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油氣資源不僅體量相對較少,而且資源稟賦相對較差,以常規技術評價,很多資源是邊際品位甚至無開採價值。30多年來,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孫煥泉帶領團隊,以解決油氣核心需求為攻關方向,向油氣效益開採的極限發起一次又一次衝擊,也因此於2021年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做加法 突破超稠油開發界限
稠油是一種重要的石油資源,但因效益開採難,目前我國稠油開發利用率僅為8%。
難開採,因為流動性差。在50℃下黏度超過50釐泊的石油就是稠油,而我國東部稠油相當一部分是黏度超過50000釐泊的超稠油,在地面常溫下跺幾腳都不變形。
要讓這種稠油變得易於流動,通常是注蒸汽熱力開採。美國國家石油委員會認定,稠油熱採開發的界限是深度小於3000英尺(915米)、油層厚度大於20英尺(6米)。超出這一範圍的超稠油,國外也沒有熱採開發成功。而我國相當一部分稠油是深層超稠油和薄層超稠油,遠超開發界限。
以解決超稠油核心需求為攻關方向,孫煥泉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發現關鍵是讓蒸汽有效影響更深部的稠油。他們還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在深層超稠油中具有極強溶解能力和擴散能力。
於是他做了一道加法題:水平井+油溶性降黏劑+二氧化碳+蒸汽=深層超稠油強化開採技術。該技術在勝利油田進行規模化應用,突破了稠油開發界限,成功開發我國埋藏最深(達2000米)的超稠油油田——王莊油田,並提高稠油老區採收率19.3個百分點。
我國西部還有一種稠油,埋深只有幾百米,但只有兩三米厚,蒸汽注下去很容易散失,常規熱採沒有效益。孫煥泉帶領團隊反覆對比研究,發現氮氣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膨脹性強,可為地層補充能量,同時可在油層上方形成一堵“氣牆”隔熱,把注入蒸汽留在油層中,就像為熱採稠油蓋上一層“棉被”。
於是,孫煥泉又做了一道加法題:水平井+油溶性降黏劑+氮氣+蒸汽=淺薄層超稠油熱複合開採技術,創造了該類油藏高效開發的技術體系,被國際能源署提高採收率合作計劃執委會評價“具有引領作用”。
利用這一技術,我國油層最薄(2米)的超稠油油田——春風油田開採成功,100萬噸/年薄層稠油高效開發示範基地也隨之建成。
做減法 首創無鹼化學複合驅
當老油田進入含水率超過90%的特高含水開發階段,產油量大幅下降,開發成本大幅上升,而採收率一般只有30%左右。
地下還有70%的石油,如何進一步採出?國內外通常採用三元複合驅技術。但這一技術在勝利油區“水土不服”,因為地下油藏溫度高、地層水礦化度高,與鹼反應會嚴重結垢。
孫煥泉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攻關。結垢最主要的原因是鹼,那就必須做一道減法題:三元複合驅-鹼=無鹼二元複合驅。
但鹼又不可或缺。它和原油反應能產生“石油皂”表面活性劑,與體系中表面活性劑協同作用,可在油水間形成超低介面張力,從而像洗衣粉一樣把油“洗”出來。
如何在無鹼條件下獲得超低介面張力?團隊開展大量研究,發現表面活性劑的結構與石油越相似,驅油效果就越好。在無數次失敗和苦思冥想後,孫煥泉提出:能不能從勝利油田自產的石油中提取一種表面活性劑?其結構必然與勝利石油最相似。
隨後,他主持建成了勝利石油磺酸鹽表面活性劑生產基地,創造性地用這種“人工石油皂”代替地下加鹼後形成的“天然石油皂”,實現表面活性劑“來自原油、用自驅油”。
此外,團隊還開展了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等一系列攻關研究,率先攻克了高溫高鹽油藏無鹼二元複合驅技術。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資源實驗室評價該技術“為世界石油技術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其他國傢俱有重要指導意義”。
如今,該技術已成為東部老油田化學驅主導技術,在常規井網條件下可提高採收率10~15個百分點,支撐中國石化化學驅年產油連續15年保持在330萬噸以上。
做立體幾何 建立頁岩氣開發新模式
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發現並建成了中國首個商業化開發的頁岩氣田——涪陵頁岩氣田。頁岩本身緻密而堅硬,需要用高壓水力壓碎岩石形成複雜縫網,構建頁岩氣溢位的“高速公路”。但這種“長水平井+分段壓裂”的開採方式,氣井遞減快、穩產期短、採收率低,國內外均面臨這一棘手難題。
孫煥泉以非常規思維審視非常規資源,帶領團隊做了一道立體幾何題——建立頁岩氣立體開發模式,主持實施了我國首個頁岩氣提高採收率重大工程。
他們在最先動用的下部氣層原有井位中間布井,密栽“採氣樹”,同時在未動用上部氣層布井,對井網實施縱向和橫向上的立體加密。隨後,孫煥泉大膽提出在中部氣層布井的設想。但上下層系均已大規模壓裂,中部氣層還有潛力嗎?他帶領團隊嚴謹求證,專門在中部氣層布了一口“觀察”井,證實中部氣層沒有動用、具備立體開發的物質基礎。
基於此,孫煥泉主持審定了頁岩氣立體開發提高採收率總體方案,部署調整井244口,經礦場實施後採收率由12.6%提高到23.3%,其中立體開發區採收率提高到39.2%,達到北美先進水平,形成了我國頁岩氣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程強)
院 士 履 歷
孫煥泉,正高階工程師,現任中國石化副總工程師,長期工作在油氣開發科研生產一線,在稠油和高溫高鹽等複雜油藏開發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工程實踐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和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