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可以說是今年中國最火的一部電影,前段時間票房更是突破56.95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這麼火,感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宏大而殘酷的戰爭場景對觀眾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另一個更在於電影對71年前志願軍戰士們大無畏革命精神的真實而深刻的呈現,給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和感動。
藝術來源於現實,而現實往往比藝術更精彩。這部影片背後的故事遠比電影表現的更加豐富、更加動人!
71年前的長津湖戰場,一排排志願軍戰士,俯臥在零下40℃的陣地上,每個人手裡都拿著武器,保持著戰鬥隊形,怒視著敵軍的方向,彷彿一座座隨時準備躍起的“冰雕”。
長津湖戰役中,這樣的“冰雕連”有三個,分別是:第20軍59師177團6連、第20軍60師180團2連和第27軍80師242團5連,連隊整建制被凍成“永遠的豐碑”,他們至死保持著戰鬥狀態!
戰後,人們在“冰雕連”一名戰士的口袋裡,找到了一張薄薄的紙條。這名戰士叫宋阿毛,來自上海。他在紙條上寫道:“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為什麼中國人民志願軍能夠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在朝鮮戰場上打出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打出中華民族的尊嚴?宋阿毛寫在紙上的這段話就是最生動、最貼切的回答。這種英勇頑強、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被對手稱之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毛澤東主席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經驗時認為,志願軍之所以能打敗敵人,靠的是一股“氣”。我軍是鋼少氣多,而敵人則是鋼多氣少。這種“氣”,就是對“謎一樣的東方精神”的生動概括。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源自於根植血脈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就在於因愛國主義精神而迸發出來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明朝“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的戚繼光,以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他們身體力行地給我們詮釋什麼是愛國主義。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了祖國的尊嚴和主權不懈奮鬥。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這支人民軍隊,更是將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到了極致。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長征中的紅軍雖然時刻身處險境惡境,但仍然自覺以民族利益為重,高舉抗日救亡大旗,衝破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一路北上。在長征開始前後,中共中央先後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把“抗日”作為自己神聖職責和使命。第二次國共合作中,更是放棄了紅軍自己的名稱和番號,展示了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和責任擔當。
說到愛國主義,這裡必須說一說那位戰鬥在白山黑水間的抗日英雄楊靖宇。面對猖狂的日軍,他兩次被捕入獄,出獄後又積極參加對日鬥爭。他指揮部隊在東北密林中開展游擊戰,使得日軍損失慘重,打開了東北抗日的新局面。於是日軍開始了殘忍的報復,抓不住楊靖宇就報復老百姓,企圖斷絕他的群眾基礎。
在激烈的鬥爭中,楊靖宇身邊的戰士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寥寥幾人。他躲在一個破舊的木房子裡,有兩位老鄉經過,楊靖宇給了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幫忙買食物和棉衣,結果這兩人對他說,何必在山裡當野人呢?即使不戰死,也會凍餓而死。楊靖宇卻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就這樣即使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和威逼利誘,他也絲毫沒有動搖過抗日的決心,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把槍口對準敵人。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餘支、各種炮1800餘門。
這支隊伍,曾經歷三次比較大的改名,第一次改名是1928年5月叫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時期,改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三次改名是解放戰爭時期,統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雖然在變,但是愛國為民的初心始終不改。當軍號聲響起,這支軍隊的一代代戰士總是毫不猶豫地拿起鋼槍,勇敢地奔赴保家衛國的戰場,為了祖國和人民,雖萬死而不辭!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源自於向戰而行
向死而生的英勇決絕
我軍素以英勇頑強、敢打必勝聞名於世,這種戰鬥血性是軍人的脊樑,是對勝利的追求、對信念的堅守、對使命的擔當,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回看我軍歷史,從南昌起義到萬里長征,從抗日烽火到解放戰爭,廣大官兵用血性鬥志戰勝白色恐怖,讓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國。“狼牙山五壯士”“白刃格鬥英雄連”“劉老莊連”等無數英雄群體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詮釋了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在廣西興安、界首一帶曾流傳著這樣的一句民謠:“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這是當年對湘江戰役的紀念。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在過湘江時,遭到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幾乎陷於絕境。紅軍將士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殺,戰鬥異常殘酷,鮮血染紅了湘江,屍體幾乎阻斷了江流。
時任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部與十幾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在完成掩護任務後,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突圍中戰至彈盡糧絕,全師官兵幾乎全部壯烈犧牲。陳樹湘腹部中彈,不幸被俘。敵人為抓到一名紅軍師長欣喜若狂,打算抬到長沙去邀功請賞。他在擔架上趁敵人不注意,把手伸進腹部,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共和國流盡最後一點血”的誓言。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打響後,1950年11月30日,志願軍某部3連連夜長途奔襲,剛剛爬上松骨峰,還沒來得及修工事、喘口氣,就與急於逃命的敵軍正面遭遇。面對20多倍的敵人,3連像杵石一樣釘在陣地上,接連打退敵人5次進攻,全連最後剩下7人,硬是沒有讓敵人開啟缺口。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子彈打完了,戰友們就用槍托砸,用刺刀刺;槍托砸彎了,刺刀折斷了,就用拳頭錘,用牙齒咬。連長戴如義與敵人拼殺,連續捅死幾個敵人,忍住左腿被炸斷的劇痛,爬到前沿陣地組織反擊,後中彈犧牲。被汽油彈擊中的邢玉堂,變成了一個“火人”,他緊緊抱住一個敵人,一口咬住耳朵,直到一起燒成焦炭。身負重傷的張學榮,從犧牲戰友旁找來4枚手榴彈,奮不顧身衝入敵群……
青山凝碧曾是血,綠水流輝應為魂。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一代代革命軍人正是靠著向死而生的英勇決絕,在面對氣焰囂張的強大敵人時,發出了“三個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戰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贏得了黨的信任、人民讚譽,也贏得了世界的尊敬。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源自於人民的偉大力量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毛主席這一著名詩句,深刻揭示了軍政軍民團結的偉大力量。
我軍從建軍之始就把“人民”兩個字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開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都顯示了這支軍隊的人民屬性,抗日戰爭時期,又被稱之為子弟兵。
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的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報》在社論中再次使用“人民解放軍”稱謂。隨後,在毛澤東和新華社發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開出現“人民解放軍”的稱謂。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這是全軍性改稱“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標誌。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作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我軍在黨的領導下,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為民族解放、國家安寧、人民幸福不懈奮鬥,永遠做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者和堅定維護者。
經過二十多年的浴血戰鬥,黨領導人民軍隊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改變了人民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打江山是為了人民,鞏固人民政權、捍衛人民江山、保護人民幸福,同樣是人民軍隊的職責使命。
當地震來襲,冰雪成災,洪水肆虐,山火蔓延……每當人民群眾面臨危險的時候,子弟兵總是能臨危不懼,衝鋒在前,上演“最美逆行”。在這樣危難之際,老百姓也總是深情地說:“看到了紅五星,就看到了希望;解放軍來了,心就定了”。
90多年來,人民軍隊為人民解放不懼犧牲,為人民安寧甘於奉獻,為人民幸福勇挑重擔,為護人民安危挺身而出,始終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同時,人民也始終把這支軍隊看成是自己的隊伍,把官兵當作自己的親人。“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革命戰爭年代,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充分體現出我軍的職責使命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高度一致,也因而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的全力支援。
人民軍隊的根脈,深紮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之中,人民戰爭的威力,來源於人民的偉大力量。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民魚水情,是我軍立於不敗之地的堅實基礎,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毀的金城湯池。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源自於鐵一般的革命紀律
古往今來,世界上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不是有著嚴明軍紀的,世界上也沒有一支紀律鬆散的部隊是能打勝仗的部隊。
我軍從組建伊始,就高度重視紀律建設。我軍的第一首軍歌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傳唱至今、歷久彌新的革命歌曲,就是我軍紀律嚴明的一個縮影。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向井岡山挺進。經過江西遂川荊竹山時,針對戰士挖老百姓地裡紅薯等問題,為處理好軍隊與群眾及當地武裝的關係,毛澤東親自向部隊宣傳了三條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第三,打土豪要歸公。三條紀律的提出和執行,維護了起義軍的紀律作風,爭取了群眾的支援。
進入井岡山後,由於連續作戰,加上分散活動,部隊中一度出現違反紀律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1928年夏,毛澤東又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翌年,毛澤東在率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時,針對官兵中出現的隨地大小便等問題,又將六項注意改為八項注意。此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具體內容,因各地區、各部隊實際情況不盡相同而有所差異和變動,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這些紀律,全面、通俗、明確地規定了人民軍隊的行為準則,既是我軍執行革命任務的保證,又充分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
解放戰爭時期,戰爭規模愈來愈大,作戰行動愈來愈集中,幾大野戰軍及野戰兵團協同作戰愈來愈多,需要用統一的紀律規範各部隊的行動。為此,毛澤東在充分吸收全軍意見的基礎上,親自對原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內容作了修改審定,1947年10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釋出了《關於重行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
軍紀嚴明的軍隊,必然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在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戰軍頒佈《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其中第十項守則第二條,白紙黑字寫著進城後一律“不住民房店鋪”。1949年5月25日,三野第9、10兵團各部進入上海市區時,夜晚都露宿街頭“不入民宅”。就是這樣的一條紀律,贏得了當時上海五百萬人民的熱烈擁護,同聲稱讚這是“仁義之師”。
鐵的紀律蘊育著鐵一般的力量,鑄造出如鋼鐵洪流般無堅不摧的強大武裝。正是靠著嚴明的紀律,官兵們哪怕凍死餓死,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哪怕烈火焚身,也一動不動;哪怕身陷絕境,也要戰鬥到底。這就是我們的軍隊,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大的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