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適當的早期教育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但是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過程中,不少人認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即產生了“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的定義和原因
學術界對超前教育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研究者認為超前教育是指超越兒童常規發展,把以後需要學習接受的事物提前教育。讓學生學習較大年齡學生學習的知識,從而達到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
超常兒童是超前教育的產物之一。超常兒童是先天智商(IQ)和後天教育相結合的結果。我國許多大學為這些超常兒童中的天才兒童開設了少年班,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等。
超常兒童的出現讓很多學齡前或者學齡兒童家長更加產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於他人,透過各種輔導班等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起跑線上搶跑。總之,超前教育產生的根源是大部分家長都陷入了集體囚徒困境產生的焦慮中。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進行超前教育呢?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個體差異。
超前教育可能引起腦損傷
理論基礎。在理論層次上,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認為教學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秩序和年齡規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遵循自然原則,反對將成人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階段之前先後次序不能顛倒,前一個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不能違背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兒童心理學家格賽爾透過雙生子爬梯實驗提出了“成熟說”,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上述理論為超前教育是不可取的提供了理論基礎。
基於腦科學的視角。一是超前教育對邊緣系統和腦皮質的影響。超前教育可能會造成孩子腦損傷。孩子處於嬰幼兒期(0—3歲)和兒童期(6—12歲)是腦邊緣系統發育的關鍵期。邊緣系統(LimbicSystem)位於腦內側最深處的邊緣,主要包括扣帶回、海馬迴、海馬溝、附近的大腦皮層(如眶額葉、島葉、顳根、海馬及齒狀回),以及丘腦、丘腦下部、中腦內側被蓋、杏仁核等組成的一個統一的功能系統。邊緣系統與其他腦結構(新皮層、丘腦、腦幹)有廣泛聯絡,所以邊緣系統的作用之一是使中腦、間腦和新皮質結構之間發生資訊交換。
在腦中位於最外層的是大腦皮質,主要負責處理和儲存腦接收到的資訊、進行思考和制訂計劃。例如:個體在遇到危險之後是進行逃跑還是搏鬥反應?這是一個經過腦綜合評估的過程。丘腦接收除嗅覺之外的觸覺、味覺、視覺、聽覺的感官危險資訊,然後傳送到相應的腦皮質去處理。杏仁核透過提升心跳和給腿部肌肉增加血液送出警告訊號給腦其他區域,海馬進行儲存資訊。
嬰幼兒期的孩子大都處於學前或者幼兒園階段,家長提前讓孩子學習知識可能會忽略孩子的情緒情感需求,特別是此階段的孩子是與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嬰幼兒需要安全、有愛的環境。如果被忽視,邊緣系統的發育就會不完整,機能也會出現問題,邊緣系統部分的健康度會影響外部皮質連線的強度和質量。例如孩子會經常過度警覺,注意力會集中在更基礎的生存需求上,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就會弱很多。
兒童期的孩子大都處於小學階段,小學階段過量的作業與任務、超前過度學習高年級知識或者盲目推崇奧數等超前教育行為對邊緣系統的發育產生了干擾。腦是由內向外的順序進行發育的,即腦內部結構的發育早於外部結構。腦的內部結構最終將與腦皮質結合,從而獲得處理和調節感情的能力。腦的內部結構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而外部結構則屬於腦皮質的一部分。過度進行超前教育,孩子腦感到壓力就會發出指令,停止腦邊緣系統發育,提前發育腦皮質。
孩子心理上出現早熟的特點,比如變得懂事聽話。這是以情感發育終止為代價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障礙和人格障礙等問題。此外,超前教育會使一部分孩子在學校因為年齡不同而落後於其他同學,由此產生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會強烈傷害他們的自尊自信等品質,這種挫折體驗、失敗感會影響他們今後學業成就甚至是一生的自我評價。
二是超前教育對左右腦發展的影響。左右腦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差異。從結構上來說,灰質、顳葉、丘腦和神經遞質的分佈都是不對稱的。從功能上來說,1967年斯佩裡的“割裂腦”實驗透過切除癲癇病人的胼胝體證明了腦兩半球存在單側化優勢,左半球在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佔據優勢,右半球在知覺物體的空間關係、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等佔據優勢。
但是近年來的許多關於言語的研究發現,左右半球都參與了言語的加工,說明腦兩半球功能一側化優勢並不是絕對的。超前教育是提前給孩子學習知識,按照腦一側化優勢理論,本質上超前教育是提前開發右腦,這就可能導致左腦的功能在適齡期未得到充分發展,左右腦發展不均衡。
孩子的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兒童在適齡期進行某些活動,可能由於元認知發展的限制完成不了某項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是件壞事,嘗試錯誤和探索發現的過程對兒童來說是件好事,有助於腦機能的發展。如果過早以刻板的方式傳授給孩子非適齡階段的知識技能,會使孩子失去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失去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確對待超前教育,以及如何正確進行早期教育
幼兒和兒童時期是腦發育的重要時期,早期教育有益於孩子成長髮展。幼兒腦發育的科學研究證明早期兒童教育對心智發展的重要性。更有學者指出“一個孩子的潛力在他出生後的最初幾年就已經決定了——從生命的最初時刻到在託兒所度過的無數個小時,在這些年裡,為孩子的未來創造了希望”。
良好的家庭和學校環境對早期教育至關重要。但是“超前教育”不等同於“早期教育”。“超前教育”強調過早對孩子進行教育,對孩子“過度期望”的家長們其實將“早期教育”換成了弊大於利的“超前教育”。家長們忽視了孩子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超常兒童,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超前教育。
現階段的超前教育主要是指提高孩子的學業智商水平,但是學業水平上的良好發展並不代表孩子在人格和社會性方面的良好發展,也不能代表孩子的興趣所在,很多孩子可能由於跟不上課程進度而產生學習動機降低、自卑等問題。實際上,科學良好的早期教育有益於孩子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
超前教育弊大於利,那麼如何將弊大於利的超前教育轉化為科學有效的早期教育呢?
首先,遵循適時原則。超前教育與早期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超前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時間上是過早的,過早對孩子進行教育會適得其反。家長要遵循兒童認識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教育注重循序漸進。
其次,遵循適度原則。孩子並不是學的越多越好,不要強迫孩子學過量的東西,過量教育可能會拔苗助長。家長可充分發揮孩子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孩子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這樣的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結果。
再次,家長要意識到超前教育並不意味著贏在了起跑線,格賽爾的成熟說認為兒童的成長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影響,人為地提前訓練只會事倍功半。
最後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從興趣點入手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可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6月刊第4期,原標題《超前教育是否引起腦損傷》
作者 | 陳曦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
李巖松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和南京大學腦科學院心智發展和腦發育聯合實驗室教授
編輯 | 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