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四光先生(1889-1971)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貢獻了許多開創性、里程碑性的工作。他不僅為中國地質基礎科學研究奠基,積極開拓應用領域研究,為中國的石油勘探開發和原子彈氫彈成功研製做出了巨大貢獻,還給祖國培養了大量地質人才。
李四光先生 | Wikimedia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644213)
他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領域內深耕多年,論證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並提出了一系列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方法。他在冰川地質科研教學過程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現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工作態度以及愛國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銘記和傳承。
中國冰川爭議
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涉及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生物學、氣候學和天文學等內容,是研究第四紀氣候演變和環境變遷的一門集高度專業性和綜合性於一身的邊緣學科,和人類歷史發展關係非常密切。
1921年,李四光教授首次在中國華北地區的河北沙河和山西大同附近發現冰川條痕礫石等第四紀冰川遺蹟,並於次年在英國《地質雜誌》上發表了英文文章《華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遺蹟》,由此拉開了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和辯論的帷幕。而後,李四光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大會上作《中國第四紀冰川作用的證據》學術報告,提出中國華北地區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觀點。
然而在當時,以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為代表的國際學者們對此觀點持反對意見,有的甚至是持有無視和嘲諷。此後李四光繼續深入研究中國東部冰川,對廬山和黃山等地的冰川遺蹟開展實地野外調查工作,並發表系列著作和演講。後期國內外學者還一同前往江西廬山進行現場考察和討論,但是卻沒有得到統一的認識。
在這百家爭鳴的混沌之中,雖然也有如國際聯盟派往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的維斯曼教授認同李四光教授的冰川見解,但也有國外學者“為了維持他們在中國的威信”反對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更有一些學者缺乏鬥爭的勇氣而選擇模稜兩可的騎牆態度。
此時李四光先生有勇氣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堅決秉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精神。為了進一步發展冰川地質研究,李四光在1960年組建了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研究工作組開展調查研究。1964年前蘇聯院士納裡金夫在考察了北京西山隆恩寺坡上的基岩冰溜面後,將李四光的冰川學說評為“亞洲地質史的光輝一頁”。
冰川氣候與人類
為何研究冰川如此重要?在極地和高山地區,降落在雪線之上的積雪經過多年的累積壓實結晶後,能夠在各向壓力作用下發生變形和位移。在冰川反覆凍結—融化—運移過程中,冰川能夠透過刨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對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形成各種冰川遺蹟,如冰川在運移推擠過程中形成的各類變形構造和刮擦;冰磧、漂礫等冰川攜帶運移融化形成的堆積物;再有就是各種生物遺體遺蹟。
地球歷史上的氣候是不斷變化和遷移的。在冰期(glacial stage)階段,地球顯著變冷,全球性的冰川廣泛發育。而與冰期相對應的概念則是兩個冰期之間相對溫暖的時期,稱之為間冰期(interglacial stage)。間冰期內由於氣候溫暖,有利於生物演化和遷移。在地球歷史上,共發生過三次大的冰期,每一個大冰期又下分為多個小冰期和間冰期。研究冰期-間冰期對於幫助預測今後全球長期的氣候變化以及產生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中國第四紀冰期的發現為研究遠古地質、氣候生物以及古人類等各方面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依據。第四紀氣候演變規律和自然環境歷史變遷更是和現代人類生產生活關係十分密切,在水文地質研究、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洩疏通、地質工程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許多方面都有重要價值。
新世紀的爭鳴
“中國東部是否存在第四紀冰川”曾經是國際上重要的科學議題,針對該議題的討論和確認經歷了曲折反覆的過程。然而階段性的定論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盡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入的冰川研究工作仍然在繼續開展,並不斷取得新的成績與突破。很多議題仍然被反覆爭論和探討、透過不斷深入細化獲得新的認識,因此百家爭鳴仍在繼續。
例如有學者提出中國東部的古冰川證據實際上僅存在於陝西太白山、吉林與朝鮮接壤的長白山、臺灣的雪山和玉山,而在廬山及中國東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則沒有冰川的發育。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東部地處大陸邊緣,會因形成和西部不同的冰川型別導致不同的現象。在新的觀點推動下,第四紀冰川地質逐漸和其他相關學科互相滲透、協同發展,形成了新的研究局面。
學無止境、爭鳴不休。科學研究是嚴肅的事業,要始終秉持公平公正、客觀求實的態度和不迷信權威的勇氣,有根有據、據理力爭做出獨創性貢獻。現如今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就坐落在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紀冰川擦痕處。
科學愛國精神代代傳承
作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先生毫無疑問是一面旗幟。他不迷信權威,敢於向舊的事物發出挑戰。誨人不倦、孜孜以求,從人民需要出發為中國地質、石油、科研事業謀發展的強烈的責任感。新中國建立前後的地質事業發展可謂舉步維艱,但是他依然堅持救國救民,抒發愛國真情。1919年,在國外苦讀七年將要回國的李四光在法國巴黎停留的間歇,譜寫了《行路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小提琴曲。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與世長辭,在他床頭髮現的一張紙條上這樣寫著:在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中國人民有志氣、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學技術上的困難,去開啟這個無比龐大的熱庫,讓它為人民所利用。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科學報國的理想信念,用實際行動為祖國富強繁榮奉獻一生。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 王卓成
編輯:靳小明 酥魚
排版:靳小明
參考文獻
[1]景才瑞, 揭毅, 景高了. (2010). 論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歷史.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4(2), 7.
[2]李吉均. (1988). 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新進展. 冰川凍土(03), 44-49.
[1]施雅風. (2011). 中國東部中低山地有無發育第四紀冰川的可能性?. 地質論評, 057(001), 44-49.
[3]王麗君. (2014).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地球(1), 102-103.
[4]趙井東, 王傑, 殷秀峰. (2013). 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現狀與爭議——兼記首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冰川凍土, 35(001), 119-125.
[5]趙井東, 王傑, 楊曉輝. (2019). 中國東部(105°e以東)第四紀冰川研究回顧、進展及展望. 冰川凍土, 41(01), 75-92.
[6]馬勝雲等. (2012). 李四光和他的時代——李四光書信簡集. 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