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一個組織或國家互相使用暴力、殺戮的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
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也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古往今來,每一次的戰爭都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程序,今天就讓我們來細數影響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
涿鹿之戰(文明時代建立之戰)
涿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戰爭"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涿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重大的影響。
涿鹿大戰是中華民族形成的源頭之戰,涿鹿戰爭後,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
從這時起,世界上第一個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建立起來了。
牧野之戰:(決定中華文明走向的戰爭)
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附近)進行的一次大決戰。
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戰勝了商紂王的17萬大軍,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役終止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統治歷史,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
牧野之戰是決定中華文明走向的一場戰役,周朝取代了商朝,建立分封制,嫡長子制,同姓不婚制,我們道德準則、價值觀的樹立,都是從周朝開始延續下來的。
長平之戰(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長平之戰,發生在周赧王53年至55年,秦國名將戰神白起,率軍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
秦軍獲勝後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也被稱為上古最慘烈的一場戰爭。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大決戰。
趙王判斷為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放棄使用老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大傷元氣,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長平之戰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慘烈的圍殲戰。
鉅鹿之戰(奠定漢朝統一的戰爭)
秦朝末期,諸侯混戰。公元前208年,趙王被秦軍20萬大軍圍困在鉅鹿,被迫派使者向楚懷王求助。當時秦軍實力強大,無人敢應戰。項羽為報秦軍殺父之仇主動請纓,楚懷王便封項羽為上將軍,率領五萬大軍以解鉅鹿之困。
項羽破釜沉舟,楚軍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以三萬之眾帶三天的口糧,九戰九捷,大敗秦將章酣率領的三十萬大軍。
正所謂:“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項羽經此一戰,也成就了“霸王”之威名。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為漢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東漢末年,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連年征戰中的背景下,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前200年),曹操與袁紹兩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曹操以兩萬之眾擊敗袁紹十萬大軍,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奠定了曹操統一整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的戰爭)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是以少勝多、運用火攻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順江而下。東吳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領一萬五千精兵,與劉備軍一起逆江而上,與曹軍相遇在赤壁。
黃蓋提出了火攻敵船之計,於是,孫劉聯軍大破曹軍,燒燬了大量的曹軍舟船,曹軍又將剩餘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燬,然後撤退,因為士卒飢疫而死者大半。
此戰之後,孫權、劉備各自奪取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漠北之戰:(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
漠北之戰:發生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漢軍遠離中原,首次遠征大漠,是最艱鉅的戰役。
河南、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雖然率部遠徙漠北,但仍不斷攻掠漢朝北部邊郡,企圖誘漢軍越過大漠,以逸待勞,擊滅漢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漠北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此役,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標誌著漢王朝的鼎盛和匈奴的衰弱。
野狐嶺之戰:(影響中國歷史的走勢與格局)
野狐嶺之戰:是發生於1211年(大金大安三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六年)八月,在野狐嶺(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這場戰役對蒙、金雙方的命運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這次戰役中,成吉思汗指揮十萬大軍,集中打擊近五十萬金國大軍的中路十萬精銳軍隊,再趁勝擴大戰果,蒙軍大勝。金國傷亡二十餘萬,餘眾逃散,從此再也沒有能力抵抗蒙古鐵騎。
在這場大型會戰及之後1213年(金貞祐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的懷來戰役中,金國連連挫敗,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
這場戰役不僅決定了蒙金交戰雙方政權的命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勢與格局。
崖山之戰:(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崖山之戰:發生在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是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崖山之戰標誌著元朝對中國的統一
薩爾滸之戰(影響滿清入關的戰爭)
薩爾滸之戰發生於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兵分四路進軍。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進攻一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兵分四路進軍。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進攻一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