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屬中醫“哮病”範疇,指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觸,痰阻氣道,肺失肅降, 痰氣搏擊,氣道攣急而出現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臨床特徵。“形寒飲冷則傷肺”,哮喘是冬季裡的一種常見病,且多見於老年人。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肺為華蓋,主一身之皮毛,開竅於鼻,肺相較於其他臟腑來說在最高、最外的位置,以保護諸臟腑免受外邪侵襲,外邪襲人,犯於表不過皮毛及口鼻,故大多數外邪襲人,最先犯肺。肺性惡寒而喜溫潤,因此寒邪是最易導致肺功能失衡的邪氣,這與寒邪致病特點密切相關。
寒邪特性
首先,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肺主氣,司呼吸,同時能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洩,這些功能的正常發揮均需要肺中陽氣的充養與推動。肺氣宣發肅降協調有序則呼吸通暢、水液輸布正常。寒盛傷肺,傷及肺中陽氣,肺失宣降,氣機出入失常則呼吸氣促困難;水液輸布失常則津液停聚為痰為飲,痰飲阻塞氣道,又可以加重喉中哮鳴、呼吸困難。
其次,寒性凝滯,易阻氣道。現代醫家結合現代醫學對哮喘發病機制的研究與臨床實際發現,痰瘀氣阻是哮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病理表現。《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有言“寒氣生濁”,《難經·二十二難》說:“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傷人,易致氣血津液凝結,津液凝結則生痰,氣血凝滯則成瘀。痰瘀阻滯則氣道不利,肺失宣降,發為哮喘。
另外,寒主收引,使氣機收斂。寒邪侵襲人體,使氣機收斂,腠理、筋脈收縮攣急,客於氣道則可見氣道攣急收縮,氣機不利則表現為喘。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哮喘發作時致敏原進入機體,會引起支氣管黏膜呈慢性炎症反應,最終導致氣道過早或過強收縮而引起痙攣。
寒邪除了以上特性,還具有易蓄積和易伏藏的特點。如《靈素節注類編·卷六》有夏季汗出腠開,遇水寒藏於腠理面板中,至秋可感邪而發。《素問》中也有冬季傷於寒邪,至春發病的說法。這些都說明了寒邪可以長時間的存在並影響人體,並在適當的時候發病。
哮喘是一種慢性的反覆發作性的疾病,其發作除了與上述寒邪侵襲有關,也與“夙根”相關。如《素問·至真大要論篇》中記載:“飲發於中,咳喘有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曰:“滿喘咳吐……必有伏飲”,都提示我們“內有飲邪”是咳喘的重要病因。而中醫有“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本”的說法,痰飲的產生與肺脾腎三髒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那麼寒邪是如何影響這三個臟器的功能進而導致痰飲產生的呢?
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髒的關係最為密切。肺氣宣降推動、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脾作為後天之本,人體攝入的飲食均靠脾的運化作用化為水谷精微,並轉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腎主水,除了其本身具有蒸騰氣化作用外,還可以促進肺、脾輸布及運化水液的功能。
而以上三個臟腑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均賴於其中陽氣的溫煦、推動作用,所以不論以上哪個臟腑的陽氣受損,均可導致其推動水液執行、代謝的功能失調,日久則水液停聚化為痰飲伏藏於體內。《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陽化氣, 陰成形”,從性質上看,痰飲屬陰邪,痰飲非一時就能形成,它是經過不斷蓄積,最終達到可以引發哮喘的程度。水液的正常輸布靠人體氣化功能的正常,而人體的氣化靠“陽氣”推動,故凡是能引起氣化不行的因素都有導致痰飲生成的可能,而寒邪是損傷陽氣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