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東部地區的一些味覺敏感的民眾,會發現家中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水有一點點鹹味。近日,受天文大潮和上游持續性乾旱影響,東江流域鹹潮上溯現象加重,繼而影響了珠三角城市正常用水。廣東多地釋出提醒稱供水壓力波動,高峰用水期水壓不穩定,甚至有可能停水的情況。那麼,什麼是“鹹潮”?鹹鹹的自來水對人體有危害嗎?下面一起來關注。
什麼是“鹹潮”?
當海洋大陸架高鹽水團隨潮汐漲潮流沿著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推進,鹽水擴散、鹹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體變鹹,即形成鹹潮(或稱鹹潮上溯,鹽水入侵)。
河口地區鹹潮上溯是入注海洋河流的河口最主要潮汐動力過程之一,是河口特有的自然現象,也是河口區的本質屬性。一般地,含鹽度的最大值出現在漲憩附近,最小值出現在落憩附近。
“鹹潮”對飲用水有影響嗎?
海水的氯化物濃度約為19000毫克/升,當鹹潮發生時,河水中氯化物濃度從每升幾毫克上升到超過250毫克。因現有的常規淨水工藝無法去除水中氯化物,原水氯化物含量升高時,自來水的口感會有點鹹。
氯化物是人體中最豐富、作用最廣泛的化合物。一個體重為70公斤的成年人體內約有81.7克的氯化物。從飲用水中攝入的氯化物只佔人體總攝入量的一小部分,當供水氯化物含量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時,對人體健康並無影響。
“鹹潮”發生的時間
鹹潮一般發生於冬季或乾旱的季節,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間出現於河海交匯處,例如長三角、珠三角周邊地區。尤其在天文大潮時,鹹潮上溯的情況更為嚴重。
“鹹潮”對珠江三角洲有何影響?
珠江三角洲地區河道縱橫交錯,受徑流和潮流共同影響,水流往復迴盪,易受鹹潮威脅。鹹潮上溯已成為珠江河口地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它對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以至城市工業生產及其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根據《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CJ3020-93),無論一級或二級,氯化物含量均應小於250 mg/L。當河道水體含鹽度超過250mg/L,就不能滿足供水水質標準,影響城鎮生活用水、工業供水及農業灌溉。如鋼鐵工業生產要求總鹽度不能超過20mg/L,電廠鍋爐用水要求氯化物含量是300mg/L以下;水稻育秧期則要求氯化物含量低於600mg/L;現有制水工藝還不能消除氯離子,較長時期飲用含氯化物水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
影響鹹潮的主要因素
珠江三角洲鹹潮活動主要受徑流和潮流控制,其他影響因子包括河口形狀、河道水深、風力風向、海平面變化等。其中天文潮潮汐動力影響最穩定且具有一定週期性。受太陽及月球引力的影響,週期性表現在日週期及半月週期。珠江三角洲為不規則半日潮,每日均有兩次潮漲潮落過程,在每月的朔、望兩日,漲潮過程中潮水位將達最大值,鹹潮上溯的影響也較大。
徑流量大小是影響鹹潮的直接因素,進入河口區的上游水量越大,鹹潮上溯距離越小,鹹潮影響越小。風對鹹潮活動的影響較大,不同的風力和風向直接影響鹹潮的推進速度,若風向與海潮的方向一致可以加快其推進速度,加大其影響範圍。
但風力風向在各地造成的效果是極不相同的。如東風和東北風可加重洪灣、坦洲一帶的鹹害,但可減輕三灶東北部的鹹害等。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但長期的累積效應也在逐漸顯現。
資料綜合自水利部官網、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