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村人傳為神童,自小就有“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16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他是被認定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少年人。
可一朝回到家鄉,他成了靠低保度日的“無業遊民”,每月拿著400元的政府補貼惶惶度日。這樣的落差簡直令人跌破眼鏡。
他本該一片光明的前途為何會出現轉折呢?難道是他自身不願努力嗎?還是應證了村裡人說的,他是因為“熱愛學習”而拿不到畢業證書?
本期子牙童趣學生觀察就講講,神童劉漢清從天才少年變為低保戶背後的故事。
枯枝丫上金鳳凰
1964年,劉漢清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他從小就表現出優異的學習天賦,在學校裡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在家裡更是弟弟崇拜的物件。
劉漢清的記憶力很好,基本上可以做到過目不忘。四大名著他一遍就可以進行轉述,且內容大致相同。那時候的村裡人都說,他以後肯定是個有出息的。
生活於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人,大多在吃飽穿暖的基準線上掙扎,不少孩子在學習的同時,也要在田地中揮灑汗水。
只學習不勞作,接受完整教育的孩子少之又少。“上大學”三個字,就是可望不可即的夢想。
而劉漢清不同,他在父母的支援下接受了完整體系的學業知識,並於高考中,以398.5的優異成績,被“985工程”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
窮鄉僻壤裡走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劉漢清成了村人眼中的天才少年。人們對其送出最真摯的祝福,將其視為自家孩子要學習的榜樣。可到底是什麼,讓這位照說未來可期的孩子,在30年後淪為“低保戶”呢?別急,轉折就發生在他的大學生涯期間。
大學前兩年,劉漢清在高手雲集的校園裡仍然保持著不錯的成績與名次,也與同學、老師相處得宜。
而在大三極為普通的一天,像往常一樣於圖書館學習的劉漢清,被一篇報告文學吸引了視線,也自此轉變了今後的人生軌跡。
那是徐遲發表的《哥德巴赫猜想》,裡面講到了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日復一日一直堅持研究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最終證明自己,成為偉大數學家的故事。劉漢清在看完這篇報道後,便以陳景潤為榜樣,希望成為和他一樣偉大的數學家。
歷史瞬間
劉漢清本身對數學就很感興趣。大一大二期間,他便閱讀過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這是一本開闢了現代數學和物理學的書籍,也曾給過他不少啟發。而數論方面的知識,是劉漢清在學校圖書館中自學的。
他性格開朗,嘴也勤快。抱著數論書籍啃的時候,只要有不懂的地方,便會向數學系的同學或老師請教。
說起來劉漢清對數學方面的興趣,要遠高於所學專業熱處理。而且他超強的記憶力也有助於其在數學方面的學習。
於是天賦與興趣相加下,劉漢清思慮再三,決定將質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數論領域深挖下去,爭得一席之地。
有的人一旦有了堅定的目標,就能近乎痴狂地朝著目標前進,劉漢清研究數論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大三課程沒開展多久,他就將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的課拋之腦後。同學們相勸也無用,而他的研究內容,同學大多看不懂,也給不了什麼有效意見或討論。劉漢清漸漸成了孤身一人埋頭研究的“瘋子”。
就算無人理解,也沒有打擊到劉漢清分毫。越是深入數論領域,他越是為之痴迷。大三結束時,他已經有幾門學科掛科了。
看著曾經的好學生“走進歧途”,熱處理專業的老師焦心不已,他們勸告劉漢清,就算喜歡研究數論,最好也是先把自己本專業的課學完,考研進入數學相關專業繼續研究。
可劉漢清就是認死理。陳景潤先生能拋開一切做研究,那麼他也可以,眼前的一切都不會是他的阻礙。
如此堅持的後果就是,臨畢業前,劉漢清因兩門功課不達標而拿不到畢業證書。不想學習專業知識,也不願為補考“浪費時間”,劉漢清放棄畢業證書,於1985年回到家鄉。在所有人異樣的眼光中,他關門繼續研究數論。
那一年的劉漢清只有21歲,對於村裡人的不理解,他並不放在心上,十天半個月不出門一次,鬍子拉碴,頭髮很長也從不整理。
海市蜃樓
好在四年後的1989年,他的研究有了結果。在大學同學的幫助下,他的論文被翻譯成英文版發表在網際網路上。
幾天時間過去了,下面的評論也是寥寥無幾。可這寥寥無幾中,卻有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數學系博士。
沒有什麼誇獎,這位博士指出了劉漢清論文裡混淆基數定義的幾個地方,並予以糾正,最後也說因為內容不嚴謹,這篇論文沒有發表的可能。
雖然劉漢清在評論區裡回應了這個博士,但對方沒有與他再繼續交流。
1990年,劉漢清在同學的幫助下,被帶到了中國農業大學,見到了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專家潘承彪教授。
將自己的論文呈上,劉漢清得到了專家“裡面有論點未經證實,後續是根據此論點衍生的論證過程,幾乎沒有意義”的話。
認為沒有證明不等於無法證明,於是劉漢清又投入了新一輪的潛心研究中。十幾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直到2007年,在嚴重失眠與焦慮的雙重摺磨下,劉漢清的研究之路被迫停下。
如今年過半百的他沒有娶妻生子,也沒有工作。早年靠父母養著,可歲月不饒人,父母也有老邁的一天。小房子留給了劉漢清,弟弟接走了父母為其養老。
總結
其實流言蜚語剛傳開的時候,父母也曾勸他不要死磕,找份工作養活自己最重要。可孩子“不聽話”起來,父母也是沒轍。
好在近幾年,在村人的幫助下劉漢清領了低保,每個月好歹有些生活補貼,日子也能將就下去。可這個“一心向學”的中年人依舊錶示,他不會放棄對數論的研究。
很多人說劉漢清很可惜,明明少年時期是天之驕子,16歲的神童,可因為方向與道路選擇上的錯,他走進了死衚衕。如果能在合適的條件下研究自己的興趣愛好,擴充套件知識範圍與視野,也許他的命運會與如今大相徑庭。
也有人說,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研究,這樣執著的人令人佩服。也許他的世界裡有我們不理解的色彩,他一直記得初心,知道自己的目標與方向,並一直努力追尋。
這樣的如一堅持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劉漢清的堅持失敗了,他成了人們唏噓的物件。可如果他的論文得以驗證,成了人們口中“了不起的數學家”,那他的這段堅持,是否又是一段可傳為佳話的勵志故事呢?
你怎樣看待劉漢清幾十年閉門造車,不與外界交流的“自我研究”?如果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多關注學術的變化與發展,多找人溝通交流,虛心求教,他是否真能闖出一片天?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