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冰箱產銷現狀
1、產量狀況
經過多年的推廣,再加上家電下鄉等政策的推行,我國冰箱普及率十分之高。對於冰箱產品,消費者已經從必須購買的產品向替代品過渡,使得冰箱銷售量下降迅速。銷售量的下降也使得產量不斷下降,自2016年以來中國家用電冰箱產量不斷下降,到2019年中國家用電冰箱產量下降到7904.25萬臺。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國家用電冰箱產量為9014.7萬臺。同比上升14%。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1-10我國家用電冰箱產量為7412.24萬臺。
注:家用電冰箱為家用電冰箱(家用冷凍冷藏箱)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分省市而言,我國家用電冰箱主要於安徽、廣東和江蘇等地。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1-10月我國家用電冰箱產量排行前三分別是安徽、關東和江蘇,其產量均在1000萬臺以上,其總和佔比超50%,具體而言,其產量分別為1979.35萬臺、1741.37萬臺和1108.46萬臺。
注:家用電冰箱為家用電冰箱(家用冷凍冷藏箱)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零售狀況
就冰箱零售狀況而言,我國電冰箱產業已漸趨飽滿,市場增長有限。根據奧維雲網資料顯示,近幾年我國冰箱市場零售額一直保持在900-1000億元的零售額附近,整體變動幅度較小,主要原因是我國冰箱產業發展較早,滲透率較高,目前零售量基本為換新所致,市場趨近飽和。2020我國冰箱市場零售額為900億元,同比2019年有所下降,2021年H1零售額為472億元。
資料來源:奧維雲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就零售量狀況而言,受市場逐漸飽和影響,我國冰箱市場零售量自2015年後整體變現為逐年下降趨勢,到2020年僅為3256萬臺,同比2019年下降0.7%,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零售量為1594萬臺。
資料來源:奧維雲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冰箱線上零售渠道飛速發展,根據奧維雲網資料顯示,我國冰箱線上零售量佔比從2016年的28.1%增長到2020年60.3%,線上渠道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整體網際網路大環境的完善,人們對電商平臺的信任度逐步增加,加之各類平臺為搶佔市場份額,進行多種促銷手段,搶佔客戶,使得我國冰箱產業線上佔比持續增長,隨著市場持續發展,預計線上佔比仍將持續提高。
資料來源:奧維雲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家用電冰箱進出口狀況
就家用電冰箱出口狀況而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冰箱出口國家之一,每年為全球各地輸送多種冰箱。根據海關資料顯示,我國電冰箱出口數量和金額自2015年快速增長,到2020年達到近些年來的峰值,為數量和金額分別為6554萬臺和82.05億元,主要原因是疫情導致其他國家出口貿易減少,加之下半年需求回暖。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冰箱出口數量和金額分別為3625萬臺和50.04億元。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就出口均價而言,整體變動幅度較低,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雖然我國冰箱整體出口數量和金額均達到近些年的峰值,但是就出口均價而言,卻存在較大幅度的降低現象。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冰箱產業整體出口數量相對較低,下半年為保證出貨量,整體價格有所下降。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1-2026年中國家用電冰箱市場競爭格局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
三、冰箱競爭格局
就冰箱產業競爭格局而言,產業前四家市場份額僅佔55.54%,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海爾分列線上分渠道佔比的第一名市佔率為17.93%。美的市佔率為16.78%,佔據第二名,其次是海信,市佔率為13.99%。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冰箱發展趨勢
1、市場持續集中
高階化競爭趨勢下龍頭企業優勢較大。冰箱總出貨的市場份額被海爾、美的、海信佔據前三,目前CR3在50%左右。國內冰箱市場競爭轉向高階化,大容積、保鮮、除菌以及各類新式功能受到消費者喜愛,龍頭企業採取多元化品牌佈局以佔領消費者心智,如海爾的卡薩帝在萬元價格線以上佔有穩固地位,預計未來具備高階品牌的龍頭企業會逐步搶佔其他品牌的份額。外銷市場美的海信表現更為出色,目前出口面臨回撥壓力,龍頭企業的韌性更強,預計行業集中度或繼續提升。
2、智慧化趨勢
智慧冰箱對現有冰箱的升級,能帶來新市場。在已經相對飽和的冰箱市場中,差異化、智慧化成為了各大家電企業的發展重心。受益於產品智慧化的趨勢、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以及對食品安全需求的上升,智慧冰箱未來前景較為廣闊,也為冰箱市場的進一步需求增長提供了催化劑。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