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水平增長,眾多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我們所熟悉的阿里巴巴、騰訊、華為都是藉著時代的浪潮,在市場的海洋中創造出來的輝煌。
當然,偉大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偉大人物的推動,我國經過了40多年的市場經濟大發展,自然也湧現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的四大商業教父。
一、地產教父王石
房地產業在中國持續的繁榮,也讓眾多原本從事其它行業的公司紛紛轉行做起了房地產,導致房地產開發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但在這許多的公司和領袖人物當中,可以稱得上是“教父”級別人物的,就只有王石。
王石生於1951年,初中畢業以後前往新疆吐魯番盆地參軍,當了5年的運輸兵,復原後到鄭州鐵路局水電段鍋爐廠工作,由於工作勤勞,刻苦認真,得到同事們的一致認可,獲得去往“蘭州鐵道學院”讀大學的機會。
畢業以後,王石被分配到了廣州鐵路局工作。辭職以後,王石到了深圳發展,透過做飼料,短期內積攢下了300萬元,隨後他將全部積蓄投入創辦了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又開辦了服裝廠、手錶廠、飲料廠等中各型別的企業。
1988年,公司正式更名為萬科,89年初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是國內最先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房地產公司,1991年正式掛牌深交所上市。而我們所熟悉的恆大是2007年才上市,萬達更是在2014年才正式上市,在上市時間上,萬科要遠遠領先。
2020年,萬科實現的營收為4191.1168億元,利潤415.155億元,而同期的恆大,雖然營收超過萬科,但利潤卻僅為80.76億元,只相當於萬科的1/5。
行業的老資格再加上萬科取得的行業領頭羊地位,讓王石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中國地產教父。尤其是在萬達、恆大接連出事的情況下,王石卻早已在2017年6月30日正式退休,將接力棒平穩地交給了鬱亮。功成身退,王石也順利地結束了這輝煌的創業人生。
二、商業教父柳傳志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很多年前就受到萬千創業者的追捧,他的一些經典語錄更是被更多人奉為聖經。從1970年進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到1984年創立聯想,14年的時間裡,科研領域對於心性的打磨也是柳傳志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1987年,柳傳志透過做貿易,代理ASTPC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靠著貿易模式,柳傳志得以帶領公司在短期內實現市場影響力的擴充套件和資本的快速積累。
1996年,透過前期的沉澱,聯想率先在PC領域發動了價格戰,並立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稱霸了中國的PC市場,柳傳志也於1997年出任了聯想集團主席。
在柳傳志的帶領下,聯想集團在20多年的時間裡成功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了世界PC領域的霸主,2020年4季度,聯想就以25.2%的市場份額成功擊敗惠普和戴爾,再次蟬聯行業冠軍。在超級計算機的部署量上,聯想也常年位居世界第一。
之所以稱柳傳志為商業教父,不僅是因為聯想集團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柳傳志以一個天使投資人的身份,透過弘毅投資、君聯資本、聯想之星等眾多機構扶持了一大批創業計劃走向實踐,促使眾多的創業公司完成蛻變。商業教父的名頭也是這些受到幫助的人和公司最想冠以柳傳志的稱號。
三、管理教父張瑞敏
如果說其它領域教父的人選還有爭議的話,那麼管理教父的桂冠授予張瑞敏絕對是實至名歸的。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集團的今天,沒有張瑞敏就沒有國產家電在國際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
1985年,使用者反饋海爾出售的冰箱質量有問題,張瑞敏立刻對倉庫的冰箱進行突擊檢查。發現有76臺冰箱存在質量缺陷,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冰箱是一件珍貴的家用電器。張瑞敏為了進行“名牌攻堅戰”,樹立質量第一的生產要求,一舉砸掉了這76臺冰箱。
從此,海爾的家電質量被張瑞敏砸出了質量,也砸出了使用者的信賴。張瑞敏將海爾由一家負債百萬,瀕臨破產的企業打造成了今天擁有4575.29億的品牌價值,堪稱是一個奇蹟。
張瑞敏的OEC管理模式,曾在1993年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李嵐清、吳邦國聯名簽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海爾OEC管理模式。張瑞敏的管理事蹟更是被哈佛大學匯入了案例庫,供眾多學生和學者進行研究。管理教父,當之無愧。
四、通訊教父
中國通訊教父任正非,大學畢業後入伍參軍,以正團級的幹部待遇選擇了退伍創業。最初創辦華為的資金不過只有21000元,卻得以在41年的時間裡,將華為打造成僅次於歐洲愛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電信裝置廠商,創造了中國通訊業領域的一個奇蹟。
在2007年,華為就實現了160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國際知名的通訊公司,隨著多年國際化程序的不斷探索,華為現在的產品解決與解決方案也應用到全球100多個城市和地區,國際市場的收入已經成為了華為收入的主要來源。
通訊行業本來就是一個需要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產業,任正非在創業初期面對二者皆無的困頓局面,憑藉著堅韌的品質和不服輸的精神,帶領華為從無到有,走向輝煌,是中國通訊行業實至名歸的教父。
總結
地產教父王石、商業教父柳傳志、管理教父張瑞敏、通訊教父任正非,這四位風雲人物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創業之前都生活在體制內,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敢於主動拋棄舒適的生活,投身於風高浪急的商海之中,或許他們的這種冒險精神,才是成功的關鍵。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了?