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場了!洛陽》是繼《登場了!敦煌》播出後開啟的第二季,以紀實與真人秀相結合的拍攝製作手法將傳統文化融入於現代綜藝節目,從美學、美食、文風、城市等不同維度呈現洛陽城市魅力。
《登場了!洛陽》準備做十期節目,讓我們跟隨著《登場了!洛陽》的腳步,一起走進洛陽城,看看洛陽隋唐九洲池,走進二里頭遺址,探尋“最早的中國”。
九洲池始建於隋,唐宋沿用,因似東海的九洲而得名,史料記載佔地52萬平方米,考古發現有139250平方米, 水深丈餘(約3.4米),堤岸屈曲,池中有數島,鳥魚翔泳,花卉羅植。
而九洲池是隋唐洛陽城中紫微城內重要的皇家池苑,薈萃了唐宋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傑出典範。 九洲池見證了盛唐時期帝國和西域的交往。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域大宛進貢了六匹汗血寶馬,李隆基命宮廷畫師將它們的形象繪製於九洲池瑤光殿上。
在整個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中,瑤光殿為其中心建築,由三座殿閣建築組成。史書記載,瑤光殿總高28米,位於九洲池三島之中,開間7米,進深20多米,是九洲池皇家園林內一座重要的建築。瑤光殿共有三層,一層是遺址保護區,二、三層為休閒區。
其實節目中出現的地方,其實就是九洲池遺址的二層。
洛陽九洲池景區:唐宮中路與宮隅路交叉口西150米。
出行建議:如果小夥伴們想到這個地方遊玩,可以上午先去九洲池,遊覽時間,大約2個半小時(因為景區內有一些節目,是卡點演出的),然後在唐宮路哪裡用中餐,下午遊覽天堂、明堂、周公廟,晚上游覽應天門,麗景門。
隨後節目組來到了“有最早的中國”之稱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翟鎮古城快速路北,佔地面積246畝,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四個部分。
博物館依託二里頭遺址而建,彙集了二里頭遺址自1959年發現以來考古發掘研究成果的精華。遺址範圍包括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圪壋頭、四角樓和北許四個村,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
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約3800~3500年,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遺存,是同時期規模最大的都城遺址。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
第一王朝
“第一王朝”位於第一展廳,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一部分,分別由“茫茫禹跡,九州攸同”、“賜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東西,夏道興衰” 三個單元組成。
赫赫夏都
“赫赫夏都”由第二、三、四展廳共同組成,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二部分。
“國之大事”由第二展廳採用正副兩條展線的方式展示,正線圍繞著二里頭文化時期祭祀與戰爭這兩件大事,集中展現了夏代的祭祀文化、酒文化、樂文化、鼎文化、玉文化、墓葬制度和兵器制度,陳列上則使用了二里頭遺址歷年出土的青銅、玉、綠松石、陶、石等精品器物。
“建中立極”為第三展廳第一部分,主要以二里頭文化的自然動植物遺存、城市遺蹟和手工業為主體,全面展示夏王朝晚期都城的環境、地理、城市佈局、國家結構與生產風貌。
“回望大都”為第三展廳第二部分,該部分透過模型、場景復原以及數字化技術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夏都二里頭建造過程和夏代人民生活圖景的穿越之旅。
“厥土生民”為第四展廳的第一部分,該部分從手工業、畜牧業、漁獵、陶器紋飾等角度出發,全面展示3800年前在二里頭這片土地上,夏代先民辛苦耕耘的百年曆程。
世紀探索
“世紀探索”位於第五展廳,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三部分,由兩個單元“學術殿堂”和“斷代探源”組成。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兩大國家學術工程為主線,向觀眾詳細講述了兩大工程的成果及其中有關夏文化研究的內容。
該廳採用雕像、多媒體、採訪影片播放、圖文介紹等多種形式,主要介紹了夏文化探索歷程中六位先驅顧頡剛、徐旭生、趙芝荃、夏鼐、安金槐、鄒衡的簡要生平及其關於夏文化的重要學術觀點。
《登場了!洛陽》節目組裡面也出現了大家比較關心的國寶,其實他們是我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先說第一件
1.乳釘紋銅爵
該爵於1975年出土,通高22.5釐米,流至尾長31.5釐米,厚0.1釐米,窄長流、尖長尾、束腰、平底、三足,一側有鋬,腹部一側有五枚橫排乳釘紋,因此得名“乳釘紋銅爵”。該爵造型優美,宛若一位輕盈舒展、迎風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發著俊巧清逸的氣息,被譽為“中華第一爵”。
2.骨猴
它出土於一個兩歲兒童墓葬中,使用動物骨骼雕刻製作,通體拋光,製作精巧,栩栩如生。骨猴高2.2、寬0.75—0.95釐米,使用動物骨骼雕刻製作,通體拋光,製作精巧,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3.綠松石龍形器
全器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片的大小僅有0.2釐米~ 0.9 釐米,厚僅0.1釐米左右。這是目前為止考古發掘所見的形象最生動、最大的綠松石龍形器,在綠松石材質的範圍內可稱為中國第一龍。該龍和相關發現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另外,節目組開啟盲盒,裡頭出現的何尊,其實何尊並不是在二里頭發現的,而是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但是,銘文裡面“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圓口稜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稜。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指洛陽)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即"宅茲中國。
何尊銘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爵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錫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惟王五祀。
銘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好了,今天關於洛陽就先說到這!
最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館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翟鎮古城快速路北,離白馬寺大概20公里左右,小夥伴們去過博物館後,下午還可以去下中國最早的寺廟:白馬寺!
關於洛陽,關於夏都,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嗎?
評論區記得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