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總有那麼一群執著的旅人,不惜跋山涉水,甚至遠渡重洋,行走在那條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國際交通要道上。
絲綢之路並不只是一條“路”,也不僅僅只賣絲綢,它連通著中國、中亞和地中海的眾多國家,也串聯起了無數個生命軌跡。
中東的船長,粟特的商人,吐蕃計程車兵,回鶻的馬伕,迦溼彌羅的朝聖者,阿拉伯的作家,和親的唐朝公主、敦煌當地的官員……如果回到唐朝的絲綢之路上閒逛,你會遇到誰呢?
#01
粟特商人:諾槃託
公元751年,唐玄宗治下天寶九年,粟特商人諾槃託歷時整整一年,經過4000多公里的路途,從撒馬爾罕來到中國。
撒馬爾罕是一個獨立的城邦國家,但因阿拉伯軍隊擴張,撒馬爾罕正處於阿拉伯哈里發的統治之下。
諾槃託從撒馬爾罕出發,翻越高聳入雲的帕米爾山脈,然後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到達唐朝的都城——長安。
諾槃托出生在商人世家。他的家庭非常富裕,僅次於貴族,他家在河谷一帶擁有土地,由奴隸進行耕種,收入可觀,還能從過橋費和水磨坊收取分成。
踏上商旅之路似乎是命中註定的行為。諾槃託五歲開始,就要學習從商之道,以及需要用到的很多種語言,比如漢語、阿拉伯語和一些突厥語與吐蕃語。
宗教方面也不能落下,摩尼教文獻與粟特官方文書不是同一種文字,要抄寫和朗誦宗教文獻,還必須得學會摩尼字母。
在他長大後,政治和軍事局勢穩定時,就會跟隨叔父到西南的木鹿、東北的石國和南方的巴爾赫經商。最艱難、最漫長的旅途,莫過於到長安了。
730年,叔父覺得諾槃託年歲已足,可以跟他一起入華經商了。他們為這4000公里做了精心準備和細緻的籌劃。
在山路時,他們會遭受徹骨的寒冷;在沙漠時,他們會遇到酷熱的炙烤。為了抵抗極寒,他們需要特製的鞋和厚厚的皮毛衣服,而要對方炎熱,則需要頭罩和麵罩。他們還要帶上武器,以防劫掠的匪徒。
其間辛苦自不必多說,比起獲得的報酬和沿途的美景來說,這都是值得的。自那以後,諾槃託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21年。
比起被稱作“絲綢之路”沿線的動盪和荒蕪,長安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西市有3000多家商鋪,分佈在市場小巷兩側,出售各行各業的貨物:金銀器皿、姜、綢紗、活魚、魚乾、螃蟹、糖糕、鞍具、鐵器、藥材、鮮花等等,還有提供各色服務的商街:印刷、典當、保管、借貸、品茶與餐飲。
諾槃託覺得,沒有什麼是長安沒有的。
他的服飾很獨特,與西市裡的漢人、突厥人和吐蕃人截然不同。
他頭戴一頂弗裡吉亞軟帽,錐形的帽尖微微下垂,上身穿著一件束腰、及膝的棉衣,用深藍色的絲綢織成,裝飾有薩珊風格的對鹿紋圓形圖案,下身則穿著窄短褲,腳下踩著皮革做底、織錦縫製的半靴。
當然,還有他濃密的絡腮鬍,無一不說明他是粟特人。不過,他也並不是這裡唯一的粟特人。
粟特人被公認為絲綢之路東段上的出色商人,這一帶的大城鎮中都有粟特人的社群,他們在此繁衍生息已經數世紀之久。
雖然在入境時,諾槃託花費了大筆的錢財來賄賂邊境官員,但在長安售賣麝香、銀器和寶石,依然能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撒馬爾罕是紅寶石、翡翠和青金石等寶石的貿易集散地,從小就接觸這些的諾槃託已經是專家中的專家了,他在旅途中用寶石換來一定的麝香和銀器。
諾槃託還額外帶了一塊未加工的青金石,打算把這塊石頭交給吐蕃銀匠,把它鑲嵌在項鍊上送給妻子。
此刻,他正要把這些精美的器物賣給中間商,這人已經與安祿山的一名採辦取得了聯絡,而諾槃託正巧帶來了安祿山所喜愛的浮雕鍍銀執壺。
透過中間商,諾槃託還買到了上好的絲綢,這些東西可是粟特同胞和居住在粟特北境的突厥人的心頭好,在回程路上,把絲綢賣出去,還能再賺一筆。
許多絲綢透過這樣的輾轉,會去到西方的拜占庭宮廷。絲綢在全世界都很流行,而且寶貴。
就在諾槃託逗留長安的時期,唐朝與大食爆發了一場衝突,許多唐人被擄,押送到西邊大馬士革的絲織品生產地,俘虜們帶來的絲綢織造工藝派上了用場。而另一部分懂得造紙術的俘虜,則被送往撒馬爾罕。
730年是唐朝和吐蕃簽訂和平條約的年份,也是諾槃託第一次跟隨叔父踏上商旅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長安。這一條約持續了五年,但接踵而至的卻是長達數十年的血腥戰爭。
西部戰場,雙方在帕米爾高原附近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最終在747年,唐朝發動了最後一次反擊,徹底擊潰了吐蕃軍隊,帶兵的正是“中國山中王者”高句麗。
而東部戰場,唐朝也逐漸開始取得優勢,這名叫做安祿山的混血將領儘管剛剛在北境吃了敗仗,還是被唐朝皇帝所寵幸。
到了751年,唐朝似乎已經成為了無可匹敵的強大帝國。就在諾槃託去往長安的路上,還遇到了高句麗帶領的軍隊,正在朝粟特東北前行,準備迎擊阿拉伯人。
有20多年商旅經驗的諾槃託已經對軍隊司空見慣,他們不會干擾商人和其他旅人,不過他們徵用當地物資後,會讓旅人更難找到補給。
諾槃託的大部分同鄉都不會踏上這樣一條漫長又艱苦的旅程,但他對沿途風光和貿易的熱愛多年來始終如一,無論去長安多少次,繁盛和新鮮事物依然令他心馳神往。
#02
阿拉伯作家:艾哈邁德
公元903年,伊斯法罕的作家艾哈邁德·伊本·魯斯塔·伊斯法罕從故鄉出發,向西跨過一度繁榮的阿拉伯王朝,前往聖城麥加和麥地那朝聖。
在艾哈邁德回到伊斯法罕時,他看到了未凋零的紫苑花,不由得眼前一亮。這種花也是跋涉的旅行者,故鄉在東南三千多公里外的喜馬拉雅山脈,與他曾經所走的路程差不多,只是方向相反。
艾哈邁德返鄉後,心心念念想著麥加,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路上聽到的、書裡讀到的旅行,都深深紮根在了他的想象世界裡。
於是,他決定寫一本關於世界地理的書。這部作品保留至今,被收錄在百科全書《珍貴見聞錄》的第七部分裡。
艾哈邁德深深愛著自己的故鄉,他每天穿行在禱告的人群中,花好幾個小時來探索這座城市,在作品中,他用了很長的篇幅去描寫伊斯法罕的建築、歷史與傳統。
伊斯法罕位於扎格羅斯山山腳,橫跨扎因代河,有著宏偉的圓形城牆,周長達兩公里以上,還有四座巨大的城門和上百座塔樓。
它由西側的猶太人聚居地亞胡迪耶和東側的原軍鎮傑伊構成,在傑伊的堡壘重建之後,城鎮的範圍逐漸把亞胡迪耶和附近的村莊也包括進來。在城牆外的不遠處還建起了固定市集,裡面都是專門定製商品的商鋪和作坊,老城也繁華起來。
就像艾哈邁德的很多同胞那樣,他精通國際象棋和雙陸棋。對於他來說,下棋也是考察的重要途徑,他從對手那裡聽來很多伊斯法罕的傳說,然後寫進了書裡。
他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有足夠的好奇心,如飢似渴地閱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文獻。在當時,已經有許多書籍描述了聖城,但這並不影響艾哈邁德的雄心壯志,他親自去過這兩座聖城,因此更有優勢。
不過,在撰寫其他章節時,他就不得不依賴別人的記載和自己的想象力了。
艾哈邁德最常參考的一本書,是講述地理行政區劃的《道里邦國志》,作者是巴格達的前任郵政與情報長官,他的工作就是遊歷四方。在這本參考書中,有一位叫做薩拉姆的人的故事和旅途,就讓艾哈邁德十分著迷。
薩拉姆向北走到了高加索山脈,又繼續前行,一直到了位於裡海西北的可薩突厥人的都城,然後又向東,沿草原穿越中亞,走到了塔里木盆地北側的哈密,隨後又經歷了兩年的旅途才返回。
他選擇的路線正是大草原南端的貿易路線,這些路線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如果僅僅是要抵達伊斯法罕,走海路是個不錯的選擇。
艾哈邁德聽說,那些在海上貿易的商人,越過波斯灣和印度洋,在印度和中國賺到了大錢。他們帶回了無數的麝香、絲綢與瓷器,當然還有大量價值連城的珠寶。
這些財富遠遠超過艾哈邁德的想象。他採用了情報長官的記錄,來描述前往佔婆港(今越南東海岸)的海上路線。
商人們從佔婆出發,繼續前往中國的港口廣府(廣州)、刺桐(泉州)、江都(揚州)。
薩珊波斯是必經之路,波斯人會對來往的異國商人課以重稅。在一些時期,商人們為了避開沿途的波斯人及其徵稅,會選擇走北方的草原之路或者南方的海上之路。
四個世紀以前,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曾經想要越過中間商,透過阿克蘇姆的海外貿易商人和斯里蘭卡的港口與中國直接交易,但他失敗了。為了尋找合適的陸路,他們還與突厥人聯合,試圖繞過薩珊波斯。
到了艾哈邁德的時代,海路已經是阿拉伯和中國之間最主要的交流途徑。
南部有好幾條線路都可以通行,而北部的河流一到冬天就會結冰,厚厚的冰層很適合雪橇行走,用來運送皮毛。
羅斯人把海狸皮、黑狐皮與寶劍帶到了黑海,同時,他們也供應黑貂皮、西伯利亞松鼠皮、雪鼬皮、兔皮、山羊皮,還有蜂蠟、樺樹皮、魚齒、榛果、牛和鎧甲等等。
每當冬日臨近,艾哈邁德取出來自北方的毛皮衣物禦寒時,就會想起到北方的旅行。他想象著自己把這條線路走了很多很多遍,漸漸地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去過那些地方。
他甚至開始給同伴描述看見羅斯人的場景,當然,也是參考的《道里邦國志》。
在他的描述中,羅斯人有著“完美的體態,高大如椰棗樹,金髮碧眼,面板白皙,面色紅潤”。
羅斯女性更是行走的珍寶,她們會把家族的財富都穿在身上,一些女性擁有好幾件金銀項鍊和臂釧。玻璃、寶石、琥珀製成的項鍊和裝飾品也深受羅斯人喜愛。
用來扣緊羊毛披肩的盒型胸針有不同的材質,也體現了擁有者的富裕情況,其中最珍貴的是金制的。有些胸針還會做成動物的形狀,除了起裝飾作用,龍頭般的附環還可以用來掛小刀。
在艾哈邁德的想象中,與羅斯商人完成交易的他,會沿著拐彎的河流前行,在旅途的最後轉到陸路,越過波羅的海分水嶺,征服一條條湍急的河流,回到拉多加的據點,修理船隻,並且從當地獵戶手中獲得毛皮貨物。
艾哈邁德在與同伴講述完傳奇經歷時,天色已經不早了,他不禁打了個冷戰,也許是他覺得自己仍然身處波羅的海的冬天。穿過街道,遊走在這座他熱愛的城市之中,他的心裡依然嚮往著北方的土地。
來源:微信公眾號“卓爾書店”
作者:星星子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