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在文科領域學有專長的留學生,克服困難回到祖國,積極投身祖國建設,推動新中國文教事業的發展。一部分名望卓著的專家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學部委員,還有部分專家出任知名高校校長,大多則擔任高等院校的教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員,翻譯、編寫文科教材,成為新中國文教事業的中堅。
榮膺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其哲學社會科學部共有64名學部委員,其中1955年當選61人,1957年增加3人。他們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享有很高學術聲望,其中35人有留學經歷,佔本學部總人數的55%。(見表1)
在哲學領域,留學生出身的學部委員有7人,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有艾思奇、李達等。艾思奇被稱為“人民的哲學家”,代表作《大眾哲學》,毛澤東評價他為“中國的理論領域的忠誠戰士”。李達是中共一大代表,代表作《社會學大綱》,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名家大師,在哲學等領域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探索和綜合創新。其他哲學家有金嶽霖、馮友蘭、呂澂等。金嶽霖構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被張申府稱為中國“哲學界的第一人”,著有《邏輯》《論道》《知識論》。馮友蘭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新儒家”的代表,著有《中國哲學史》《貞元六書》等,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哲學經典著作,享譽中外。
歷史學領域名家如雲。如翦伯贊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論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論中國古代的農民戰爭》。侯外廬一直從事社會史、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思想通史》。陳寅恪研究範圍甚廣,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佛教史、敦煌學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夏鼐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領導者,曾主持河南輝縣商代遺址等的挖掘。
語言學領域的大師也比比皆是。王力著有40多部專著,撰寫論文近200篇,代表作有《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等;季羨林建立了北京大學東語系,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等,是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散文家,著有《季羨林文集》24卷。
其他如馬寅初、郭沫若、湯用彤、陳翰笙、陸志韋、蕭乾等,無一不是學貫中西的飽學大師。
出任院系調整時期的高校校長
在1952年的高等院校改革中,著名高校的校長基本上由歸國留學生擔任,他們對上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見表2)。
由此,不難想見他們的學術造詣之高,如馬寅初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新中國成立後,他以一個學者的專長,以主人翁的態度進言獻策。1952年5月馬寅初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54年9月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但他仍潛心考察研究,發表高質量論文40多篇,其中《新人口論》是一篇卓有見地的不朽之作。馬寅初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說過的,自1939年開始“無時無刻不與共產黨在一起”。
葉企孫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1949年5月,葉企孫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主持新中國成立階段清華大學校務。葉企孫在清華開展了長達20餘年的教學、科研活動,對學生教育方法得當,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科學家。新中國成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許多曾是他的學生,因而他被稱為“大師的大師”。葉企孫對開拓、促進中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培育科學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葉企孫把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及科學事業,是現代中國科教興國的先驅者,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何魯是我國數學泰斗、著名教育家,是把現代數學引入中國的先驅者之一。他培養了嚴濟慈、柳大綱、吳新謀、吳有訓、錢三強、趙忠堯、吳文俊等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化學家,桃李遍天下。除了擁有卓越的數學成就,他的詩書造詣也非常高。由於自幼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詩詞及書法成為其終身所愛,其詩詞也能與同時代的知名文人比肩。何魯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與教學,主要著作有收入“算學叢書”的《虛數詳論》《二次方程式詳論》以及《變分法》《微分學》等。何魯在當時的科學界、教育界、文化界都具有極高聲望,他終其一生在我國建立起了新的數學系,並將中學數學一同規劃,成為我國近代數學的奠基人之一。
成仿吾是我國無產階級教育家和社會科學家、文學家、翻譯家。他早年留學日本,五四運動後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先後在日本和國內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動,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學團體“創造社”。1928年8月,成仿吾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主編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機關刊物《赤光》。
從1934年在瑞金中央黨校任教以來,成仿吾便一直從事黨的教育事業。1937年,受中央委託創辦黨的第一所高等學校―陝北公學。在陝北公學與其他幾所學校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後,他擔任了華北聯大的校長;1948年建立和領導華北大學;1950年創辦中國人民大學;1958年8月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74年8月,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批示,成仿吾離開山東大學,到中央黨校專門從事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翻譯和校注工作。
成仿吾的教育思想內容很豐富全面,具體包括:教育是立國之本,必須把教育工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學生是教育工作的主題,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嚴格要求學生,使其德智體全面發展;尊重教師,提高教育素質,建立師生平等關係;加強教材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分建設,提倡理論聯絡實際和科研的獨創精神,等等。
成仿吾精通多種語言,長期致力於宣傳和捍衛馬克思主義。他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並校譯了《哥達綱領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準確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倡導革命文學,創作了許多作品,對推動我國革命的新文化運動起了重要作用。
成仿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我是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從文化人到革命戰士。”中共中央書記處審定的《成仿吾同志生平》高度評價他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是無產階級教育事業艱苦開拓和創造的一生,是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傳播鞠躬盡瘁的一生”。
擔任高校的骨幹教師
上世紀50年代的歸國留學生有很多在高校工作,根據當時高等教育部的統計,31.4%的歸國留學生在學校擔任任課教師,他們教書育人,翻譯或編寫適合新中國學生使用的文科教材,成為高校教師隊伍中的骨幹。
在語言文學方面,留學德國的馮至任教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是新中國德語語言文學的帶頭人,為中國德語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長期貢獻,他主編了《德語文學史》,還主審了全國高校中文教材《中國文學史》等。
留美歸國的趙澧是新中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編有《外國文學簡編》等。季羨林曾為之題詞“趙澧同志對促進高校比較文學和外國文學研究的功績永遠不會被遺忘”。
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李賦寧是中國近代留學德國的水利大師李儀祉之子,著有扛鼎之作《英語史》,該書被譽為“英語史教學研究的里程碑”。
在歷史學方面,留美歸國的武希轅是雲南大學印度史教學、科研的奠基人,也是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印度史的開創者,他提出了種姓制度是種姓奴隸制之說。他編寫的《印度現代史》講義,填補了新中國印度史研究的空白。
李雅書留美歸國後,先後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擔任古代羅馬史的教學,是新中國第一位在羅馬史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專家。她編寫的《古代羅馬史》填補了我國羅馬史研究的空白。
郭聖銘在歸國任教之初,即致力於編寫教材。上世紀50年代,他在湖南師範學院工作期間,獨立編成的《世界古代史簡編》被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等院校採用為教科書。
新中國成立後,歸國留學生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領域的骨幹力量。這些愛國學者在特殊時期,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以一腔熱忱為中國自然科學與應用技術科學的拓展,以及為中國的文教事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成績值得我們紀念,其精神值得後學繼承和發揚。(神州學人2021年第6-7期 作者張慕洋系新鄉醫學院管理學院講師、博士,西安思源學院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惠霞系西安思源學院教授)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