非常兒戲的一幕:1654年6月5日,瑞典國王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宣佈退位,當天,首相佩爾·布拉赫按照流程將象徵著王權的飾物和各種標記一件件摘下;當只剩下王冠時,這位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的老政治家竟始終不忍下手。反倒是克里斯蒂娜自己不耐煩了,親自把王冠摘下,硬塞給站在一旁的王位接班人,自己的表哥卡爾·古斯塔夫公爵。
見狀,臺下貴族和百姓都哭成了一團,對他們而言,失去的可不僅僅是一位國王,而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財產。要知道,克里斯蒂娜退位是自願的,彼時的她年僅28歲。在政壇上,這樣的年紀甚至連“成年”都不算,她又是如何做到讓國民如此惋惜的呢?
當我們一遍遍重複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偉大事蹟時,“籍籍無名”的克里斯蒂娜·古斯塔夫總被忽略,她的人生卻可以用“奇蹟”來形容。嚴格來說,我們應當把她稱作“國王”,因為她的父親,也就是瑞典歷史上偉大的“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就是把她當兒子來培養的。
這事兒說起來還挺尷尬:這位頗有作為的君王橫掃北境,將王國帶入強盛,卻在生兒育女時靶靶打歪。本來打算生個兒子繼承事業,不料前兩個孩子都是女兒也就算了,居然還都夭折了。雖然第三個孩子依舊是女兒,但古斯塔夫二世毫不在意,反而非常滿足。他還十分驕傲地說:小女兒一出生就捉弄了大夥兒一把,她日後一定非常聰明。沒有兒子,老國王便把女兒作為王位繼承人來培養。1632年11月的呂岑戰役爆發前,準備出征的古斯塔夫二世特意囑咐:倘若他沒能活著回來,就讓年僅6歲的克里斯蒂娜繼位,不料竟一語成讖。
克里斯蒂娜上任不久,就有俄國使團來訪。看著幼小的女王,使臣們恐怕心裡都要嘀咕,這小丫頭能做啥?殊不知,克里斯蒂娜就像是“滿級號裝小號屠新手村”一樣的存在,對敵人而言,她的出現宛如一場夢魘。
總的來說,克里斯蒂娜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顏值高,長得漂亮。
克里斯蒂娜究竟有多美?從文獻來看,她性格隨和,平日裡像個女漢子,從不注重打扮,每天四五點就起床,醒來後把頭髮隨便一盤就去練習劍術和馬術。雖然歷經風吹日曬,克里斯蒂娜依舊美豔動人。1650年,王國為新王舉辦了極其盛大的加冕儀式。當天,克里斯蒂娜身穿黑色繡金天鵝絨禮服,乘坐由6匹白馬牽引的馬車抵達斯德哥爾摩大教堂。當她露面時,人群居然爆發出一陣驚歎。由於圍觀群眾太多,再加上車隊規模太大,當克里斯蒂娜步入教堂時,車隊最末尾的車輛居然還沒有從目的地開動。
而在退位儀式上,克里斯蒂娜十分隨意地穿了件白色綢緞長裙,這卻把她襯得純潔無瑕。有人如此描述:當時的女王就像是“聖潔的天使”,令人不敢直視。
克里斯蒂娜的第二個特點是聰明,或者坦白說,她天生就是當領袖的料。
她的聰明是肉眼可見的,其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語言上的天賦。一說她精通歐洲幾乎所有的主流語言,能夠直接與當地人交談。1633年3月15日,克里斯蒂娜以國家元首的身份接見俄國使團,直接用俄語與對方交談,在禮儀與話術上表現得非常成熟,獲得了極高的讚譽,彼時她只有6歲;1645年,法國大使皮埃爾·赫克託·沙紐因公事覲見,在與女王交談後不忍驚歎:“她簡直就像是出生在盧浮宮裡的法國人一樣!”宮廷醫生奧托·斯伯林曾稱讚過克里斯蒂娜的義大利語水平,前者在義大利生活過4年,他表示,女王的義大利口音聽起來跟當地人一模一樣。
語言之外,克里斯蒂娜也堪稱全才。她精通馬術、劍術和射擊,研究過伊斯蘭教,熟讀古今典籍,曾在16歲時在樞密院同首輔大臣阿克薩進行辯論,在王國首席辯才面前絲毫不落下風。聰明是令人驕傲的財富,但對於一個國家的領袖而言,僅僅聰明是不夠的。事實上,雖然17世紀的瑞典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但其內部的問題非常多,非常棘手。
首先,老國王死得突然,沒能安排好身後事,這給王國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新王又年幼,自然有人會打歪主意。與此同時,連年征戰造就了大批勳貴,按照歐洲傳統,為了讓這些勢力繼續對王國效忠,王室不得不許以更多的封地與財富。結果,下面的小山頭越來越大,王權便顯得有些危險了。從資料來看,克里斯蒂娜繼位10年前,瑞典大小貴族的封地大概佔王國總面積的20%左右;繼位後,這個資料已經膨脹到了70%。而在她繼位的頭十年裡, 貴族數量又翻了一倍。貴族正在蠶食王權,這令王權有被架空的隱患。
不僅如此,藉著王權交接的短暫間隙,“老狐狸”們迅速搶佔了先機,用自己的勢力填補了權力的空白。因此不難想象,克里斯蒂娜戴上王冠後,她面臨的是一個強敵環伺的困境。然而,她卻順勢玩起了“扮豬吃老虎”的遊戲。
首先,雖然與臣下的關係相當微妙,克里斯蒂娜卻不急於建立王權的絕對權威。相反,她對大貴族表現得相當順從,從不與對方進行正面對抗。事實上,克里斯蒂娜以這種手段爭取戰略緩和,暗中卻在快馬加鞭地培養自己的政治班底。毫無疑問,女王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的成熟是令人髮指的,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幫手來達成怎樣的目標,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連父親生前無比倚仗的、欽點的內閣首相奧克森謝納伯爵都不幸“失寵”。
靠著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把戲,克里斯蒂娜繞過了大貴族集團,建立起自己的班底,不但將許多心腹悄悄安插在了要害位置上,更是控制了作為國家權力中樞的樞密院。不僅如此,她悄無聲息地改變著王國的權力結構,用貴族制約貴族,削弱貴族的話語權。很快,“大人物”們就領教到了女王的厲害:奧克森謝納伯爵及其支持者本意是將三十年戰爭進行到底,但克里斯蒂娜卻丟擲了尋求停戰的意願。要命的是,當權貴們為繼續戰爭做努力時,他們驟然發現國家已經被年輕的女王牢牢攥在了手裡。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克里斯蒂娜表面上看十分溫和,常常將“和平”掛在嘴上,但在觸及國家利益時,她卻絲毫不手軟。就這樣,“和平”的瑞典不聲不響地侵佔了丹麥、挪威的大片領土,王國反而變得更大了。
在夯實了自己的權力根基後,克里斯蒂娜終於不再隱忍,她用敵人最擅長的方式打擊敵人,可謂“殺人誅心”。當時如日中天的“海上馬車伕”荷蘭憑藉海洋貿易稱霸歐洲,克里斯蒂娜卻偏偏在貿易上做文章。瑞典以軍事強國的身份將武器貿易的蛋糕做得很大,而克里斯蒂娜始終保證瑞典在這個行業中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其中豐厚的利潤令荷蘭人慾罷不能,為了橫插一手,荷蘭不得不對瑞典百依百順。表面上看,荷蘭人插手武器買賣後確實掙了不少,實際上恰恰中了瑞典人設下的套。
除此之外,克里斯蒂娜採取外交手段輕鬆擺平了諸如丹麥這樣的宿敵。年輕的女王在性格和行事風格上跟傳統的歐洲政治家截然不同,她的做法令對手倍感新穎也很是信服。在蕩平了周邊的政治環境後,瑞典與霸主級國家法國建立了堅固的同盟關係,不但以此鞏固了自身在北歐的絕對霸權,更是深遠地震懾瞭如西班牙、義大利這樣的傳統強國。甚至在克里斯蒂娜女王光環的壓制下,好鬥的俄國人都鮮有崛起的希望。
與此同時,克里斯蒂娜也不忘提升瑞典的軟實力。她鼓勵宗教信仰自由,甚至身為路德宗領袖的她還偷偷皈依了天主教;她大興土木建立學院、修道院和圖書館,花費重金聘請各路名家移居斯德哥爾摩,旨在將瑞典首都打造成“當代雅典”。這一時期,瑞典的文化事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大夥兒對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功績有目共睹,且不說瑞典人怎麼鼓吹自家國王,連老對手們都不禁將其稱讚為“北方的彌涅爾瓦”。在羅馬神話中,彌涅爾瓦是一位剛毅堅強的女神,她主宰著戰爭和智慧。
不到30歲的克里斯蒂娜輕描淡寫地就把瑞典王國的國力帶到了極盛,達到了腓特烈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那樣的高度。大臣們甘心為她效忠,百姓也慶幸自己的國王精幹而開明,整個國家呈現出了空前的團結。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她居然嫌當國王無聊,決定主動退位。於是,我們在文章開頭描述的戲劇性的那一幕便上演了:縱使舉國上下一片嘆息,民眾哭成一團,克里斯蒂娜仍舊無比淡然地親手把王冠塞給了接班人。
克里斯蒂娜曾隱晦地表示當國王實在沒啥挑戰性,輕輕鬆鬆就把敵人搞得天翻地覆,掠走大片土地,打仗怎麼打怎麼贏,這還有啥意思?她之所以放棄王位,就是想追求一些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克里斯蒂娜曾說:“我認為女人永遠都不應該管理國家。”
卸任後,克里斯蒂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羅馬皈依天主教。雖然她一早就改變了信仰,但礙於瑞典國王兼路德宗領袖的身份,她是沒辦法親自宣佈的。抵達羅馬當天,教皇親自安排了6000多人夾道迎接,這排場比克里斯蒂娜加冕時還要隆重。然而有意思的是,現實與理想相差巨大。克里斯蒂娜本身是個眼界非常開闊的人,她鍾愛藝術與自然科學,追求自由自在,不料在羅馬接觸到的那些“大人物”卻多半是愚昧之輩,跟天主教義中所宣揚的恰好相反,這令她非常失望。為此,克里斯蒂娜曾忍不住偷偷對近侍吐槽,教皇所居住的奎里納爾宮所在的馬山應該改成“驢山”,這才更符合這些迂腐的老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