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聽你自已聽,這麼悲的曲子,你別給寶寶聽。她還小,放點歡快的。我沒有更多言語,而是聽進了老伴的話,戴上耳機自已頋思自已地細聽起來。
二胡名曲《良宵》是一曲悲傷悲慼的樂曲嗎?不是。至少我個人這麼思緒。其實我聽《良宵》之前之中之後,也查閱了相關的作者創作歷史背景和創作當時的用意。與之知道了《良宵》是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音樂家劉天華先生1928年1月22日除夕創作的即興作品。
據史料敘述,1928年1月22日除夕那天夜晚,劉天華先生邀請一些留校度寒假的學生到他的家中過除夕夜。當晚劉天華先生心情大好而且極為愉悅。原因有二:①他與同仁們剛剛成立了“國樂改進社”,刊行了《音樂雜誌》;②得知1927年11月27日我國“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成立。他也想在北平成立“國立北平音樂學院”,這兩種原因帶給劉天華先生愉悅歡欣的情懷之下,二胡曲《良宵》由此創作出來了。
據劉天華先生的學生金式斌後來在文章《一個愉快的晚上》描述了那晚樂曲產生的經過:徐夕夜的鞭爆聲,室內的燈光,劉老師和我們的微醉……劉先生突然說,我好久沒有作譜了,我今晚做一首二胡譜吧。也算作我們大家的紀念…… 就這樣劉老師一面拉,一面把譜記下來。寫到一半的時候,中間有一點停頓,我們幾個學生先試著練習,之後會拉以後,也開始催著老師把後面續完。就這樣,這個曲譜於是完全產生了。”這是原載《音樂雜誌》第一卷第二號上的文字敘述。
今天我這樣思緒的。應該可以肯定地說,形式上來看,《良宵》一曲是劉天華先生的即興之作,內容上可看,劉天華先生是有著深厚的民族音樂知識和西洋音樂知識的一名音樂前輩和大師。沒有豐沛的長期積累與沉澱,沒有自有的聰穎與靈感,這樣的作品無法產生。有後輩大學音樂老師稱劉天華前輩的《良宵》是“天才作品”,應該說不是誇張。的確《良宵》是劉天華先生創作十首二胡曲中唯一的一首即興作品,樂曲雖短,卻真實反映了劉天華先生的真情流露。
下面我試著聽出的音樂感,說說我聽《良宵》的思緒。
①首句開曲是五聲調式即由五個音構成了一種調式。而調式又是指幾個音按照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形成一個樂句或樂節也可是一個樂段,並且以一個主音為中心,便形成這首曲子的調式。這裡所說的相互關係是說首句35612所存在的高低音關係、穩定與不穩定關係。我們看首句樂句先是在中音區音階中,又要求輕快地、如歌聲般拉弦,這樣聽到的首句音樂便非常上耳悅聽。一下子摁住了聽眾的心絃。之後一個八分音符高音區12,又是二連音。所以我聽到開頭,就會思緒起來:中音區的35612+高音區的12恰恰是中音區的表現力和高音區清脆明亮之融合交匯,完美地詮釋了音樂的內容:輕快愉悅歌唱式的演奏風格。
聽進去音樂,聽什麼?聽樂感、聽情感、聽情懷的流露。這首曲子真好聽!其實就是我們的情感和音樂作品的情感相融合的收穫。這正是曲作者和歌唱者所要的收穫的。我聽一首曲子,常常有這樣的思緒之情感。退休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在面前,我即便聽,何不聽出樂感來呢?
好了,整段曲子不在這裡拙作了。總之這首《良宵》二胡曲,是我反覆喜歡聽的一首。我自已作為珍藏版收入了自已的音樂資料夾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